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清明節AI復活親人成熱門生意,商家稱最高一天有上百個訂單,歡迎閱讀。
4 月 4 日," 清明節前 AI 復活親人生意火熱 " 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熱議。所謂 " 復活 " 就是基于照片、音頻等歷史數據,利用 AI 技術重現已逝人物的神情、聲音、行為等。
"AI 復活 " 仿佛是一個潘多拉魔盒,此前有人利用此技術 " 復活 " 已故公眾人物李玟、喬任梁、高以翔等人,并在網絡上發布動态視頻引發争議。他們的親屬紛紛發聲表示受到情感傷害。
九派新聞發現,在電商平台上許多商家正在做着 "AI 復活 " 的生意,這些商品的定價不等,标價從幾元、幾十元,到上百元,乃至數千元的都有,所提供的產品也參差不齊。甚至有人為了賺快錢,只是簡單的讓照片動起來。
在某平台上,還有商家趁勢推出 "AI 復活師 " 的教學套餐和代理服務,有意将單一的生意打造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流浪地球影片當中的圖恒宇和丫丫。圖 / 流浪地球官方
【1】有客戶激動得熱淚盈眶
林志今年 30 歲,是 " 校友說 AI 生命 " 的創始人,從去年 4 月開始涉足 AI 人像模拟訓練、聲音克隆等業務,是國内較早推出 AI 復刻產品的團隊。
4 月 3 日,九派新聞聯系林志,他表示臨近清明節,"AI 復活 " 去世親人的業務愈發火爆,最高的一天有上百個訂單,日收入有兩三萬元。他介紹,以前技術不成熟,團隊每接一個訂單需耗費大量時間,所以收費為 1000 元至 1 萬元不等。
" 從去年底開始,就降到一個普惠版本,價格為 298 元。" 對于市面上定價 10 元以内的 "AI 復活 " 商家,林志稱這種服務只能讓人物的嘴動起來,單次成本低。而他所交付的產品,不僅能夠擁有逝者的形象和聲音,并且可以實時互動聊天。
制作方只需提供清晰的照片、錄音,和一小段文字,可以描述對方信息、喜好、生平。将以上材料交給算法後,會生成一個小程式。" 拿着設定好的密碼,像打開自家門一樣,就能跟復刻的人物随時聊天。"
林志回憶最初接觸 "AI 復活 ",是在 2019 年,将因病去世的姥爺形象轉化為數字生命。當從螢幕中見到 " 姥爺 " 的那一刻,他很欣喜,覺得還能跟姥爺說說話。但之後,他便從神态和語氣中看出了 " 濃厚的 AI 味 ",讓其無法沉浸," 感覺缺乏了姥爺的靈魂。"
2022 年,随着 AI 大模型的構建,人工智能領網域的快速發展,愈來愈多人嗅到 AI 復刻業務的商機。當時,林志周圍有親戚、老師相繼離世,令其感觸很深,他認為通過數字化能夠将人過去的思想、故事、經驗復刻,于是也投身其中。
最初,來咨詢的顧客基本為 " 復活 " 去世親人,以此達到精神慰藉。他記得,有些客戶看見去世親人以數字化的方式出現後,激動得熱淚盈眶,會感謝林志。但也有些客戶認為 AI 復刻的人物不像親人,始終無法沉浸對話。
林志認為,現在還達不到完全復刻的标準,因為 AI 形象的效果,不管是聲音、動态效果還是外貌,都距離完美的人機難辨差得很遠。
如今,也有一些客戶通過 AI 建立數字分身,在網絡創設自己的虛拟形象。運用在不同的互動場景時,會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有個作家找我們做數字分身,讀者掃一下書上的二維碼,就能跟作家進行對話。" 他說。
他告訴九派新聞,"AI 復活 " 業務越發火熱,但亂象也頻頻出現。曾經有幾名前來咨詢的客戶,就連逝者的基本信息、相關生平、人際關系和重大事件都不清楚,于是他們果斷拒絕這種訂單。" 之後,我們肯定是要核實委托者是否為直系親屬,并且會籤訂電子合同,規避法律風險。"
對于林志的團隊而言,目前遇到最大的難題為方言克隆、客戶提供的錄音噪音、實時互動思想難以完全復刻。但他對團隊的發展和 AI 復刻行業很樂觀,他認為随着技術進步,"AI 復活 " 的概念還會持續更新。
" 未來數字人會越來越像現實中的人,不管是點頭、搖頭、眨眼、動嘴,還可能手舞足蹈,有常見的一些習慣,最核心的就是靈魂。" 他說。
【2】"AI 復活 " 應嚴格審核買家
上海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敬根認為,"AI 復活 " 存在詐騙的隐患,未來大量 AI 生成的虛假信息可能引發社會負面情緒,導致信任危機。為防止 " 次生災害 " 的發生,需要系統化、體系化的應對方式。
一方面,要加快 AI 領網域的立法;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畫出底線和紅線的 " 硬法 " 固然不可缺位,但為了彌補立法的滞後性,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網域,當前應提倡設立更多的 " 軟法 ",即通過行業協會、團體組織等自發制定的規則,產生集體約束力,由此在法律底線之上起到行業監管的作用。
AI 工作室。圖 / 平台截圖
此外,"AI 復活 " 同樣面臨法律的審視。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在接受九派新聞采訪時表示,"AI 復活 " 可能會侵犯逝者的隐私權和肖像權。
根據《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條規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隐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死者沒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近親屬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因此,逝者的肖像、名譽、隐私等仍受法律保護,如果沒有經過逝者親屬等許可的情況下,擅自使用 AI 技術 " 復活 " 逝者,并通過視頻等方式傳播确有侵權的嫌疑。
如果商家審核不當或惡意洩露,那将承擔法律風險,同時會對逝者親屬帶來難以彌補的精神傷害。如果買家并非逝者的親屬或擁有合法授權,而商家也未盡到審核義務便利用 AI 技術為買家提供服務,那麼他們的行為構成民事侵權,需承擔民事責任。
對于商家而言,要想規避法律風險,必須嚴格盡到審慎義務。在服務前應當要求買家提供身份證明、授權證明,确保對方擁有合法依據,同時制定完善細備的合同協定,對雙方權利義務和違約責任進行約定;在制作時,應遵循合同條款和法律規定,保護好個人信息,不得洩露;在服務後,應設定舉報投訴通道,一旦有違規行為,立刻采取補救措施。
他提醒,需盡快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建立一個監管框架,明确產業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包括數據收集、處理、使用和保護的規定,以及對 AI 模拟親人的行為和責任的界定。同時建立倫理審查機制 , 确保 AI 數字復活親人產業的發展符合倫理标準 , 不侵犯人類尊嚴,不造成社會傷害。
九派新聞記者陶梓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