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國資創投圈炸了!國家創投引導基金來了,歡迎閱讀。
作者:王雅潔 任一飛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栅潔在 3 月 6 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将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這是官方層面首次正式公開提及設立 " 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
此前雖有相關政策推動創業投資發展,例如 2024 年 12 月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台政策措施,推動中央企業創業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但并未明确提及 " 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 的具體設立計劃。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朱昌明與數家地方創投機構有過合作。他認為,萬億級的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将成為中國創投史上規模最大、存續期最長的 " 航母級 " 基金。因此,設立引導基金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基金本身。
一名管理投資業務的部門負責人表示,人工智能(AI)、量子科技、氫能儲能、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 等前沿領網域,都有可能是這只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聚焦投向。
在他看來,上述細分領網域,是未來科技競争的關鍵賽道,基金的設立将有力地支持原創性、颠覆性技術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瓶頸,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推動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落地到創投機構,一名國資創投人士首先關心的問題是,不管是相關政策,還是即将設立的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能否解決科創企業的融資難題?
他舉例表示,科創企業在發展初期往往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尤其是種子期和初創期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有基金為相關企業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便有希望幫助企業跨越成長初期的 " 死亡谷 "。
但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早期研發投入大、風險高,傳統的财政補貼模式難以滿足其長期發展需求,傳統投資機構因風險厭惡往往 " 不敢投 ",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 " 融資難、融資貴 " 的困境,難以跨越橫亘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之間的 " 死亡之谷 "。
難題
上述國資創投人士正在募、投、管、退多個環節中,感受到國資創投面臨的挑戰。
以他所在的機構為例,他所在的團隊曾投資一家早期科技企業,項目的前景很好。但在項目的後續融資中,由于市場環境變化,企業的估值大幅縮水,回購協定也難以落實。
該創投人士說:" 作為國資 LP(有限合夥),既要考慮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又要面對審計的壓力,最終不得不通過法律手段解決自身所面臨的問題,整個過程漫長且復雜。"
這些挑戰,既有政策和體制的約束,也有市場環境的影響,還有考核機制、容錯機制和退出機制方面的束縛。
細化來看,該創投人士在募資端便遭遇過困境。
國資創投的資金來源雖然相對穩定,但市場化資金的參與度卻在下降。由于國資背景的資金天然具有保值增值的硬約束,避險屬性較強,這使得上述創投人士在投資決策上更加謹慎,尤其是在 " 投早投小 " 的項目上,往往因為項目風險過高而難以充分發力。
此外,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民間資金參與意願顯著下降,美元基金也因外部環境影響逐漸 " 退坡 ",導致上述創投人士所在機構的資金來源愈發單一。
從投資端來看,他所在的機構也面臨着挑戰。
在投資過程中," 投早投小 " 的政策導向與實際風險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一方面,其被要求發揮創投功能,支持早期和小型企業的發展;但另一方面,這些項目的風險極高,一旦投資失敗,不僅會面臨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還可能受到嚴格的審計和問責。
該創投人士所在的機構,曾被巡視組指出 " 創投功能發揮有短板,投早投小的功能發揮不充分 ",但真正去落實時,卻發現風險處置難度極大。
再從管理端來看,其所在的國資創投機構也面臨諸多限制。
一方面,投資決策流程冗長,靈活性不足,容易錯失投資良機;另一方面,激勵約束機制與容錯機制的錯位,導致部分機構 " 不敢投 ",即使有好的項目,也因為擔心虧損而放棄。
他舉例表示,他所在的機構曾因某被投企業無法按期回購股權,而被要求整改,這讓他所在的團隊在後續投資中不得不更加謹慎。
除去以上方面,還有退出端的壓力。
在上述國資創投人士看來," 退出難 " 是當前國資創投面臨的較大問題之一。
由于 IPO(首次公開發行)節奏階段性收緊,上市退出的難度大幅增加,很多被投企業無法如期上市,導致相關資金無法順利退出。部分被投企業即使有能力回購,也因種種原因拖延,甚至擱置。這不僅影響了資金周轉,還可能引發法律糾紛。
路徑
在種種難題之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将帶來新的靈感。
" 母基金 + 參股 + 直投 ",将可能是這只基金帶動地方資金和社會資本的主要路徑。
為了解決國資創投面臨的融資難問題,即将成立的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将可能從幾個方面聚焦推進。
上述管理投資業務的官員認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将通過 " 母基金 + 參股 + 直投 " 的方式,帶動地方資金和社會資本近 1 萬億元,極大地豐富國資創投的資金來源。這種模式不僅為國資創投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還能吸引更多市場化資金參與,緩解國資創投資金單一的困境。
從投向上來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可能主要聚焦硬科技與長周期投資,比如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氫能儲能等前沿領網域,重點支持種子期、初創期企業以及早中期中小微企業。這種投資策略有助于國資創投更好地發揮在 " 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 方面的功能,同時通過 20 年的基金存續期,為企業提供更長期的資金支持。
在容錯率方面,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将通過市場化方式運作,提高容錯率,鼓勵國資創投機構大膽投資。
此外,基金還将完善并購重組、份額轉讓等政策,暢通創業投資退出渠道,解決國資創投 " 退出難 " 的問題。
基于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成立的背景,上述創投人士預判,建立融資難題破解機制的關鍵,首先在于政府增信效應的提升,比如參照深創投案例,可以通過國家基金背書,可使被投企業後續融資估值溢價率達 40%~60%;其次在于風險補償機制的建立,比如參照以色列 YOZMA 基金經驗,可以嘗試允許 50% 投資失敗率,保障投資機構容錯空間;第三在于資金接力的設計,比如設立 " 投資接力 " 條款,要求後續輪次必須保留 30% 的份額給社會資本。
在與自己團隊思想碰撞的過程中,上述創投人士表示,如果想投資生态優化路徑,還可以調整期限結構。
比如 20 年存續期可覆蓋硬科技企業平均 7.8 年的成長周期,避免傳統基金 "5+2" 周期導致的揠苗助長;可以構建組合投資,允許單個項目 10 年退出期,配套開發知識產權證券化等退出渠道。
在生态鏈塑造上,他建議前端聯動高校成果轉化基金,中端銜接科創板 " 硬科技 " 上市标準,後端對接國家制造業大基金。
他說:" 從數據上看,以色列國家基金存續期 15 年的項目,IPO 率比市場均值高 18 個百分點。"
基于此,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長周期資金可支撐企業完成 3 代技術迭代(如新能源電池領網域),相比社會資本平均 2.5 年的持有期,更能真正實現從技術突破瓶頸到產業化的全程護航。這種 " 耐心資本 " 模式,預計可使科技成果轉化率從當前的不足 30% 提升至發達國家 50% 的水平。
節點
朱昌明表示,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意義已經遠遠超過基金本身。因為,這不僅是資本層面的創新,更是國家戰略與市場機制的深度融合,也是對新型舉國體制的一次重大創新,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結合。
他進一步表示,國家通過基金這種市場化金融工具來撬動海量資金投入創新創業領網域,以國家意志來引領帶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通過長周期、高容錯的資本支持,有望破解傳統資本市場的結構性矛盾,解決初創科技中小企業融資痛點,加速技術突破與產業更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當前,全球科技競争加劇,應對全球科技競争與 " 卡脖子 " 技術突破瓶頸,芯片、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領網域,已經成為大國競争的焦點。
朱昌明認為,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設立,實現了從 " 财政分散補貼 " 向 " 系統化基金投資 " 的重大突破,通過政府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填補市場失靈領網域的資金缺口,标志着我國科技創新的支撐保障體系的更新和完善。該基金不僅能支撐原創性、颠覆性技術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瓶頸,更是有效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重構資本生态與產業格局的 " 催化劑 "。
一名地方發改委人士認為,這種模式能夠引導社會資本流向創新領網域,優化投資生态。下一步,基金的設立将帶動地方和市場力量共同參與,形成政府與市場協同推動創新的良好局面。通過完善政策支持和包容審慎監管,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将營造更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态,為國資創投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
該人士稱,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還将通過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一步激活市場活力。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化運作,基金将為國資創投機構提供更豐富的資金來源,同時降低國資創投機構的資金壓力。基金還将重點支持原創性、颠覆性技術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瓶頸,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将為國資創投機構提供更多的優質項目資源,提升其投資效率和成功率。
上述國資創投人士認為,通過以上措施,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将有力解決國資創投在融資、投資、管理和退出等環節面臨的難題,推動國資創投更好地發揮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更新的作用。
該創投人士表示,這只基金的創立,也标志着中國創投體系從 " 市場主導 " 轉向 " 國家戰略引領 + 市場運作 " 新模式,是中央财政首次系統性介入早期投資領網域,填補了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資本缺口。
其實,中國創投基金成立得很早。
國資國企研究學者王绛回憶,早在 1985 年,國家科委和财政部等聯合設立了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進行私募股權投資,目的是扶持各地高科技企業的發展。2015 年以來,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崛起,以及政府主導的 "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 政策,促成了私募股權市場爆發式增長。
目前,中國私募股權市場正由初級階段向成熟市場進化的過程快速發展。但近年來,中國創投基金有萎縮趨勢。調查公司 Dealogic 的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的風險投資額為 141 億美元,降低程度甚于全球減少的平均水平,比與最近峰值的 2021 年相比減少 66%。2024 年上半年,國内創投市場的出資總金額同比下降 30% 左右,投資次數和金額下滑近四成;新成立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同比減少 47.5%,認繳規模同比減少 28.3%。
王绛認為,基金本身是較為典型的市場化資本運作方式,國有資本創投基金填補發展具有重大戰略領網域的資金缺口,并通過資本市場更好地讓企業平衡長期、中期和短期利益,不僅考慮資本回報,也從更高層面滿足社會責任、政治責任和經濟責任的需求。
當前穩增長、促轉型、促創新的艱巨任務需要國有資本進一步發揮帶動力和引導力,特别要打造耐心資本和長期資本,在國家層面進一步創立創業投資基金非常有必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經濟觀察報 ",作者:王雅潔 任一飛,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