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最大冤種的鲨魚:被章魚騎在腦袋上,歡迎閱讀。
歡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欄目的第 79 期,在過去的半個月裡,我們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聞和研究(本期鲨魚含量爆表):
1)鲨魚被魚類當成掩體
2)鲨魚被章魚當成坐騎
3)鲨魚咬牙切齒,發出咔哒咔哒聲
4)會打遊戲的天才倭黑猩猩去世
5)雄性線蟲學不會教訓
6)小鼠會對昏迷的同伴進行急救
鲨魚當掩體
什麼?竟然有魚敢把鲨魚當掩體用?
這種膽大包天的小魚叫做金鲹(Caranx crysos),也叫黃鲭魚,是一種小型掠食性魚類。最近,科學家對地中海的鉛灰真鲨(Carcharhinus plumbeus)進行監測,卻在水下視頻中意外發現:金鲹總是鬼鬼祟祟地跟在鲨魚後面,然後又突然離開,偷感很重,仿佛在計劃什麼陰謀。
金鲹悄悄地跟在鲨魚的陰影下 | Rocco Canella
通過進一步觀察,研究者在視頻裡發現了 34 次類似的事件。每一次,金鲹都會在鲨魚背後,跟随着鲨魚的遊動方向和遊速移動了平均 27 秒,然後忽然離開并加速,對雀鲷這樣的小魚發起攻擊。
科學家猜測,這是金鲹躲在鲨魚後面伏擊獵物,把鲨魚當成了免費的掩體。
如果直接在海裡遊蕩,獵物遠遠地看見就速速逃跑了 | Desiree Grancagnolo
把鲨魚當掩體,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捕獵策略。金鲹躲在鲨魚後面悄悄靠近獵物時,被獵物發現的概率只有 10%,它們可以輕松地打獵物一個措手不及;如果金鲹大搖大擺、成群結隊地在海裡打獵,被獵物發現的概率超過 95%(畢竟人家不瞎),獵物會立刻組成防御性的隊形,攻擊獵物的成功率就會大大降低。
對金鲹來說,鲨魚屬于多功能用具。跟在鲨魚後面遊動,除了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靠近獵物,還能在鲨魚的尾流中節省能量,而且可以免受捕食者的傷害。
鲨魚當坐騎
是的,鲨魚又成為了大冤種——這次它們被章魚當成了坐騎。
在新西蘭海岸附近,研究者偶然發現一條鲨魚的頭頂有個奇怪的橙色物體。他們懷疑鲨魚是受了傷,或者被浮标黏上了,于是用上了無人機和水下攝像頭,試圖弄明白到底咋回事。
章魚騎着鲨魚閃亮登場 | Wednesday Davis/Uiversity of Auckland
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鲨魚頭頂的竟然是一只章魚!它的所有觸手都牢牢地抓着鲨魚背,正騎着鲨魚在海裡移動。
這只章魚還挺會挑,被它選中當坐騎的是世界上遊得最快的鲨魚尖吻鲭鲨(Isurus oxyrinchus),遊速高達每小時 50 公裡左右,最高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 74 公裡。奇怪的是,章魚大多生活在海底,尖吻鲭鲨又喜歡在海面附近遊動,沒人知道章魚到底是怎麼搭上這輛 " 高速列車 " 的。
水下視角:章魚正騎在鲨魚的頭頂 | Wednesday Davis and Esther Stuck
研究者們跟蹤了這條鲨魚 10 分鍾,發現章魚一直穩穩地騎在它的背上,似乎已經是一個熟練的騎手。不過,這條鲨魚剛好處在緩慢移動的狀态,如果它真的開始全速前進,章魚的觸手不一定還能抓得住。不管怎麼樣,坐着 " 鲨魚列車 " 在海面兜風,還狠狠震驚了路過的人類,應該也是章魚一生中的獨特體驗了。
鲨魚咬牙切齒
今天鲨魚的戲份特别多——這次它們在咬牙切齒。
先前的研究認為鲨魚是啞巴,因為它們缺乏正常魚類發出聲音的器官——魚鳔。對鲨魚的 CT 掃描結果也證實,它們沒有什麼能發出聲音的器官。
然而,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裡,研究者發現,鲨魚會發出咔哒咔哒的聲音。
會咔哒咔哒的新西蘭星鲨 | Paul Caiger
這項發現純屬意外。當時,研究者正在做新西蘭星鲨(Mustelus lenticulatus)的聽覺實驗。實驗需要對鲨魚做一些行為訓練,研究者會用手抓握鲨魚并持續幾分鍾——就在這時候,他們發現,明明沒有發聲器官的鲨魚,卻發出了超響的咔哒聲。
為了确認自己沒有幻聽,研究者在水箱中安裝了麥克風。結果發現所有鲨魚被抓時都會 " 咔哒咔哒 ",而且在行為訓練持續一段時間後,鲨魚習慣了被抓,咔哒聲會逐漸變慢并停止。
新西蘭星鲨的牙齒排列緊密,可以咬碎螃蟹等硬殼獵物,在下颚閉合時可以發出聲音 | 參考資料 [ 3 ]
這是科學界第一次發現鲨魚會主動發出聲音。研究者推測,這種咔哒聲是鲨魚通過摩擦牙齒來發出的。在被捕食者威脅(或者被人類莫名其妙地抓着)的時候,它們咬牙切齒發出的咔哒聲,可以用來短暫地轉移捕食者的注意力;而且,包括海狗在内的鲨魚捕食者,剛好對這樣的高頻聲音很敏感。
可以确認的是,這并不是對同伴發出的求救聲。咔哒聲的頻率高于鲨魚的聽力範圍,再怎麼咔哒咔哒,同伴都聽不到。
坎茲去世
最近,天才倭黑猩猩坎茲(Kanzi)去世了,享年 44 歲。
坎茲是最著名的倭黑猩猩之一,它出生于美國的一個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成長過程中常常接受詞匯訓練,并展示出了極高的語言能力。雖然沒法開口說人話,但它通過看視頻學會了美國手語,掌握的詞匯超過 300 個,甚至可以将詞匯通過排列組合來表達新的含義,說明它懂得抽象概念。在坎茲 8 歲時,它和人類兒童在研究中接收了 660 條口頭指令,它表現得比 2 歲的人類兒童更好。
2006 年,坎茲用一個滿是符号的 " 鍵盤 " 和研究者交流 | William H. Calvin / Wikimedia Commons
除了超乎尋常的語言能力,坎茲的動手能力也很強。在研究者的教導下,它學會了如何制作和使用石器,還在此基礎上創新出了獨有的方式。坎茲還學習了生火做飯,甚至學會了打電子遊戲——它能熟練地玩吃豆人,還在幾分鍾内就學會了遊戲 Minecraft 的基礎操作,并擊敗了最後的 boss。
坎茲用觸屏玩 Minecraft | ChrisDaChow / YouTube
今年 3 月 18 日,坎茲像往常一樣吃了早飯,和侄子打鬧,然後躺下梳理毛發,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它就沒有了心跳和呼吸。目前屍檢結果還沒有出來,研究者還不知道坎茲的直接死因,但它生前還在接受心髒病治療,它的去世也許和心髒疾病有關。
雄性線蟲
雄性線蟲學不會吃一塹長一智。
秀麗隐杆線蟲愛吃細菌,而且特别喜歡一種致病細菌的氣味,但吃了這種有害的細菌,它們就會生病。最近,為了觀察不同性别的線蟲能不能學會避開致病菌,研究者把雄性和雌性線蟲分開培養并喂食致病菌,然後把它們轉移到測試皿中,讓它們在誘人但有害的致病菌和沒那麼誘人但無害的細菌中做選擇。
秀麗隐杆線蟲,其中雌性線蟲其實是雌雄同體的,可以自體受精也可以和雄性交配 | ZEISS Microscopy / Wikimedia Commons
結果發現,雄性線蟲和雌性線蟲的學習過程非常不一樣。雌性線蟲很快就學到了教訓,能把致病菌和生病聯系起來,并刻意地避開致病菌,選擇另一種細菌;相反,雄性十分頭鐵,大多數都會繼續吃致病菌,就算會因此生病也堅決不改。
吃了無害的細菌後,線蟲很健康,沒有免疫反應(左); 吃了致病菌後出現免疫反應(右) | 參考資料 [ 5 ]
随着進一步研究,科學家發現了雄性線蟲很難學會避開危險的原因——它們神經系統中的 npr-5 受體比雌性高得多。他們創造出了沒有 npr-5 受體的雄性線蟲,這些線蟲能迅速學會避開致病菌;而一旦單獨把 npr-5 受體放回它們的感覺神經元,它們又會失去學習能力。
包括人類在内的哺乳動物,體内也有對應的物質——一種叫做 NPY 的神經肽,與感知壓力和飲食控制等過程有關。先前的研究發現,雌性小鼠的 NPY 水平低于雄性小鼠,這也許就是它們更快學會規避危險的原因。相似的是,人類中更容易患上焦慮、對負面壓力更敏感的也是女性。
小鼠營救同伴
就像人類一樣,小鼠也會對失去意識的同伴進行急救。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把小鼠和一個昏迷的同伴放到了一起。令人意外的是,小鼠不僅注意到了同伴的異常狀态,還迅速對同伴展開了急救行動——它們會舔同伴的臉,梳理它的毛發,啃咬它的嘴,甚至拉扯它的舌頭。而且,小鼠和昏迷的同伴越熟悉,它們的救援就更急切,動作也更激烈。
小鼠對昏迷的同伴展開一系列救援行動 | 參考資料 [ 6 ]
在 13 分鍾的測試中,參與實驗的小鼠平均花了 47% 的時間來和昏迷的同伴互動,試圖營救它。随着時間過去,它們的急救行動也會逐漸更新,從輕柔的舔和梳理,變成激烈地啃咬嘴和舌頭。研究者認為,就像人類會評估昏迷情況、進行心肺復蘇,小鼠針對嘴和舌頭,可能是為了打開同伴的呼吸道,幫助對方的呼吸和恢復。
人類在急救時也會注意呼吸道的暢通 | BruceBlaus / Wikimedia Commons
救助昏迷的同伴似乎是一種本能,除了小鼠,靈長類動物、海豚和大象也有類似的行為。利用神經成像和光遺傳學,研究者發現,小鼠的急救行動與催產素的激活有關。在維系社會關系、建立信任和情感中,催產素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或許也能促進動物在危急情況下互相援助,從而提高生存機會。
參考文獻
[ 1 ] 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ecy.70028
[ 2 ] https://www.auckland.ac.nz/en/news/2025/03/11/sharks-.html
[ 3 ]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os.242212
[ 4 ] https://www.apeinitiative.org/remembering-kanzi
[ 5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3347225000314
[ 6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2677
作者:貓吞
編輯:麥麥
題圖來源: Wednesday Davis/Uiversity of Auckland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