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養老保障體系優化“拖不得也拖不起”,歡迎閱讀。
圖源:Unsplash
芥末堆文 近日,2023 年服貿會 · 全球養老金融大會在京成功舉辦。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雲致辭表示,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無法一蹴而就。在當前形勢下,養老保障體系的優化 " 拖不得也拖不起 "。
我國自 1986 年開始實施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997 年開始試行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構成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 " 壓艙石 ";1993 年開始運行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制度也探索出了以受托模式為基礎、以企業為主的、發揮補充作用的養老保障制度安排;2022 年開始試點的個人養老金,在賬戶制、稅收激勵、完全積累、市場化運營、風險自擔等方面也做了進一步探索,補足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的又一根支柱。
不難看出,養老保障體系的建立無法一蹴而就,在近 40 年的探索裡,我國也同步經歷了人口結構、社會環境、經濟形勢、資本市場及保障制度、法律制度的演化。在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正處于逐步完善之中的養老保障體系也在不斷面臨着新的挑戰。
僅從人口結構變動這一條來看,2022 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負 0.6%,是近 61 年來的首次負增長,65 周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 14.9%,處于中度老齡化階段。現收現付制的基礎是代際之間的收入轉移,少子化和老齡化,必将給以現收現付制為主的國家基本養老保險帶來可持續性的挑戰。
如果不給養老以足夠的重視大概率會出現兩個結果:一是養老責任更多的向家庭轉移,進一步擠壓家庭生育意願,惡化人口結構;二是财政承擔更多的養老責任,擠壓醫療、教育、基建等其他财政支出,降低經濟活力。
調研顯示,民眾對個人養老金最集中的擔憂之一是鎖定期太長。有 32% 的受訪者表示不願參加個人養老金的原因是 " 到 60 歲才能取 ",有 56% 的受訪者希望在 " 退休前遇到應急時,可以有配套的取出和補繳機制 "。
曹德雲建議,在制度設計上應該重視這樣的民眾呼聲,比如允許一定比例的提前支取,用于結婚、生育、大病、購房、再教育等人生大事;或者放寬提取年齡至早于退休年齡;或者允許提前支取但對提前支取設定懲罰稅率。
尚在試點階段的個人養老金存在 " 政策熱、市場冷 "" 開戶熱、投資冷 " 的情況,大眾依然處于觀望階段,距離理解并接受個人養老金尚有一段距離。
曹德雲建議,可以借鑑國際上的 " 默認 " 機制和我國的企業年金經驗,利用企業和員工的信任關系,在員工充分知情并授權的情況下,由企業代為開戶和繳費。此外,還可以通過企業稅減免的方式,鼓勵企業為員工繳存一部分個人養老金,通過員工繳存,企業跟進配比的方式,撬動員工的繳費意願。
大眾接受個人養老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參與進來,才能享受到政策紅利,只有看到了财富的保值增值,才會吸引更多的人參與,繼而達到廣覆蓋和共同富裕的目的。
曹德雲建議,應該考慮将基本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賬戶部分、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中的個人賬戶部分,甚至是住房公積金的一部分賬戶餘額,以個人自願和設定一定額度為前提,與第三支柱予以打通。
作為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和養老金市場的重要主體之一,保險業一方面要堅持產品創新,豐富產品供給,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服務水平,用大眾聽得懂、能理解的方式持續開展養老金融教育,力求宣傳的力度和準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