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電影在找不跳科目三的“通告間”,歡迎閱讀。
時代的悖論
這幾天,科目三在電影營銷裡,呈現出了一絲不合時宜的尴尬。
先是《三大隊》路演," 張譯拒跳科目三 " 躍上熱搜,引發了行業關于電影營銷某些邊界感的探讨。
然後是《毛雪汪》最新一期節目裡,李雪琴和馮小剛也聊起了科目三。不止如此,還有 " 純愛 "、"MBTI" 等熱梗話題,這些熱梗與京圈老炮兒式的親和,莫名有些距離感,讓主打松弛的《毛雪汪》有了些微妙的變化。
當然了,電影上《毛雪汪》,造梗玩梗或許并非第一用意。相比科目三的 " 不合時宜 ",更像是電影營銷走到一個分叉路口時、某種内容需求缺失帶來的短期現象。
利用時下熱門的段子、熱梗,與電影主創互動,本身是電影營銷步入短視頻時代後的一種出圈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電影與更大範圍的觀眾有了溝通的橋梁。
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當熱梗和電影的關系逐漸白熱化,甚至成為某種必需品和 " 正确 " 時,新傳播時代背景下的短視頻營銷,催生出了許多新問題。
與此同時,當電影營銷的内容需求無處釋放、市場缺少合适的内容宣傳陣地時,兩廂磨合之中漸生一些不适,一方面,電影難以獲得理想的宣傳效果,另一方面,承載營銷需求的内容渠道,也多少有些水土不服。
張譯的抗拒與綜藝裡的違和,揭開的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短視頻的娛樂風潮是否會越刮越急?電影營銷的内容傳播是否正在被抛棄?一些觸及電影本質的叩問不斷回響,這對于目前的電影營銷方來說,避無可避。
千變萬化的新媒體時代,電影營銷時刻面臨着考驗,如今,坦然面對問題好過一味悶頭前行。适時地調整策略,可以更有效地傳播電影,也讓觀眾對電影產生更深的認知。
只能娛樂至死嗎?
" 張譯拒跳科目三 " 的詞條,不僅在微博登上了熱搜,在科目三的大本營抖音,同樣是熱搜。
與話題有關的視頻中,可以從評論區裡看出,也有不少抖人流露出了對 " 誰都在跳科目三 " 的微妙态度。
這和國慶檔前後在短視頻平台上掀起的 " 模仿現在的電影營銷 " 系列視頻一脈相承。 毒眸(ID:DomoreDumou)在復盤國慶檔時就曾注意到這一現象《國慶檔數據不好,但情況沒那麼悲觀》,讓搞笑博主和用戶重點 " 點名 " 的套路,包括但不限于 " 觀眾在影院看哭了 "" 主創偷偷觀察觀眾反應 "" 老戲骨即興表演震驚導演 "" 年輕人為了拍戲犧牲很大 " 等等。
從那時起到現在的科目三,都是短視頻娛樂化營銷過度泛濫的表征。但娛樂化有時卻又是這個時代裡要抓住大眾注意力的最優途徑,它更符合傳播的客觀規律。
比如當電影團隊上帶貨主播的直播間時,對直播節奏熟稔的主播們會主動帶領明星 " 整活 ",而避免變成深度對談。暑期檔《封神》上小楊哥直播間的時候,每當烏爾善想聊點電影藝術等更深入的話題,會被小楊哥打斷,然後進入下一個互動環節。
上個月底,抖音發布了《抖音電影宣發方法指南》。當中提到的短視頻營銷優秀案例,基本也都是娛樂向的内容。不過,不同于 " 科目三 " 的是,這些案例基本都與電影内容有關,發自電影,成為全平台傳播熱點、從而帶動電影票房的增長。
如《封神》的 " 商務殷語 "、《孤注一擲》的 " 殺人拜佛 " 等等,都是從電影内容裡生發出來,并且引發了其他達人争相模仿的。# 模仿纣王費翔說話 # 成為抖音挑戰榜 TOP1,在費翔親自回應之後,# 費翔認領商務殷語開創者 # 也登上總榜 TOP20。而王傳君 " 拜佛 ",更是在全站引起近萬人二創,全平台總播放超 9 億。
可是,自己 " 造熱梗 " 是一個有門檻的事,不是每部影片想造就能有。
比如 " 商務殷語 ",最早是從用戶讨論中生發出的梗,只不過,費翔在路演裡很快予以回應,才帶來了進一步發酵。
圖源:微博幽默博主 @語文指揮中心
在 " 造熱梗 " 有難度的情況下,有營銷行業人士向毒眸一定程度上認可了 " 蹭熱梗 " 的價值和必要性," 蹭梗肯定比造梗要簡單,而且營銷這個東西肯定得多嘗試不同的維度才有機會。"
不過,他也同時表示," 蹭熱梗 " 也需要和電影内容相契合," 比如一些愛情片,蹭一些情侶之間互動的梗還行,如果蹭一些搞笑的,或者歌曲類的,就沒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還是得根據項目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定位去打不同的營銷方向。"
讨論是比單純的娛樂更有效的維度。
" 談資邏輯 " 是營銷行業人士提到的很重要的購票動力," 一部電影光是好看,那觀眾也不是非得要去看,因為日常的娛樂方式有很多。但如果大家都在讨論它,那麼我得看了才能加入讨論。" 這是更普遍和扎實的購票邏輯。
所以現在影片做營銷的方向,很多時候是盡力去挖掘影片中有可能讓大眾感興趣的讨論點,讓大眾開始把它當成話題,票房也就起來了。
圖源:《抖音電影宣發方法指南》
在《抖音電影宣發方法指南》中,當影片的某個内容成為熱點之後,就到了 " 爆款熱點打透 " 的步驟,這個步驟的目的就是 " 激發全民熱議 ",具體方向包括圈層共鳴、媒體背書、知識學者打 call 等。這樣的方式,比不合時宜地 " 蹭熱梗 ",對電影的實際幫助要更大。
據今年 8 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統計,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 10.26 億人,占全國總人口超過 7 成。 短視頻已經是大部分人生活中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再加上,今年以來,短視頻熱度與電影市場票房的相關性也越來越直觀。在這樣的前提下,積極擁抱短視頻,适應短視頻的泛娛樂化節奏是合情合理 的。
圖源:《抖音電影宣發方法指南》
但不能只 學到短視頻娛樂化的皮毛,盲目地蹭與電影不相符的梗,缺乏辨識度。從《三大隊》的影片内容和宣傳基調來看,無疑和 " 科目三 " 是并不契合的,所以 " 拒跳 " 很可能比 " 跳了 " 更能引發讨論。
消失的 " 通告間 "
某種程度上,多部電影不約而同走進《毛雪汪》,是短視頻營銷時代來臨後,傳統通告間消失的一種表現。這些年來,媒介渠道經歷了不斷變化,但從當下的營銷格局來看,電影對這類内容的需求依然存在,只不過,當下的市場還沒有恰當的選擇。
遠在電視台年代,綜藝節目一般是電影營銷的主要陣地,其中的一部分也成為既能滿足内容輸出需求,也具備不菲熱度的 " 通告間 "。
《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等娛樂屬性更強的棚綜,擁有廣泛的觀眾群體,節目影響力滿足了大部分電影營銷的需求,《戰國》《銅雀台》《畫壁》等商業片電影都曾登上其舞台,進行電影宣傳。
那個年代裡,手握《快樂大本營》資源的電影營銷,站在金字塔尖,哪部電影上了《快樂大本營》,是值得被寫進營銷復盤裡的絕對亮點。
《戰國》《銅雀台》《畫壁》海報(圖源:豆瓣)
另外一些注重内容表達的電影,則會選擇訪談類節目,進行深度讨論,與娛樂性綜藝形成某種互補。
以《魯豫有約》為代表,很多名導會攜一眾主創在其節目登場,共同讨論電影制作背後的故事。比如,陳凱歌的《梅蘭芳》、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陸川的《南京!南京!》等。
之後的《超級訪問》《非常靜距離》等訪談類節目,融合了以上兩檔節目的特性,進一步模糊嚴肅與娛樂的界限。
《超級訪問》《非常靜距離》海報(圖源:豆瓣)
除此之外,還有光線打造的《中國娛樂報道》、湖南衛視的《娛樂無極限》補充發布會、片場等現場咨詢類訊息通告。
雖然性質和風格截然不同,但也為不同類型的電影提供了多樣選擇,用符合自己風格的宣傳模式進行内容表達。
而固定的播出頻率,讓觀眾群體形成觀看習慣等,讓這類節目成了那時電影營銷的穩定 " 通告間 "。
但是這種 " 穩定 " 同時暴露出了問題。
電影宣傳只能依靠節目,沒有空間發揮電影特性,同時,受限于熒幕的單方面輸出,主創與觀眾無法形成互動,觀眾始終對電影存在一種距離感。
互聯網浪潮洶湧來襲,衝擊了這一模式,台播綜藝失勢,網綜季播成為常态," 通告間 " 的穩定性被破壞。
《奔跑吧》《極限挑戰》《王牌對王牌》等大熱節目主體性強,電影營銷無法融入其中,甚至被完全剝奪注意力。彭于晏廖凡去《創造 101》比心,馮小剛去《中國有嘻哈》與 Rapper 握手,節目熱度掩蓋電影宣傳,無法博得觀眾對《邪不壓正》《芳華》的關注。
彼時,電影宣傳幾乎全面退出節目領網域,轉投新媒體懷抱,微博、微信等新的傳播渠道,讓内容呈現碎片化趨勢,随後的短視頻、直播,及時性動态視頻成為熱潮。不斷變化的媒體渠道,也在重塑着電影的營銷方式。
進入網綜時代,大部分網綜都是季播模式,播出和排期不固定,年番綜藝内容供給不足。一來二去,《毛雪汪》便成了一個選擇。其主打舒适的客廳社交,李雪琴、毛不易邀請圈内朋友來到 " 家 " 中閒談生活,有限的 " 閒談 " 為嘉賓提供了表達機會——《毛雪汪》成了電影的 " 臨時通告間 "。
節目中,在李雪琴和毛不易的引導下,馮小剛和葛優聊起了《非常勿擾 3》的十年變化,黃渤聊起《學爸》的劇組趣事,于文文也借着《前任 4》說起情感體悟。
不過,局限于《毛雪汪》有限體量,電影主創能聊的内容并不多,只能以輕内容的方式進行呈現。更重要的是,這也與節目初心有些許衝突,長此以往,對節目有一定的口碑風險。
随着分眾化環境的進一步形成,單薄的輕内容并不能滿足所有觀眾需求,甚至觀眾自發進行内容挖掘。B 站上,就有不少影評解析視頻,動辄是萬字長文 30min 體量,但仍舊有破百萬的播放數據,吸引到不少觀眾的喜愛。
可見,復雜的内容環境讓電影宣傳變得更糾結于如何權衡 " 輕 " 與 " 重 " 比例。短視頻碎片化的傳播固然能輻射到下沉市場,但深度傳播層面的需求長期處于懸置狀态。
媒體直播間提供了對談的場網域,讓主創人員直面進行溝通交流, 内容層面的深度固然足夠,但只是将傳統對談放置于直播間,内容形式不夠新穎,對觀眾吸引力不夠,觀眾獲知途徑大多是直播間截取的話題熱搜。
另外,播客也逐漸發展成一種選擇,吸引了一些一二線高淨值的消費人群,但目前的播客發展樣态不成熟,主要依靠長音頻不斷進行滲入式品牌價值傳播,适合高消費產品。這種品牌價值感的提升,對電影商品而言,很難轉化成大規模的票房,最多只是觸達影迷群體。
JustPod《2022 中文播客新觀察》
短視頻時代,其它内容在流量邏輯面前,長期處于劣勢地位,如何化解其尴尬,警惕其宣傳被娛樂化裹挾,成為了如今電影營銷過程的核心問題,尚待開發的播客、直播間、綜藝節目實際上仍是一片尚待挖掘的藍海。
需要正确姿态
問題已然暴露。在電影市場迅速回暖、短視頻營銷成為其重要發力點的當下,市場的奔跑速度快于從業者進行經驗總結和觀念沉澱的速度,因此才會在眾聲喧譁下出現種種亂象。
一邊要向最火爆的娛樂内容要流量,導致不論電影什麼内容都在蹭熱梗,一邊又試圖找《毛雪汪》一樣本不是營銷 " 通告間 " 的場網域來填補無處安放的深度宣傳需求,讓它本身出現了内容調性上的矛盾。我們需要再亂象之中提煉和凝聚更多的冷思考——既然短視頻已經是大勢所趨,怎麼樣才能探索出最合适的姿勢來做電影宣發呢?
在夾縫中,透出了一些可能的空間,關鍵在于自身姿态要擺對。既不能盲目做内容輸出,曲高和寡,也不能無腦向娛樂至死低頭,什麼熱點都蹭,反而拉低印象。
在《封神》的口碑發酵、自來水集結之前,也不是沒有走過彎路。電影宣傳的早期,烏爾善和費翔去的還是樊登的直播間 ,暢談電影創作之道,但很難對傳播起到多大的實際作用。在上映兩周之後,團隊才開始登陸小楊哥、劉畊宏等真正能帶量的直播間,在小楊哥那裡 20 萬張電影票秒空,在劉畊宏那裡質子團跳操的視頻也成為了後續持續傳播的素材。
但當電影已經火了之後,營銷的第二落點再去往深度内容的方向走,效果就會好得多。比如烏爾善的 " 烏 log" 系列,是電影拍攝間隙的長片花,包括電影編劇曹升放出的編劇日志,這些看上去有些閱讀門檻的、難免枯燥的内容,都被粉絲 " 視若珍寶 ",收獲了不少的浏覽量。
有營銷行業人士表示," 因為深度内容需要長時間發酵,如果有足夠多的觀眾了解認識到這個作品,這時候去做一些深度内容是有效的,否則就是自嗨。"
而在娛樂的方向上,除了去尋找一 些類似《毛雪汪》一樣既有觀眾又不至于完全不貼合内容的 " 通告間 " 之外,在 " 整活 " 時也可以多從影片本身的角度挖掘。
比如《一閃一閃亮星星》主打的下雪,如今不論之前看沒看過這部劇的用戶,都已經知道 " 張萬森 下雪了 " 的梗。它甚至已經被化用到了其他地方,在最近在朋友圈大火的 " 聞神 " 聞會軍身上,就變成了 " 張萬森 朋友圈下老登了 ",形成了真正有活力的梗文化。
可是," 下雪 " 這一點,不僅僅是在《一閃一閃亮星星》中存在,它本身是大量國内外偶像劇和愛情電影裡常用的标志性符号,從《冬日戀歌》中 " 初雪的湖邊 ",一直到《來自星星的你》中與 " 初雪 " 勾連的 " 炸雞啤酒 "。
因此 " 下雪 " 本身就是與浪漫有強關聯的場景,這也便不難理解為何 " 跨年時在影院看一場雪 " 能有如此強大的購票吸引力。從前也有很多愛情電影中有 " 下雪 " 的元素,但都并沒有将其化用成影響觀影氛圍的因素。這就不是單純的門檻問題,而是思路問題。
" 造梗 " 也并不是大片的專利。像《河邊的錯誤》也基于影片中的台詞 " 宏 我想你了 " 誕生了 " 宏體 ",成為網友争相造梗的對象。這個過程中的關鍵是,片方和營銷方要對有成為熱點潛力的網友讨論内容有極高的敏感度,并且積極配合回應網友的 " 自發造梗 ",才能讓梗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所以,只要電影片方面對營銷的姿态,不是一味因循守舊,只知道發傳統物料,也不是盲目追和電影内容無關的熱點,而是積極營造讨論氛圍且反應迅速,在合适的時間點再追加深度解讀,就有機會讓電影在觀眾心智中留下印象。
說到底,短視頻的本質就是碎片化的,這注定了泛娛樂化内容是主體,承載深度的内容是相對小眾的。但在短視頻充分競争的當下,所有的内容創作者也都在找差異化,哪怕是 " 蹭熱點 " 也要蹭出自己的特色,電影同理。
而電影作為一個時間維度更長的產品形态,内容承載密度一定是更高的,如果沒有任何深度内容輸出那也就失去本身的產品優勢。但深度内容輸出要注意渠道和方式方法,只宣傳自己有多好看并不足夠,還要構建自己與觀眾之間的聯系。
一個既有熱度又有深度的 " 通告間 ",很難再憑空誕生,然後給每部影片同樣的機會。短視頻固然是電影出圈的利器,但如何在時代大浪潮中,提供多樣可能性和内容選擇?
經歷了集中蓄力的 2023 年,認知和打法也該繼續迭代更新了,這是片方和短視頻平台、創作者們共同的課題。也只有這樣,才有機會成就下一個弄潮兒,在電影成為更大眾消費的路上,貢獻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