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這只獨角獸核心團隊“再出發”,投向具身智能,歡迎閱讀。
來源:獵雲精選,文 / 王非
達闼、傅利葉智能、智元機器人……上海,具身智能(Embodied AI)創企扎堆 " 雄起 "。
11 月 2 日,上海穹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穹徹智能)悄然注冊成立。
作為一家新成立的機器人公司,穹徹智能定位是具身智能方向。而這,無疑為上海具身智能大軍,又添一員猛将。
穹徹智能的法人,為通用智能機器人公司非夕科技(Flexiv)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王世全博士。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他,在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超過 20 篇論文,并擁有多項專利,目前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聯合導師。
在王世全的帶領下,非夕科技成立不到 6 年已收獲美團、雲鋒基金等知名機構的 3 輪投資,并于去年跻身獨角獸行列。
穹徹智能創始團隊中的盧策吾教授,同時也是非夕科技首席科學家、聯合創始人,一樣在業界赫赫有名。
斯坦福大學深造時師從李飛飛教授,盧策吾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的身份,在《自然》等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了超過 100 篇高質量論文,目前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大佬帶隊,再出發
目前,穹徹智能的資料十分有限,僅能從創始團隊," 管中窺豹 "。
除了擔任董事長的王世全,穹徹智能的管理層另有董事盧策吾教授、董事 & 财務負責人錢佳逸、監事胡曉平,與非夕科技管理層均有重合。
區别在于,非夕科技的财務負責人由公司盧策吾擔任,而錢佳逸也在非夕科技的多家關聯企業中擔任财務負責人等職。
公開資料顯示,現年 35 歲的王世全來自汕頭,從小就對機器人自動化感興趣,于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後,便趕赴斯坦福大學仿生與靈巧操作實驗室(BDML)及人工智能實驗室(機器人方向)攻讀博士學位,師從 Mark Cutkosky 教授(斯坦福大學設計研究中心主任、仿生機器人奠基人)和 Oussama Khatib 教授(國際機器人研究基金會主席,人形機器人奠基人)。
讀博期間,王世全研究主攻柔性靈巧手設計、仿真建模及控制、傳感器設計與融合算法、驅動器設計,以及深度學習在機器人上的應用,研究機器人種類涵蓋四足、人形、移動、水下機器人。他的主要研究項目——人形攀岩機器人研究,在國際頂級機器人會議 IROS 上榮獲最佳論文獎。
目前,王世全是上海市高層次引進人才,上海市優秀海創人才,上海市科委 35 歲以下 35 位科技引領人才。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聯合導師,全國機器人技術标準委員會委員,全國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會委員等社會職務。
穹徹智能董事盧策吾的經歷及學術地位,同樣 " 不遑多讓 "。1982 年 10 月出生的他,先後在重慶郵電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完成學業。
2015 年 2 月,盧策吾赴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導師為李飛飛教授和 Leonidas J. Guibas 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7 月,李飛飛團隊也披露了在具身智能領網域的最新成果:大模型接入機器人,把復雜指令轉化成具體行動規劃,無需額外數據和訓練。
學成歸國後,盧策吾于 2016 年 9 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任特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上海交通大學網站顯示,盧策吾于 2016 年獲海外高層次青年引進人才,2018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 35 位 35 歲以下中國科技精英(MITTR35),2019 年獲求是傑出青年學者,以通訊作者或第一作者在《自然》,《自然機器 · 智能》,TPAMI 等高水平期刊和會議發表論文 100 多篇;擔任《Science》等審稿人,CVPR,ICCV,ECCV,IROS 領網域主席。
據介紹,盧策吾主要從事計算機視覺與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在影像主結構表征、視覺關系學習以及人體行為姿态理解等關鍵問題上取得多項突破;多項成果在智能安防、機器人、無人車等重要領網域得到應用。
此外,穹徹智能的監事胡曉平,也是非夕科技核心成員,在非夕科技擔任副總裁一職。
換言之,穹徹智能的創立,正是王世全、盧策吾等幾位創業老友的," 再出發 "。
非凡科技,新方向
天眼查股權穿透圖顯示,穹徹智能由香港穹徹通用智能有限公司 100% 控股,該公司的曾用名正是香港非夕通用智能有限公司。
目前,尚不明确穹徹智能與非夕科技之間的關系,有可能是 " 孵化 ",也有可能是 " 新品牌 "。有知情人士稱,穹徹智能由非夕科技拆分而來。
為什麼能 " 拆分 ",或許可以從非夕科技的發展與積累中,找尋答案。
2016 年,認識到現階段仍有大量枯燥、勞累的工種和作業仍舊只能用人工完成,而現有的機器人方案很難予以取代,王世全及其他聯合創始人基于先進的力控和 AI 技術重新設計、研發出了全新的自适應機器人,創立了非夕科技,并已圍繞新技術提交了近三百項國内外發明專利。
在仿人化理念的基礎上,非夕科技自主研發了高精度力矩傳感器、特殊關節設計及高性能力控伺服硬體、類小腦的全身協調算法架構,以及層級式智能控制系統等多元創新技術,解決了多個機器人在核心軟硬體領網域的 " 卡脖子 " 問題,實現了在工業、農業、服務業領網域的商用落地。
12 月 12 日,王世全參加某活動并發表演講時,詳細介紹了非夕科技積累的諸多應用,以及為合作夥伴們提供的豐富關鍵應用價值。
在這次活動中,王世全就有提到具身智能。他認為,無論是人形機器人、大模型還是具身智能,目前一個共性特點是,它們的邏輯可以做到非常復雜,舉例來說,人只要給一個大概模糊的指令,它可以分解成一個邏輯上非常成立的步驟,但到真正工作的時候,每一個動作它都要提前去做一些設計。
在多數人的認知裡,"AI 大模型 + 人形機器人 = 具身智能 "。
大約一年前,李飛飛在美國文理學會會刊上撰文,指出計算機視覺發展的三個方向,除了具身智能,還包括視覺推理、場景理解。她認為,具身智能不單指人形機器人,任何能在空間中移動的有形智能機器都是人工智能的一種形式。
顯然,非夕科技作為通用智能機器人公司,天然擁有 " 具身智能 " 底層基礎。如今,核心創始團隊乘着新一輪 AI 熱潮,聚焦具身智能領網域,也就不難理解了。
值得一提的是,據 AI 科技評論消息,穹徹智能正處于第一輪融資狀态,融資金額千萬級别。
再看非夕科技,該公司成立至今已完成 3 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美團、雲鋒基金、招商局資本、高榕資本、金沙江創投、真格基金、順為資本等知名機構。
2022 年 6 月,伴随 B+ 輪最新融資的完成,非夕科技市場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成為智能機器人領網域新晉獨角獸企業。
可以預見的是,穹徹智能的融資進展,難度應該不會太大。
為什麼,又是上海
前有達闼、傅利葉智能,後有智元機器人,再加上新成立的穹徹智能,上海正在悄然成為具身智能賽道,孕育和發展的一片熱土。
為什麼,是上海?
首先在政策層面,2023 年 10 月,上海發布《上海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 年)》。方案指出,到 2025 年打造 10 家行業一流的機器人頭部品牌、100 個标杆示範的機器人應用場景、1000 億元機器人關聯產業規模。
11 月 14 日,上海智能機器人產業大會臨港峰會上,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表示,未來,臨港新片區将圍繞機器人整機、AI 芯片、AI 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智能算力、應用場景、研發科創平台、產業基金、高校院所、園區載體 10 大要素持續發力,進一步築牢智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底座,構建智能機器人應用标杆示範區。
近年來,上海臨港臨港新片區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產業,而智能機器人是人工智能的重點應用賽道。新片區正加快推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圍繞通用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服務及特種機器人、AI 技術 4 大領網域,已集聚產業鏈相關企業近 40 家。
值得一提的是,11 月 28 日至 29 日,在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兩款人形機器人引人注目——傅利葉智能研發的 GR-1 高 1.65 米,重 55 公斤,擁有模拟人類體形的頭部、軀幹和四肢;智元機器人展示的遠征 A1 高 1.75 米,重 53 公斤,分為足式和輪式兩種形态。
傅利葉智能 GR-1 正在進行快速行走
智元機器人 遠征 A1
傅利葉智能和智元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賽道,兩個耀眼的明星,無疑正是上海科技創新的,又一張 " 閃亮名片 "。
其次回到穹徹智能本身,選擇繼續扎根上海的關鍵原因,或許可以從非夕科技的發展中,找到解答。
在王世全看來,非夕科技的總部設在上海是理所當然——上海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具活力和競争力的創新創業城市之一,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廣泛的資源,這使得創業者可以更容易地獲得資金、人才、合作夥伴和客戶,有更大的機會實現商業成功。
此外,上海政府的支持也讓他和團隊獲益良多。" 我們在創業的過程中享受到了很多政策支持,創業初期,我們就獲得了上海市經信委最高額人工智能專項資金資助,以及上海市闵行區海創團隊政策支持。這些都是雪中送炭,給了我們非常多的幫助。除此之外,上海還有許多稅收和租金上的優惠政策,給了我們很多幫助。"
良好的創業環境和 " 加碼 " 的政策支持,再加上成功的先例,穹徹智能與上海,怎麼不算一次 " 雙向奔赴 " 呢。
事實上,不只上海,越來越多的城市也在機器人領網域作出了相關布局。例如 11 月 2 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在經開區機器人創新產業園正式成立,拟開展通用人形機器人本體原型、人形機器人通用大模型等 5 大重點任務突破瓶頸。
據 2023 年 5 月 GGII 發布的報告預測,預計到 2026 年,人形機器人在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中的滲透率預計将達到 3.5%,市場規模超過 20 億美元,到 2030 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200 億美元。參考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約占全球市場 25% 的數值測算,2030 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達 50 億美元。
未來,非夕科技王世全、盧策吾等人,聚焦具身智能的 " 再出發、新方向 ",能取得怎樣的成績,外界正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