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最牛”縣級市:跑出62家上市公司,經濟總量5100億,歡迎閱讀。
作 者:微瀾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前段時間,在全國各地縣市紛紛曬出 2024 年的經濟 " 成績單 " 後,一座低調的江蘇小城——江陰又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
5126.13 億!
繼昆山之後,江蘇迎來了第二座 5000 億縣級市,同時江陰也成為了全國唯二 GDP 超過 5000 億元的縣級市。
提到江陰,可能大多數人都知道它實力強悍,年年穩居國内千億縣前二,被外界稱為縣網域經濟的 " 模範生 ",但江陰具體有多強,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
為什麼是江陰?
一個直觀的數據是,江陰面積僅 987 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為 174 萬人,但是江陰工業總產值超 7500 億元,在全國縣網域經濟基本競争力和綜合發展中實現 " 二十二連冠 ",打造了 4 個超千億、3 個超 500 億和 5 個超百億級的產業集群,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
可以說,江陰以約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全國 1/250 的國内生產總值。
并且,還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這個 174 萬餘人的縣級市還跑出了 62 家上市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縣網域第一。
也因此,江陰被冠以 " 中國制造業第一縣 " 和 " 中國資本第一縣 "。
但殊不知,最早的江陰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縣城,其發展更是靠着一群 " 泥腿子 " 一步步摸爬滾打起家的。
從一個曾經的農業小縣到如今的全國縣網域經濟領頭羊,江陰是如何脫穎而出的?江陰的成功又有哪些經驗值得學習和借鑑?
"泥腿子 " 們起家,
幹出一座 5000 億大縣
" 江陰強盜無錫賊。"
這是一句在江南地區廣為流傳的諺語,可能在外人看來,這話多少有點不雅,但對于江陰人而言,卻很受用。
江陰是個 " 異類 ",不僅僅體現在這句諺語上。
江陰地處江蘇省南部,為無錫市代管縣級市,按道理,江陰算處于軟糯的吳語區,但江陰人說話卻被人形容為 " 南音北調 "。
什麼意思?即江陰人說話不像蘇州、無錫人那樣有吳侬軟語般的溫柔,倒是有幾分北方語調的急速、豪邁和霸道。以至于蘇南地區有句老話:寧和蘇州人吵架,不與江陰人講話。
為什麼江陰人的性子顯得如此格格不入,江陰當地一位作家描寫江陰的一段話,鮮活地解釋了其中緣由:
" 萬裡大江浩蕩東流,劈開無數崇山峻嶺,一路奔騰來到江淮平原,漫漫征途就要終結,望見大海了,它快活地将蛟尾一甩 ……"
江陰就赫然出現了。
蛟龍擺尾,江口驟縮,水勢變湍急,于是,從長江上遊一路奔流而下的氣魄也在這片吳越腹地匯聚。
而在中國過去那個野蠻生長的年代,江陰人也正是這麼 " 蛟尾一甩 ",整片蘇南大地,經濟的浪潮就此翻湧了起來。
時間回到上世紀 6、70 年代,江陰所處的江南地帶素被稱為 " 魚米之鄉 ",但另一方面,這裡也人口稠密、耕地稀少,并不利于農業發展。
和諸多江蘇城市一樣,江陰交通閉塞,經濟結構單一,只有少量集體性質的農具廠和毛紡作坊,站在當時來看,江陰這座縣城的開局算不得多好。
其中,江陰華西村又是一個典型代表。
1961 年,華西正式建村,其位于江陰華士鎮最西面的一個村,因此得名華西村。
在建村之初,華西只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全村地勢高低不平,且到處都是坑坑窪窪、茅草叢生,以致于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
" 高田崗,高田崗,半月不雨苗枯黃;低田塘,低田塘,一場大雨白茫茫。"
由于自然環境惡劣,村民的生活過得是相當困難,住的是茅草房、泥垛牆,吃的是稻糠。
圖為 70 年代在幹活的華西村村民
直到吳仁寶上任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這一困境才被打破。
通過帶領村民平整土地、旱田改水田、兩熟改三熟,實現了畝產一噸糧,吳仁寶使華西成為聞名遐迩的農業模範村。
盡管由此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吳仁寶認識到單一的農業很難使農民富起來,要致富必須走工業化道路。
而後,1968 年,在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熱潮中,他頂着被 " 割資本主義尾巴 " 的風險,帶領村民悄悄辦起了五金廠。
靠着五金廠,華西村賺來了第一桶金,并随之創辦了板網廠、藥械廠、織布廠等。20 世紀 70 年代," 億元 " 華西村在江陰橫空出世,并掀起了一股強大的引領和示範效應。
這也意味着江陰鄉鎮企業的一個新開端,此後,鄉鎮企業開始遍地開花,呈星火燎原之勢在江陰蔓延:
1984 年,從老家移居至鄰鎮的李興,憑借曾擔任過化工廠副廠長的經驗,聯合 12 名江陰澄南村村民,在三間簡陋的石棉瓦廠房裡,以總計 3.8 萬元的借貸資本,創辦了澄星集團的前身;
1988 年,28 歲的周建平在聽說鎮上的毛紡織廠要轉讓後,拿出自己多年來做小本生意攢下來的錢,盤下了這家紡織廠,帶着廠裡 18 位員工,再次開啟創業之路,這就是海瀾之家最初的模樣。
……
整個 20 世紀 80 年代,江陰鄉鎮工業以每年 30% 左右的幅度遞增。到了 1989 年底,全市共有鄉鎮企業 903 個,村辦企業 2092 個,村辦以上工業企業密度達到平均每平方公裡 309 個,涵蓋紡織、機械、冶金、化工等 90 多個門類,鄉鎮工業總產值飙升至 71.28 億元。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不僅在當時增強了地方經濟實力,也為今天在這片土地上經歷過市場啟蒙和資本洗禮的數百家全國乃至全球領先企業,奠定了改革破冰、累積成長的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江陰打造了高端紡織服裝等 4 個超千億產業、新能源等 3 個超 500 億產業以及集成電路等 5 個超百億的產業集群;與此同時,江陰也成為了民營經濟的大本營之一,呈現 "778899" 特征,即民營經濟貢獻了江陰 70% 以上的 GDP 和稅收、80% 以上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產值、90% 以上的企業數和就業數。
可以說,50 多年的時間,江陰市從一群 " 泥腿子 " 們辦的鄉鎮企業起步,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為我們上演了一出 " 江陰崛起 " 的好戲。
江陰精神,打造縣網域天花板
可能會有人好奇,作為 " 蘇南模式 " 的起源地之一,蘇南模式在後來逐漸走向式微,為何江陰卻能長青不倒?為何江陰的民營經濟又如此發達?
江陰精神。
在上世紀 8、90 年代,《新華日報》等官媒就曾多次進行報道,對當時江陰取得的成績進行了總結。其中,江陰精神又是江陰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内核。
那麼,什麼是 " 江陰精神 "?
用一句話總結: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
1. 人心齊,民性剛
事實上,江陰經濟的成功從來就不是偶然。
江陰自古民性剛烈,有血性,重情義。
無論是辦企業、建村莊、打交道,都有股不認輸的韌勁、義氣和剛強。
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初,江陰諸多鄉村的 " 泥腿子 " 們為了創辦、發展鄉鎮企業,創造出了 " 踏盡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 " 的 " 四千四萬 " 精神。
正如前面提到的吳仁寶,這裡可以再講一個小插曲,也就是在華西村五金廠開工同期,黑龍江有個名叫馬榮祥的村支書因為開設地下工廠,以 " 走資本主義道路 " 的罪名被槍斃了。
而在當時,吳仁寶帶領村民們把五金廠做起來前,就已經跟村民們達成了共識,賺錢大家一起享,出事則自己一人扛。
也正是一批如同吳仁寶一樣 " 民性剛 " 的江陰人,使着咬住發展不放松的勁頭,才讓江陰這座不起眼的小城,在沒有享受國家特殊政策的情況下,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明星城市。
至于江陰的人心齊從來就不止是鄉鎮企業和村民個人之間的齊心協力,它更體現江陰上上下下都 " 力往一處使,勁往一處出,擰成一股繩 "。
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為了讓更多鄉鎮企業生存下來,江陰各級黨委政府就與企業一起跑項目、跑資金、跑資源、跑市場。
而當 " 蘇南模式 " 出現式微苗頭時,江陰政府更是主動帶頭指導鄉鎮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
1996 年,江陰召開了第一次 " 資本經營工作會 ",八大知名券商被一起請到了江陰,與當地政府、企業共謀出路。
也是在這一年,江陰正式将 " 資本經營戰略 " 提上日程,并迅速成立了由體改辦、銀行、财政局、政府辦等 13 個部門組成的 " 企業股份改制上市指導小組 ",為企業上市擔當 " 高參 " 和 " 智囊 "。
受益于 " 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運作、政策扶持 " 的金融工作運作機制," 江陰板塊 " 很快便迎來了首位成員——興澄股份(現為 " 模塑科技 ")。
而在當時,為了支持興澄股份上市,上至市委書記下至基層部門幾乎都是傾盡全力,大膽創新地開展工作,幫助其解決遇到的困難。
有了政府這個強大 " 後盾 ",江陰企業此後 "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掀起了一股争相上市潮。
也正是這一系列舉措、實踐探索,江陰沒有像其它一些走 " 蘇南模式 " 的城市一般沉寂下去,而是在資本市場闖出一片新的天地,截至 2024 年底,江陰跑出了 62 家上市企業,以一縣之力占全國上市公司數的 1%,資本市場的 " 江陰板塊 " 也因此聞名全國,成為江陰縣網域經濟發展中最耀眼的一張 " 金名片 "。
2. 敢攀登,創一流
作為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迎着改革開放春風迅速崛起的縣網域,江陰形成了以紡織、化工等傳統制造業為主導的發展路徑,并擁有了 " 中國制造業第一縣 " 的美譽。
但進入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後,随着全國產業大變革,傳統的單一制造業占主導的模式開始乏力,發展風險也越來越大。
面對現狀,江陰沒有故步自封,而是積極撕去過往留下的 " 傳統產業強縣 " 标籤。
近年來,江陰更是全面構建 "345" 現代產業集群,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戰新產業挑起大梁、未來產業破土萌芽。可以說,江陰的每一步都走得很堅實。
并且,在江陰的很多企業家和企業,也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深耕某個領網域,從而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龍頭:
比如,長齡液壓生產的回轉接頭國内市場占有率居行業第一,填補了國内回轉接頭智能化空白,讓企業成為 " 國标 " 的主持起草部門;
塞特精工五十年專注精密切削行業,主導產品小模數齒輪刀具成功替代進口,填補國内空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級數控機床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堵點、痛點和 " 卡脖子 " 問題;
佩爾科技為國内醫用鎳钛合金的領軍企業,血管支架鎳钛管和中粗規格鎳钛管等部分高端產品可替代進口 ……
截至目前,江陰總共擁有超兩萬家制造業企業,31 個制造業門類涉足 30 個,涵蓋了從傳統產業到新興產業的各個領網域。如今每年全國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車用鋼從江陰產出,全國六分之一的風電整機在江陰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陰封測 ……此外,江陰更是創造了 50 多個全球首創、世界第一。
為什麼是江陰?
當然,可能還有人會覺得江陰的發展有其特殊性所在,背靠長三角,抓住了改革開放的幾波浪潮,是復制不了的。
但是值得思考的是,長三角附近那麼多縣市,縣網域競争同樣激烈,為什麼是江陰脫穎而出,從農業小縣到穩居全國前二,就憑它的區位優勢嗎?
事實上,江陰依舊有諸多方面值得其它城市借鑑學習:
1. 敢為天下先,始終堅持改革
回顧江陰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很有價值和值得學習的一點便是,無論什麼時期,江陰政府都非常有擔當,主動作為,敢為天下先,始終堅持改革求變。
這點體現在前面講到的江陰政府在 80 年代幫助鄉鎮企業跑項目、跑資金、跑資源、跑市場。也體現在江陰政府引入金融資本手段,推動鄉鎮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革,打破 " 蘇南模式 " 困局。
此後,依靠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江陰也繼續出現了諸多大膽創新之舉。
比如在 2003 年,在 " 檔案上沒有、慣例上沒有、領導講話裡暫時沒有 " 的 " 三無 " 情況下,江陰 · 靖江工業園區成立,成為全國首個跨江、跨行政區網域的開發區,拓展了江陰聯合省内城市協同發展的模式,也因此才有了後續的蘇宿產業園、蘇錫通科技產業園等 44 個共建園區。
也正是這份改革求變的基因,江陰更是成為了開展系統性、集成化縣網域改革的唯一試點。其包括省委省政府對改革試點的支持政策集成、圍繞問題根源作一攬子系統解決方案的改革思路集成,以及謀劃改革試點方案的同時配套考慮改革落實的推進機制集成。
在試點确認後,當時的江蘇省委書記還多次到江陰調研,指出要發揮好江陰集成改革試點的示範帶動效應,把一個地方的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到其他地方,由點到面產生 " 溢出效應 " 和 "1+1>2" 的 " 疊加效應 ",讓 " 盆景 " 變成更多的 " 風景 ",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改革大局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可以說,江陰就是靠吃改革飯長大的,改革興則江陰興;江陰過去的成績源于改革,當下的成就得益于改革,未來的持續發展也将維系于改革。
2. 該出手時才出手,不當大家長式政府
政府針對企業應當提供怎樣的服務?江陰的答案是:
政府解決圍牆外的事,企業管好圍牆内的事。
圍牆外的事情(如政務服務、人才配套、金融環境等),政府重點做好,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而圍牆内的事情(如企業的市場定價、投資方向、經營策略等),政府不插手、不幹涉。
在市場經濟體系中," 無形的手 " 和 " 有形的手 " 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江陰政府成功之處就在于,在過去幫助鄉鎮企業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江陰政府已經得到了充足的 " 治郡縣如烹小鮮 " 的經驗——完成了由 " 重指令 " 的 " 大家長式 " 政府到 " 強服務 " 的 " 服務型政府 " 的轉變。
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江陰政府不僅具有敢為天下先、主動求變的改革意識,還具有拿捏 " 有為 " 與 " 不為 " 的邊界意識,将行政行為止步于恰當的尺度。
曾有媒體問起江陰的企業家對江陰的營商環境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大多數企業家的回答都是 " 安全 "。這種安全不僅體現在治安領網域的社會安全,更體現在企業自主經營權的安全。
可以說,幾十年來,江陰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這樣一句話:
當企業陽光燦爛,發展順風順水時,政府要給它服務好,保障好,當好 " 店小二 ";當企業遇到陰雨天,經營有困難,政府要給它提供全天候幫助,當好 " 急郎中 "。
3. 崇法重契:用制度和機制落實權力和義務
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市場信用、市場準入等因素十分重要。
這方面,江陰也打造了一個标杆。
對于政府權力,江陰編制了市鎮權責大清單。
把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依法實時的對公民、法人和其它組織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的具體行政行為全部羅列出來,明确告訴市場政府在管什麼、做什麼。通過行政權力的應放盡放、能放則放、充分下放,江陰構建完成了市級和鎮(街)、開發區的新型權責體系。
與此同時,江陰還建立了 " 問責機制 ",以督查和考核作為推進改革的兩個輪子。
在江陰市行政服務中心,每一個審批事項從前台受理,到後台初審、審核、辦結,再到群眾取件,在線監察系統都實行同步監控,審批事項全過程 " 看得見、管得着 "。一旦超出業務辦理的承諾時限,系統會亮出黃色和紅色的雙色警告,并啟動相應的追責機制。
此外,對工作人員作風和工作實績,江陰還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并啟用黃牌警告、考核扣分等制度規範責任約束。
而通過科學的制度保障,既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尋租空間和人為幹預空間,也極大地減少了企業的各種隐形負擔。
有江陰的企業家在接受采訪時就講到:" 以前找政府部門辦事,往往需要老總親自出面,現在已經完全不需要。很多部門的負責人我都不認識,但無論是誰,事情一樣能辦好。在江陰,企業辦事不靠熟人,而是靠制度。"
可以說,時至今日,江陰依舊有太多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地方了。
結語:
下一個 " 江陰 " 還會遠嗎?
" 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蒼梧,乃以一隅自限耶?"
幾百年前,出生于江陰的徐霞客,以江陰為起點,兩足俱廢亦步履不停地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
不懼改變,敢為天下先," 闖出去 " 像是刻在江陰人骨子裡的東西,于是,幾百年後有一代又一代,敢闖敢拼的江陰人不斷接力,造就了今天的成就。
再回顧江陰幾十年的發展,從鄉鎮企業改制到資本化運作,從傳統制造到現代產業集群,江陰的成長史,是一部 " 蘇南模式 " 乃至中國市場化改革的教科書,更是中國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從孕育到成長、從發展到壯大的一個縮影。
作為擁有 62 家上市企業,以及 90% 以上都是民營企業的江陰,江陰的改革開放、重視民營經濟、" 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 " 的江陰精神,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标杆案例。
伴随着當下的中國發展又來到了一個關鍵時刻,面臨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產業格局重組等諸多挑戰,與此同時又蘊藏着新興科技產業大爆發、產業内遷、中西部大開發、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新的機遇,中國的一批城市正迎來新的發展視窗。
在當下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期待更多 " 江陰 " 的出現,實現城市與企業的雙向奔赴。
而當越來越多的城市都能夠做到盡全力為企業做實事、為人民謀福利,那麼,下一個 " 江陰 " 的出現也不會太遠。
參考資料:
[ 1 ] . 江陰啟示系列報道,澎湃 · 新聞
[ 2 ] . 《進階 5000 億,憑什麼是江陰?》,人民網江蘇
[ 3 ] . 《每 8 個人就有 1 個老板,"A 股第一縣 " 是怎麼煉成的》,正商參閱
[ 4 ] . 《漸漸江陰》,誰最中國
[ 5 ] . 《全國第二個 5000 億縣級市,來了!》,城市研究室
編輯 | 十一 輪值主編 |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