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人口增長第一城,易主了,歡迎閱讀。
強省會,正在虹吸人口。
一
人口增長第一城,又落在了中西部。
日前,貴陽發布統計公報,2024 年常住人口 660.25 萬人,增加 19.96 萬人,在已公布數據城市中位列第一。
貴陽人口增量,不僅力壓同在西部的成渝,而且超過廣深杭——深圳增長 19.94 萬、廣州 15.1 萬、杭州 10.2 萬人。
作為貴州省會,貴陽的存在感似乎不高,GDP 總量離萬億大關依舊遙遠,經濟位次排在 50 名開外。
但就是這樣一座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省會,人口已連續 4 年增長超過 10 萬人,且多數來自外地人口的淨流入。
要知道,貴陽只有 600 多萬人,約為深圳的 1/3 強,不到成都的 30%,只有重慶的 1/5,但人口增量逼近 20 萬,增幅之高可見一斑。
雖說普通年份的常住人口,經由抽樣調查統計推算而來,存在一定誤差,但能連續多年保持高增長,足以說明增長的成色。
由于部分城市人口數據尚未公布,貴陽能否坐穩第一城不得而知。
但考慮到東部重點城市相關數據基本都已披露,這意味着人口增長第一城,終究還是中西部強省會的對決。
眾所周知,過去 10 多年來,人口增長冠軍,一直為廣深杭所霸榜。
如今,風水輪流轉,中西部強省會的虹吸效應開始發力。
2021 年至今,人口增長第一城全部花落中西部省會:
2021 年是武漢,2022 年是長沙,2023 年是合肥,2024 年同樣會在中西部省會中產生。
從東部經濟強市到中西部強省會,這是前所未有的區網域大洗牌,也是中西部地區新的機遇所在。
二
中西部省會,人口為何 " 逆襲 "?
改革開放之後," 孔雀東南飛 " 一直都是人口流動的主旋律。
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地區正是最大受益者,廣東能躍居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就得益于此。
不過,随着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陸續上馬,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等大基建突飛猛進,東西差距随之而收縮,一眾強省會崛起,逐鹿區網域競争。
可以看到,目前我國 20 多個萬億 GDP 城市中,中西部已占據三分之一,重慶、成都、武漢、長沙、鄭州、合肥、西安在列。
近年來,随着 " 國内大循環 " 戰略橫空出世," 國家戰略腹地 " 的概念不胫而走,中西部產業轉移更呈現加速之勢,人口随之加速回流。
同樣可以看到,目前我國共有 18 個千萬人口大市,省會占了一半,而中西部城市占了 7 席,包括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長沙、合肥。
随着人口持續回流,中西部強省會的人口能級也在不斷躍升。
成都人口逼近北京,挑戰第三城之位;武漢超過天津,西安、鄭州力壓蘇州,而合肥趕超南京、寧波。
與此同時,東部沿海地區,受經濟全球化逆流、全球產業遷移和内陸產業梯度轉移的雙重牽引,對勞動力人口的吸引力有所減弱。
一增一減之下,部分東部省份告别人口高增長模式,西部省份逐步出現人口淨流入。
當然,這裡的淨流入,更多還是本省勞動力的回流,還遠遠談不上對外地人口的吸引,但依舊是人口流動轉向的重要标志。
這一趨勢,我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稱之為:陸權復興。
三
強省會,正在成為中西部的人口 " 護城河 "。
在已公布數據的城市中,人口增量超過 10 萬的 7 個城市裡,6 個為省會,其他 4 個位于中西部地區:貴陽、合肥、長沙、南昌。
有意思的是,這些省會所在的省份,人口多數都出現負增長,只有省會還能保持高增長。
貴陽所在的貴州省,雖然自然增長率領跑于全國,但 2024 年總人口還是減少 5 萬人,而省會卻大增 19.96 萬人。
南昌所在的江西省,自然人口負增長與人口流失聯袂而至,導致總人口減少 13 萬人,省會卻大增 10.22 萬人。
長沙所在的湖南省,常住人口連續 3 年下降,合計減少 83 萬人,但省會長沙過去 3 年合計增加 27.4 萬人。
不只是這些省會,武漢之于武漢、鄭州之于河南、蘭州之于甘肅,都是如此。
不只是今年,過去幾年都是如此,省會人口的高增長與全省人口的負增長,同時出現。
這意味着,強省會正在成為中西部省份的人口 " 蓄水池 " 和 " 護城河 "。
對内留住本省的勞動力人口,對外代表全省參與席卷全國的人才争奪戰。
四
哪些地方更需要強省會?
有沒有想象,人口高增長的省會城市,幾乎都曾高調喊出 " 強省會 " 戰略。
早在 2021 年,貴州就出台檔案,支持貴陽打造首位度高的省會城市、影響力大的中心城市、生态性強的功能城市、幸福感足的宜業城市。
同一時期,湖南首次旗幟鮮明地提出實施 " 強省會 " 戰略,要求完善省會功能,持續增強長沙的全省輻射力、區網域引領力、全國競争力、全球影響力。
江西更進一步,将南昌擺在了 " 省會強則全省強,省會興則全省興 " 的高度,将 " 做優做強省會城市 ",視為推進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安徽雖然沒有明确提及 " 強省會 ",作為副中心的蕪湖直接表态 " 一城獨大不是春 ",但安徽官方也明确強調 " 支持合肥發展就是帶動全省發展 "。
可見,雖然強省會戰略普遍面臨争議,多中心模式成為發展主流,但許多地方依舊或直接或間接将 " 強省會 " 作為發展的圭臬。
正如我在《最 " 弱 " 省會,繃不住了》一文所說的:強省份需要多中心,弱省份需要強省會。
中西部地區,如果沒有強省會托底,人口外流的壓力只會有增無減;資源一旦過度分散,很容易淪為一盤散沙。
可以設想,四川如果沒有成都,安徽如果沒有合肥,湖北如果沒有武漢,河南如果沒有鄭州,人口流失的局面恐怕只會更加糟糕。
萬事都要邁出第一步,先通過強省會守住全省人口的基本盤,再想着如何争搶省外的高學歷人才,才是務實之道。
不管強省會戰略如何演變,省會托底全省的局面只會有增無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