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王鶴棣,又被打回原型?,歡迎閱讀。
号稱劇本打磨六年,成片又被積壓三年的《戰火中的青春》(原名《我們的西南聯大》)終于開播。
男主王鶴棣,去年剛晉升的内娛天選 Bking。
憑借《蒼蘭訣》貴氣逼人的月尊大人一角成功洗白當年 " 歪嘴龍王 "、"AI 式面癱演技 " 之恥,順便翻身成内地頂流候選。
一朝爆火,逆天改命,待映作品接連不斷。
是連王鶴棣本人都會說 " 遇到東方青蒼是我的救贖 " 的程度。
女主周也,憑借《少年的你》中魏萊一角穩穩立住了 " 惡女人設 "。
(誰也沒想到這竟然是周也演技的巅峰)
而後紅地毯上冷臉 .jpg,成功刷爆娛樂圈熱搜頭條,被外界稱為 "95 花顏霸 "。
棣帥周美,就說這 CP 感,誰看的不得驚呼一句絕了!
光是一張被提前曝光的合照就引發了無數顏粉的在看預定。
再加上王勁松、蔣恺等一眾老戲骨的加盟,《戰火中的青春》幾乎被視為《覺醒時代》2.0。
可惜,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如今一經開播就悄無聲息的撲了。
觀眾對劇本反饋,沒有歷史的厚重感堪稱詐騙。
而主演們,好看是好看,可惜一到動态就 " 見光死 ",夢碎了。
内娛頂流備選們
一到正劇就 " 見光死 "?
《戰火中的青春》講述的是 1937 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清華、北大、南開三所大學在戰火中堅持辦學。
一群手無寸鐵的師生擎起了科學救國的大旗,他們南遷成立 " 西南聯大 ",保住高等教育的薪火。
在歷史上,西南聯大,曾是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迹。
當年,汪曾祺就曾感慨西南聯大是:
" 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學之林,與牛津、劍橋、哈佛、耶魯平列而無愧色的,窳陋而輝煌的,奇迹一樣的,‘空前絕後’的大學。"
這座只存續了八年的 " 臨時大學 ",卻誕生了無數棟梁之材。
2 位諾獎得主,4 位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8 位 " 兩彈一星 " 元勳,170 多位院士 ......
光聽一聽 " 西南聯大 " 的名字就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但這種類型的正劇在市場上不少,觀眾容易審美疲勞。
講差了,容易變成一味的說教。
但講好了,就有 " 愛國情懷 " 的加分項,此等 buff 加持很容易上大分。
積壓三年的《戰火中的青春》屬于前列。
劇情上,愛國口号全靠喊,情節閹割後邏輯混亂,銜接生硬。
演技上,全員老戲骨的襯托下,也越顯露出男女主角演員在表演上的生澀感。
程煜飾演程家的程道襄,全然能夠拿捏住一家之主的氣場,舉手投足,不怒自威。
聞一多飾演的教授,在不得已背井離鄉的選擇下的情真意切。
兩位清華、北大的校長,風格截然不同的裝束,但一言一行盡顯學者之氣,甚至可以從顯著區别的談吐和衣着中看出兩座名校之間不同的風格。
反觀男女主,氣場完全偏離。
周也飾演家道中落的北大文學系才女林華珺。
乍一看海報,絕對擔得一句賞心悅目。
(也子啊,這麼好的顏值啊怎麼就浪費了啊)
可惜一開口總有點不是很聰明的樣子:
男主王鶴棣飾演留美歸來的學子程嘉樹。
有點洋氣,但不多,像長得好看持俊犯憨的小姨家的堂弟。
(同樣是一做表情就夢碎了)
就連他毅然決然說出 " 我要考北大 " 的高光時刻,也完全沒有學霸的代入感,還是痞氣居多。
(反而像學渣的盲目自信)
目前整個觀感下來就是 " 可惜了,可惜了 "。
" 那麼漂亮的孩子們,可惜不會演戲。那麼大的制作,可惜導演不會講故事。"
還不如壓着不播。
流量靠 " 正劇 " 翻不了身
靠實力才行
要說演員們沒有努力珍惜機會吧,也不是。
周也曾在采訪中表示:
" 因為怕辜負大家的期待,為了更好的演繹戰火中的愛情,她也查閱了很多資料做了很多功課,以便了解那個年代人物的内心想法。"
而王鶴棣則在劇中跑了 700 餘個炸點," 土直接進到我耳朵裡,當時腦子就‘嗡’的一下 "。
努力是真努力,但效果也确實不佳,而觀眾只為結果買單。
流量們 " 棄偶從正 ",的初衷是互相成就,為正劇引流,為流量轉型。只可惜,走出舒适圈就原形畢露的演技卻屢屢打臉,在一群老戲骨的對比下,暴露出更多演技缺點,反而陷入更大的尴尬之中。
當初,周也的魏萊,離不開導演曾國祥的精雕細琢。
甚至因此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
可在 95 花中," 演技最差 " 的投票中那也是幾乎斷層式第一。
與當年張榕容的電影到影視劇有着異曲同工之感。
誰敢相信這是當年驚為天人的楊貴妃,劇抛是劇抛臉了,但這也堪稱 " 毀容 " 吧。
他們一旦失去指導,放飛自我的熟悉感覺便又會出現。
(威懾程度同等于 " 螞蟻競走了十年了 ")
周也在《戰火中的青春》同樣主打一個悲喜形于表面的浮誇。
震驚:啊?!寫在臉上
溝通重點:要瞪眼!要咬牙!
而王鶴棣演技的不穩定則更歸結于 " 角色 "。
一方面東方青蒼角色本身讨喜,屬于 " 霸總 " 去油成功的典型案例。
一個尊重女性,沒有爹腥味的霸總,帶着點王鶴棣本人性格中的小調皮,大魔頭的反差盟一下子有了。
趙露思則屬于這個方向的集大成者。
在古偶中的俏皮靈動還甚是可愛,但到了年代劇中卻無處不暴露着格格不入,反而暴露了演技上的短板。
喜怒沒有任何層次過度,浮于表面,五官亂飛,表演痕迹十分明顯。
只能說,古偶中角色更加适用,或者說,他們在演自己。
望周知
内娛不需要花瓶
越來越多的流量蹿紅。
一朝成名甚至讓不少人忘乎所以,百無禁忌。
内娛開始向狂歡演變,讨論的核心也開始失焦。
一些人,連入門級的業務能力都不具備,但偏偏,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對他們而言,這是最好的時代,可對觀眾來說,這是最壞的時代。
當浪潮褪去了,流量也褪去了,過了時節性他們又糊的一塌糊塗。
可内娛圈也因此生成了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沒有人靜下心來對待好角色,人人自危的陷入了掙快錢的怪圈。
反而觀眾說點不好的都算得上 " 冒死批評 ",粉絲們随時得 " 我家哥哥(姐姐)到底得罪了誰 " 的架勢。
内娛實力在一眾捧殺下,不進則退。
他們反復馳騁在上綜藝、炒 CP、上熱搜的成名快車道上。
反觀當年的影帝影後們,被學業折磨的 " 人生都是灰暗的 ":
劉烨回憶起來也是一度哭訴:不交作業一年級就開除你。
那年,的班主任常莉,招生要達到她的種種标準,教學更要遵守她的條條教規。
禁止大一大二拍戲,大三大四才能出去,并且不是所有的戲都能拍。
而後,誕生了實打實的 " 明星第一班 "。
那種時候,明星不只是成名,背後還有一股子對待藝術的工匠精神。
我們當然是鼓勵流量們走出舒适圈成為真正的頂流。
但這前提應該是不以 " 快餐 " 的試錯形式,角色碰着了,成功上岸。
可古往今來沒有 " 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鍾 " 的演技沉澱,難有蛻變的翻身仗。
把努力說的多動聽,也終究是自欺欺人。
天賦選手有,但沒有汗水的付出,也終将泯然眾人矣。
惡性循環的結果是,内娛如今以 " 流量 " 為榮,但終将以 " 流量 " 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