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長安汽車以技術主權推翻了出海的“舊秩序”,歡迎閱讀。
面對目前市場競争呈現 " 強者恒強、生态決勝 " 的格局時,長安汽車對此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浪潮的持續推動下,2025 年中國汽車市場呈現出顯著分化态勢。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業務的企業憑借技術迭代與市場先發優勢加速崛起,而傳統燃油車業務占比較高的車企則面臨轉型壓力。
這一結構性變革标志着新能源汽車已成為行業增長的核心引擎,并重塑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競争力。
面對歷史性的時刻,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上海車展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汽車產業正在轉向‘智能化的下半場’,決定企業優勝劣汰的關鍵因素——智能化、全球化、能源多元化,二者幾大因素正是長安汽車的三大優勢。"
對于長安汽車接下來将全面邁入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新階段,朱華榮也立下了幾個目标。
力争到 2030 年,總銷量達 500 萬輛,其中長安系品牌銷量 400 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 300 萬輛,海外銷量 120 萬輛,成為世界一流汽車品牌。
再看一份成績單。
就在 4 月 11 日舉行的長安汽車 2024 年度業績說明會上,長安汽車公布了 2024 年長安汽車營收數據為(全口徑)2767.2 億元(含阿維塔 153.5 億元),同比增長 7.7%。其中,自主機板塊新能源收入占比達 46.5%,同比提升 16 個百分點;海外銷售收入占比 20.2%,同比提升 6.7 個百分點。
2024 年長安汽車銷量 268.4 萬輛,創近七年新高,同比增長 5.1%,連續五年實現同比正增長。而且結構持續優化,全年新能源銷售 73.5 萬輛,同比增長 52.8%;海外銷量 53.6 萬輛,占比增至 20.0%;自主品牌銷量占比持續提升,以年銷 222.6 萬輛、占比 83.1% 的表現,成為企業發展的壓艙石。
今年一季度,長安汽車延續了穩步向上的勢頭,累計銷量突破 70 萬輛大關,新能源表現格外亮眼,僅 3 月份銷量就達 87,036 輛,同比增長 62%。值得一提的是,截至 4 月 10 日,長安自主品牌銷量已累計突破 2835 萬輛,成為首個突破 2000 萬輛的中國品牌。
而面對目前市場競争呈現 " 強者恒強、生态決勝 " 的格局時,長安汽車對此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多動力技術重塑競争格局
随着技術的發展,全球化的推進,多動力已成為車企保持競争力的必由之路。長安汽車在本次上海車展帶來長安啟源 Q07、阿維塔 06、深藍 S09 三款數智新汽車,長安啟源 E07、深藍 G318、阿維塔 12 等明星車型也齊聚展台。
并宣布,未來五年,長安汽車将堅持 BEV、REEV、PHEV、HEV、ICE 多動力路線不動搖,面向全球推出 45 款全新產品,其中新能源 37 款。
眾所周知,全球汽車產業迎來歷史性拐點。随着新能源滲透率突破 50%、區網域市場需求分化加劇,單一動力路線已難以滿足車企全球化競争需求。在這場變革中,長安汽車以多元化技術路線為核心,構建起覆蓋燃油、混動、純電、氫燃料的立體化動力矩陣,為行業提供了一份 " 中國式多動力突圍 " 的樣本。
而作為轉型核心載體,長安啟源被賦予 " 技術先鋒 " 與 " 規模擔當 " 的雙重使命,不僅承載着長安品牌全球化規模擴張的重任,更以颠覆性產品創新重塑主流家用市場格局。
" 長安啟源作為轉型的先導,長安引力燃油車要深度電氣化,放眼全球赢得規模。長安啟源要智能重構能源和空間,打造新的經典產品。" 在上海車展接受記者專訪時,長安汽車副總裁葉沛表示。
作為長安啟源首款戰略車型,啟源 Q07 以 12.98 萬元起的售價正式入局新能源 SUV 市場,憑借 " 中型 SUV 尺寸、大型 SUV 空間、豪華 SUV 體驗 " 的定位,試圖在競争白熱化的細分市場中開辟新賽道。
但啟源 Q07 如何 " 技術溢出效應 " 打破行業内卷化競争?
在葉沛看來,Q07 的差異化策略——以中型 SUV 尺寸實現越級空間、以插混系統兼顧續航與經濟性——為其開辟了獨特賽道。同時依托全球化供應鏈控制成本,并加速智能化功能落地,啟源 Q07 有望在中端市場站穩腳跟。
在今年車展上,從新車發布信息看,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已經陸續亮相,并通過各種營銷賺足了眼球。但包括長安汽車在内的一些汽車品牌,仍然在 " 捍衛 " 着燃油車的發展之路。
長安引力序列就在上海車展舉行了智慧新藍鲸 500Bar 暨長安汽車經典車型煥新發布會 , 并宣布旗下三款經典車型逸動、CS55PLUS、UNI-V 全面煥新新藍鲸 500Bar 發動機。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長安汽車在新能源轉型加速的行業背景下,仍将對燃油車市場采取差異化策略,通過技術革新與市場調整延續燃油車競争力,形成獨特的戰略布局。
葉沛談到," 用引力和啟源組合起來,在主流的家用市場進行全市場的布局,我們在布局產品組合的時候,就考慮了它的高低動力形式、智能化形式,產品譜系組合和技術,階層的搭載寬度的組合。我們是協同進行布局,不是左右互搏的情況。"
接下來,面對國内汽車市場競争持續白熱化,車企已經從 " 卷價格 " 到 " 卷技術 "" 卷品牌 ",乃至 " 卷服務 "" 卷智駕 "。
這種極致的競争背後,是以電動化、智能化為核心的產業大變革加速演進,長安汽車也在從 " 規模擴張 " 到 " 質量躍升 " 的關鍵轉折。
按照規劃,未來十年長安汽車将在新汽車科技產業鏈投入超 2000 億元,新增超 1 萬人規模的科技創新團隊,打造可進化的智能汽車機器人。
其中,未來 5 年将投入超 200 億元,加速 AI 大模型研發應用,推動端到端智駕加快研發上車。在低空經濟領網域,長安汽車将投入超 200 億元,快速推動飛行汽車產業發展;預計今年底長安新一代飛行汽車将完成試飛,到 2028 年長安的人形機器人将生產下線。
穿越全球變局的新航海家
面對當前全球形勢較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對長安汽車未來規劃,朱華榮表示:" 長安汽車将強化戰略思維,以‘穩健勇進’為總基調。"
但同時,長安汽車也将繼續落實三大計劃,即新能源 " 香格裡拉 " 計劃深入推進、智能化 " 北鬥天樞 2.0" 計劃加快落實和全球化 " 海納百川 " 計劃全面提速。
值得一提的就是長安汽車的 " 海納百川 " 計劃,該計劃即到 2030 年,長安汽車海外市場投資突破 100 億美元,海外市場年銷量突破 150 萬輛,海外業務從業人員突破 1 萬人,将長安汽車打造成世界一流汽車品牌。
去年,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 " 技術革命、地緣博弈、產業重構 " 三重變局的疊加衝擊。面對特朗普政府重啟關稅戰引發的產業鏈震蕩,以及全球新能源轉型節奏分化,長安汽車以 " 技術韌性 + 戰略彈性 " 構建出海新範式,在動蕩中開辟出一條中國汽車品牌的全球化進階之路。
目前,長安汽車已建成 9 個海外工廠,其中首個海外新能源整車基地長安泰國工廠将于今年 5 月投產。未來,長安汽車将把五大海外區網域市場提升到與中國市場同等的戰略高度,全球布局将從 3000 萬輛市場容量擴展到 5000 萬輛。
" 我們要把長安當作成一個本地化公司來運營,比如在歐洲就是‘歐洲長安’。" 在朱華榮看來,能否實現人才本地化,決定了長安汽車未來的成本。與之前長安在海外市場員工 100% 都是中國人不同,如今一個新的變化是海外市場員工 40% 為中國籍,60% 為本地人。
為了加速長安汽車在海外五大區網域市場的本地化,朱華榮在内部實施 "5+2" 方案,即派 5 個高管到海外某市場連續工作兩個月,讓整個集團都對海外具體市場有了具象化的認知和策略。
" 目前第二套方案也出來了,就是要派海外五大區網域市場的總代表出去,由他們來把握所在地區的戰略、策略、投資的節奏等。" 朱華榮表示。
在朱華榮看來,存量產品全球化的機會在于将其打造為全球經典產品,而不能是國内萎縮的款型," 放逐 " 到海外。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長安汽車出口銷量從 2020 年的 8.2 萬輛提升至 2024 年 53.6 萬輛,同比增長 47.9%,基本完成東南亞、中東非、中南美、獨聯體、歐洲五大區網域總部布局。2025 年海外銷量目标為 100 萬輛。
不難看出,長安汽車 " 出海 " 是一條漸進式全球化路徑。
從產品出口到技術輸出,再到品牌文化輸出,逐步突破技術壁壘與市場偏見,以高性價比、智能化優勢重塑 " 中國制造 " 形象。長安汽車的全球化戰略以技術為核、本地化為基,通過 " 產品 + 品牌 + 生态 " 的立體布局,也将展現中國車企從跟随到引領的轉型路徑。
寫在最後:
毫無疑問,長安汽車正在快速進化成 " 新汽車生态孵化器 ",成為新汽車技術的策源地。
未來五年,長安汽車将面向全球推出 50 款全新數智產品,同時将全面迭代三電核心技術,推進固态電池逐步量產,突破高壓快充等技術瓶頸等,2025 年年底啟動新一代飛行汽車試飛,2026 年實現全場景 L3 級自動駕駛,2028 年實現全場景 L4 級自動駕駛,實現人形機器人生產下線……
所有這些技術新成果和硬實力,都将成為支撐長安汽車從 " 走出去 " 到 " 走上去 " 的戰略武器。
正如朱華榮所言:" 當别人還在讨論如何規避貿易壁壘時,我們已開始參與制定新全球化時代的遊戲規則。" 在這場百年產業大變局中,長安汽車正以 " 技術主權 " 重塑中國汽車出海新範式。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