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家校社協同,讓幼兒園裡的“娃娃家世界”更有“角色味兒”,歡迎閱讀。
幼兒園是孩子人生第一次踏入的相對安全的小社會,良好的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8 月 28 日,學前教育法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初次審議。草案明确,幼兒園應當以遊戲為基本活動,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動小學化。草案的提出再一次将培養孩子創造力、合作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到全社會的需求。
在此過程中,幼兒園應當怎樣營造幼兒對社會的初印象?家長又應如何進行教育,共同配合,完成家校社共育這些問題依然存在着諸多困擾。基于此,黑板洞察與兩位幼教領網域專家共同探讨,在 " 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 的理論下,如何利用 " 寓教于樂 " 的幼兒園教育課程體系,促使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實現三方教育資源的協同共育,促進孩子的綜合素質發展。
于淵莘正高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優秀園長
張偉利北京十一晉元幼兒園教學園長,中華女子學院校外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01
時代變遷,
幼兒更需要樂群性
随着時代發展,人民經濟水平日益提高,受教育程度不斷增加,縱向對比來看,幼兒階段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發生明顯轉變。
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時間節點,彼時幼兒園家長普遍出生于多子女家庭,且居住環境使鄰裡關系更為密切,無論社會意識、群體意識均較強。此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能夠很好的在幼兒階段就開始接觸社會化教育。并且家長與托兒所、幼兒園教師角色理解和教養、教育幼兒相互配合度普遍比較高。
而後,群體格局被高樓林立的鋼筋混凝土打破,新一代家長到其子女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同時這一代家長子都多為獨生子女,更加注重自我個性發展。幼兒家庭中與兄弟姐妹等角色經常性的交往機會極少。部分家長認為只要涉及教育,無論是生活,還是知識層面,都屬于老師的責任。但實際上孩子從幼兒階段開始就需要家校社共育,這是現階段社會發展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必須重視、協同的育兒理念。
從家庭關系的視角看,家長和老師在幼兒教育工作中,雖然是在不同的背景下,但都肩負着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只有二者密切合作,互相幫助,才能使幼兒得到更好的成長。
對于幼兒園孩子來說,入園就是他們進入社會的第一步。家庭和幼兒園在此階段共同做的一件事,就是培養孩子的社會角色意識,給予他們融于社會的能力,促進他們實現 " 自然人 " 到 " 社會人 " 的轉變。從入園開始倡導孩子樂群,引導家長樂群。" 樂群 " 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 · 正義》中,其含義是群居朋友善者願而樂之。簡言之," 樂群 " 就是樂于和諧相處,樂與他人合作。
02
角色、區網域、主題:
三重融合下的全新遊戲課程
遊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的社會性、樂群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例如:2001 年《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2021 年《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及,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早在 1998 年,作為北京市示範園的勁松第一幼兒園便逐步開始開展了角色性主題遊戲課程實驗。
過去幼兒園内常設區角遊戲,教師會根據不同區角受歡迎程度調整區網域面積。而後,教師逐漸發現,幼兒看上去雖然是在玩玩具,但在他們的遊戲中會經常賦予了玩具某種角色或自己帶着角色借助玩具和其它同伴演繹着生活中發生的故事或情節,他們在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雖然多種多樣,但又很明顯的看到生活中常見的社會角色的影子。特别是在教師的引導和支持以及玩具材料的不斷更新下,幼兒能夠在遊戲中不斷的產生發散思維,獲得更多的遊戲經驗,創造性的在使用身邊豐富的玩具材料中學習。
但是,僅靠區網域中幼兒零散的認知和角色經驗還不能真正的發揮遊戲的教育價值,而将 " 主題 " 融入其中,就能夠将遊戲内的知識變得連貫,更具故事及趣味性,進一步增加不同區網域内幼兒之間的互動。并且在主題框架下,幼兒的興趣更集中,更容易沉浸到課程所創設的學習環境之中,從而實現深度學習,在與同伴的共同遊戲中進行合作學習。
北京十一晉元幼兒園教學園長張偉利表示,角色遊戲是孩子天生就喜歡的,它最大的價值在于能夠将生活中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創造性的再現,有助于培養孩子對生活中的社會關系的興趣和角色意識。以 " 餐廳 " 這類角色遊戲為例,假如孩子扮演的角色是 " 廚師 ",那麼他就需要以這個角色的身份同 " 服務員 "" 顧客 " 等遊戲中的其它角色進行互動和對話。而在跟這些不同的角色溝通時,就需要他使用與這個角色匹配的語言體系和互動方式,只有這樣他才能保證遊戲能夠進行下去。因此,開展角色遊戲的過程就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他需要帶着扮演的角色的責任和義務去學會 "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為他們未來進入真正的社會提供豐富的 " 角色 " 經驗。
幼兒在 " 餐廳 " 遊戲中扮演不同的廚師,分工為顧客準備菜品 03
角色性主題遊戲中的
分層實踐模式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着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通常情況下,幼兒園會按照孩子年齡段分為小班、中班、大班。在幼兒園入園分班時,與中小學随機分班不同,會根據每個孩子的性格、德行、生活習慣等進行劃分。
張偉利園長認為,在開展教育活動時需注意幼兒園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正在發展中的具有個體差異的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其身心發展特點不同,同一個年齡階段的幼兒也會存在個體差異,這就需要教師去了解幼兒,根據他們身心發展規律及特點組織實施相應教育活動。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應具有延續性,應在原有基礎之上增長延伸,在目标設定時需關注幼兒發展的連續性,特别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應有所承接,不可割裂發展。
小班幼兒教育重視護理養護,保育工作占比更重,緩慢開始建立秩序感及樂群性;中班幼兒教育重點放在秩序感建立及人際關系等方面,與社會聯系更加緊密,但此時幼兒多靠直覺行動思維行事,邏輯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善;大班則可以逐步在解決問題、創造學習的情境下,開展合作協作,培養樂群性等。
此特性體現在角色性主題遊戲上,則表現為幼兒喜愛社會生活主題遊戲,只是難度差異上有所區分。小班更多開展娃娃家等幼兒家庭生活類遊戲,更貼近他們的日常生活,遊戲内容單一、社會關系較為簡單。不過此時需要教師注意平行遊戲間同類遊戲材料的投放,因為或許在同一個班内,會出現十個想當爸爸的小孩。
中大班幼兒對社會上公共服務環境的認知更加清晰,對于社會關系已經產生了自己的判斷與思考,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同一個主題遊戲内,不斷發散出新的關聯遊戲場景及人物角色。于淵莘園長舉了一個勁松第一幼兒園的例子:在一次 " 汽車 " 主題的遊戲活動中,随着主題活動的深入,幼兒的相關知識和經驗不斷豐富,產生了角色扮演的需要,于是,汽車展覽館、汽車加工廠、汽車組裝車間、120 事故處理站、賽車場、司機之家等角色區逐漸建立起來。講解員、館長、經理、顧客、汽車廠廠長、工人、設計人員、推銷員、醫生、警察、傷員、賽車手、裁判員、司機、飯店廚師、服務員等角色随之出現。角色遊戲區、建構區、美工區、圖書區等區網域全都融入主題活動之中。活動過程中,通過各個區網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幼兒不但了解了各種類型汽車的特性及交通規則,而且激發了探索欲望,提高了操作能力,同時促進了語言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于淵莘園長認為,教師有的時候也需要也成為其中一名 NPC,與遊戲中的幼兒平等溝通,暗示引導。雖然從教育角度而言,希望幼兒通過遊戲學習與發展,但歸根結底,遊戲還是幼兒的一種存在方式,具有積極的、有意義體驗的本體性價值。教師若以呆板的語言與權威的态度交流,只能喚起幼兒的行動,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使幼兒的遊戲性體驗感低。
張偉利園長表示,幼兒園開展角色性主題遊戲課程遵循了幼兒對角色認識和理解的規律,在課程實施的初期階段,教師會結合幼兒對生活中社會角色的認識水平和經驗,為幼兒提供适宜的環境,讓幼兒在其中呈現他對所扮演的角色的理解,實現不同幼兒之間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相互交流經驗。随後,教師會和幼兒一起,通過實地參觀、環境調整、材料支持、同伴資源、家長資源等途徑不斷的豐富幼兒的角色經驗,并幫助幼兒在角色互動中提高他們的角色認知水平和扮演能力,從而促進他們遊戲情節的豐富。最後,教師會和幼兒共同總結和梳理對角色的認識,并分享自己對角色的理解以及期望,為他們創造性的開展更豐富的角色遊戲提供支持。
幼兒在幼兒園的 " 年貨集市 " 體驗 04
家長參與,實現家校社共育
家校共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是幼兒園的主要合作夥伴,園方要秉持價值、公平、合作的标準,加倍努力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盡最大努力幫助家長提高幼兒教育能力。因此,幼兒園只有與家庭和社會加強聯系,才能有效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北京十一晉元幼兒園十分重視家長和社區資源在孩子角色遊戲中的作用,開展了 " 幼兒園角色體驗 " 活動。幼兒園前期面向家長和孩子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感興趣的角色進行了調研,了解了家長經常帶孩子去的社區周邊社會場所都有哪些,接觸最多的社會角色是什麼,結合調研的結果,考慮到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和興趣點,以 " 體驗周 " 的方式,讓孩子分别體驗幼兒園的保安、保健醫、廚師、維修工等角色。
在體驗活動中,孩子們先自己選擇要體驗的角色,幼兒園為孩子們準備了這些角色日常工作時的工作服和工具,由幼兒園不同部門的人員,和孩子們一起進入真實的現場進行體驗,這不僅滿足了孩子了解這些不同角色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的需要,而且還豐富了他們的角色經驗,有助于他們在班級内的角色區裡更好的扮演這些角色,實現在遊戲中學習。
同時,幼兒園會即時性的将孩子在園體驗的過程和收獲與家長進行溝通,鼓勵家長在家和孩子一起回顧體驗的過程,并利用周邊的社區資源豐富孩子的經驗,或者帶孩子到社區醫院、超市等地方進一步鞏固相關的經驗,将孩子獲得的經驗應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
幼兒園廚師的帶領下,幼兒體驗廚師角色,并制作粘豆包
幼兒在幼兒園保健醫指導下的 " 問診 "
幼兒在幼兒園扮演總務主任角色,進行安全巡視和檢查
" 營業中的蛋糕店 "
主題遊戲後的清潔整理
家長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教師就是幼兒能夠遇到的最好的自己。幼兒模仿意願強烈,其教育不能只通過在幼兒園或者是在家庭中單方面的教育,兩者應該結合起來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全面、更健康的成長環境,進一步提高對幼兒的教育水平。當然,家校合作的實施不是輕而易舉能夠完成的,需要家長與教師的共同配合才能實現,需要社會重視對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給孩子打造一個更好的教育環境。
《窗邊的小豆豆》裡,巴學園的小林校長說," 不要把孩子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中,而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的夢想比老師的計劃,更要遠大得多。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與幼兒相處時都應當注意界限、邊界感,給予孩子更多自主發展空間,充分認識自我,認識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
推薦關注:
關注『黑板洞察』後台回復【2022】或者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獲取多份教育行業賽道、投融資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