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貴圈第一毒瘤復出,殺瘋了,歡迎閱讀。
最近一段時間,網暴事件不斷發生。
不久前,武漢一小學生在校内被車撞倒身亡,其母事後跳樓自殺。
輿論不斷虛焦,受害者有罪論四起。
死者生前與身後,網暴從未間斷。
飯圈的攻擊行為,更是時而爆發。
前不久,粉絲互撕的硝煙,甚至燒到了經典情景劇《家有兒女》頭上。
無數粉絲在豆瓣上對這部劇猛刷差評。
人人痛恨飯圈,卻總有人淪為飯圈思維。
兩極對立、非黑即白的衝浪邏輯,似乎已滲透進網絡世界的方方面面。
當然,互聯網時代下,這種可怕的現象也并非咱們特色。
美國那邊,就出了一部「非虛構」神劇。
講述一個狂熱粉絲,為了愛豆,犯下連環殺人案。
今天,魚叔就來聊一聊這部劇。
說的是飯圈,又似乎不止飯圈——
《蜂群》
Swarm
電影一開頭,就把觀眾怔住了。
幾行提示語,盡顯荒誕。
本劇全無虛構,與真人真事雷同之處,皆有意為之。
再看所謂的非虛構,令人汗毛倒豎。
一女子在屋内門後埋伏多時。
待到男房主走進來,揮手便是一榔頭,擊倒在地。
女子私闖民宅,卻對錢财毫無興趣。
甚至與房主也根本素昧平生,毫無仇怨。
她冷冷地問了一句:「誰是你最喜歡的明星?」
男人在訝異與惶恐中,擠出了幾個明星的名字。
但,顯然不是女子想聽的答案。
掏出手機,指認了對方的罪證——
網上的一條惡評。
原來,他在網上冒犯了頂流歌手娜迦。
「什麼鬼,推特?」
重錘鈍擊數十下,男人早已血肉模糊。
女子并不着急離去,而是從容地搬出清理裝備。
打開音響,播放起娜迦的勁曲。
一邊打掃血迹,一邊随着音樂手舞足蹈。
這個女子名叫德瑞。
這是她犯下的第八條命案。
毫無疑問,她是娜迦的骨灰級粉絲。
和其他粉絲一樣,被稱為「殺人蜂」。
當然,沒有人是天生的殺人犯。
本劇所展現的便是,德瑞何以至此。
德瑞有一閨蜜,從小同吃同住。
擠在逼仄的出租屋内,一起聽着娜迦的音樂浮想聯翩。
「娜迦是我們的女王」
直到閨蜜談戀愛後,生活開始崩壞。
橫插進來的男人,搶走了姐妹倆相聚的時間,還對娜迦嗤之以鼻。
更糟心的是,男人是個劈腿的負心漢。
傷透了閨蜜的心,更逼得她自殺身亡。
事後,德瑞趕到渣男家中對質,卻得不到對方真心實意的忏悔。
盛怒之下,她掄起台燈從背後襲擊。
渣男應聲倒地。
本是大快人心的復仇,不料畫風突變。
殺戮之後,滿臉是血的德瑞,卻從冰箱中翻出一塊披薩,大塊塞進口中,幾乎将自己逼吐。
從那一刻起,殺人對德瑞來說就成了飲食般的日常。
娜迦,是她與閨蜜最深的牽絆。
她将自己對閨蜜的情感,投射在了娜迦身上。
一切為了娜迦,也是為了閨蜜。
渣男的劈腿,印證了她的猜想。
批評娜迦的,絕不會有好人。
第二次殺人,來得有些許意外。
在目睹一個女生遭到家暴後,德瑞憤然出手。
先是用煙霧彈擾亂視線,再是重錘一擊斃命。
你以為是 girl help girl 的戲碼?
沒想到,女孩一腳踩中了德瑞的雷區——她不喜歡娜迦。
幹淨利落的一槍,德瑞第三殺,「正義行刑」。
逃亡路上,德瑞的車在半路抛錨。
搭救她的卡車司機熱情好客,也不像其他怪咖一樣圖謀不軌。
然而,德瑞卻一眼認出了他的賬号頭像。
并飛快聯想到,此人曾在網上嘲諷娜迦。
再次讨論起「最喜歡的歌手」後,德瑞掄起了平底鍋。
即使對方曾對自己有恩,也格殺勿論。
誰讓你不喜歡我的偶像。
後來,她交了一個女友。
打見第一面起,對方就擺明了娜迦「黑粉」的身份。
在此後的關系中,兩人也反反復復争辯。
「我他媽的讨厭娜迦」
女友的态度,德瑞充耳不聞。
到了紀念日當天,她又掏出兩張娜迦演唱會的門票。
價格不菲,看似出手闊綽。
但為了存錢買這兩張票,她從不交房租,以至于女友被迫打兩份工。
此般執迷不悟,氣得女友當場爆粗。
攤牌之後,也大肆攻擊了娜迦。
「你這個自私的混蛋」
德瑞的臉瞬間陰沉下來,伸手掐向女友的脖子。
很快,女友成了大火中的一具屍體。
在熊熊烈焰前,德瑞淚眼婆娑。
别以為這是痛徹心扉後的醒悟。
她只是突然想起,演唱會的門票落在女友身上。
本劇第六集,導演下了一步妙棋。
以偽紀錄片的形式,演繹了一個真實罪案的電視節目。
似乎在印證那句荒誕感十足的提示語:全無虛構。
為了追查連環殺人犯,警員走訪各個死者家屬。
種種線索最終指向德瑞。
警察推測,她可能連殺了 8 人。
并且,其作案動機似乎與娜迦有關。
「她們去看了娜迦?所有的演出」
進一步挖掘出,一個社交網絡上的「蜂群」。
他們都是娜迦的死忠,奉偶像為蜂王。
不僅建立了步調統一的社群,為娜迦刷評造勢。
而且每日在網絡上掃蕩,揪出反對者。
若你膽敢說一句娜迦的壞話,就是在踩整個蜂群的雷點。
緊接着便是群蜂狂舞、黨同伐異,分分鍾将你「刺殺」。
網暴、人肉搜索,都是他們鋒利的毒刺。
節目中,制作組還邀請了一位蜂群成員。
他在鏡頭前,信誓旦旦地為蜂群辯護。
蜂群是會網暴、人肉,但不至于殺人。
「蜂群是不會殺人的」
可當記者挑事地描述黑粉的批評,他的表情豐富極了。
先是面露難色,擠出一句「殺人就太過了」。
說完又陷入沉思,再用嬉皮笑臉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
顯然,每個極端狂熱的粉絲心裡都住着一個德瑞。
《蜂群》播出後不久,網友們便紛紛開始對号入座。
流行天後碧昂絲,就被不少人視為娜迦的原型。
無論是粉絲稱号,還是歌手的曲風、作風,兩者都有高度雷同。
導演插入的一段惡搞,更是近乎坐實網友的猜想。
一次機緣巧合下,德瑞闖進了有娜迦現身的名流派對。
見到久仰多年的女王,她熱淚盈眶、呼吸急促。
她竟然產生幻覺,咬了娜迦。
相關新聞,頃刻間轟炸了熱搜。
此中對應的,自然是歐美娛樂圈的著名 meme ——
碧昂絲被咬事件。
「誰咬了碧昂絲」
惡搞歸惡搞,導演并沒有流于玩梗。
究竟誰是娜迦,既重要也不重要。
在那檔虛構的真實訪談中,所有娜迦的名字,全部被消音。
口型也被打上了馬賽克。
一檔面向公眾的節目,自然不能影響到明星的聲譽。
粉絲行為不能上升愛豆,這很符合娛樂圈的「正确」,也是劇情與現實的互文。
不過,魚叔更喜歡另一種解讀。
娜迦,可以是任何一個明星。
蜂群,可以是任何一家極端粉絲群體。
在拍攝中,導演還提出一個怪異的要求。
他想呈現的德瑞,應當更像動物而不是人。
德瑞的情緒無疑是復雜豐富的。
時而可憐,時而笨拙,時而精神錯亂,時而狡猾,時而反社會。
但,除了對娜迦的忠誠外,她空無一物。
德瑞唯一次展露出本我,反而是在一場催眠中。
歌手碧麗 · 艾莉許扮演的邪教頭目,逐步叩開了德瑞的内心世界。
暴力行徑背後,是脆弱受傷的一面。
「你的童年一定很坎坷」
德瑞曾接連被親生父母與養父母抛棄,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
她被同齡的孩子戲弄,從外貌、性格、性取向等各方面攻擊。
為了自保,她依賴上了暴力。
孤立無援的日子裡,相伴左右的只有閨蜜。
在全劇的最後時刻,德瑞闖入了娜迦的音樂會。
她跳上舞台中斷了演出,在保安一擁而上後才被制止。
娜迦卻溫和地招呼她上前,甚至遞過話筒,邀請她合唱。
演出結束後,娜迦還把德瑞帶進一輛豪華轎車。
我們驚訝地發現,娜迦的面孔幻化成了閨蜜的模樣。
這一刻,德瑞終于平靜了下來。
高高在上的娜迦,一直是全劇的關鍵點。
她宛如天使一般,引得粉絲瘋狂、掐架,也令德瑞不斷殺戮。
但看完全劇才發現,她幾乎從未露面。
她只是一個扁平的符号,一段轉瞬即逝的影像或音樂。
一個一個偶像,都無外乎媒體狂歡與粉絲自我投射的產物。
對于飯圈思維,不少人都嗤之以鼻。
但,許多人都與之無異。
例如,那個搭救德瑞的卡車司機。
現實中,他樂于助人、頗有紳士風度,理應是個好人。
在網絡上,卻出口成髒。
翻看過往的帖子,充斥着各種辱罵名人和女性的言論。
而在國内的網絡上,這樣的人也比比皆是。
2012 年,電影《搜索》将網暴、造黃謠搬上了銀幕。
在那個網絡尚不發達的時間,網民仍是一串神秘的 ID。
11 年過後,虛構的情節仍然在不斷照進現實。
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見所想,向他人橫加指責,對真相不屑一顧。
施暴者自以為,躲在虛拟的賬号背後,就能為所欲為。
将網絡當成宣洩戾氣的出口,組成了喧鬧的蜂群。
殊不知,毒蜂蜇人後便會死去。
網暴者在施暴後,也将自我降格成了冰冷的符号。
媒介的發展,帶給我們一個偌大的謎團。
網絡究竟是一場盛大的假面派對,還是每個人内心陰暗的真實投射?
這個問題很難輕易開釋。
但,我們至少可以記住。
與你對線的,始終是一個「人」。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三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