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知識付費是割韭菜嗎?,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王智遠
這兩天,某博主火了。
事情是這樣:
一張圖片在網上傳播,照片有點諷刺,裡面兩個人:一個人是 OpenAI 首席執行官薩姆 · 奧特曼(Sam Altman),一位是自稱清華博士的網絡大 V 李先生,他們被并稱為 "AI 界兩大巨頭 "。
不過貢獻不同,一個技術領網域為社會貢獻,一個賣知識付費來賺錢。
随後,大家對李先生 AI 課提出質疑,認為用 AI 熱潮包裝自己,覺得課程沒有宣傳的有價值,虛高;還有的說,利用 AI 名義進行商業活動,沒有實際性貢獻,在割韭菜。
我對别人賺多少錢并不來電,畢竟沒到我兜裡。我更關心的,一提到賣課,大家似乎都默認是一種割韭菜行為。
但賣課本質真是這樣嗎?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01
什麼是賣課?通過線上課程、工作坊、講座、研讨會形式輸出專業知識,給别人提供具體、實質性内容,賺取勞動成本。
知識付費不一樣。
屬于内容消費商業模式,與賣課相比,範圍更廣,不僅包括系統課,還包括碎片化内容,主要幫助人們獲取信息、和個人能力提升的願望。
所以,二者最大區别是:專業性與寬泛之間的關系。
割韭菜呢?
我不會,也不太懂,也知道該名詞什麼時候植入的腦中。于是,查了一下:
它是金融領網域俚語,比喻,頻繁通過「炒作無實質性價值的產品或者資產,以獲取短期利益的行為,将不明真相的散戶比作待割的韭菜。
随着時間發展,大家有了更廣泛應用,特别在營銷領網域,消費者開始認為:拿一些别人懂得的營銷概念,包裝一下,提供東西和價值不成正比,就是割韭菜。
嗯,這樣啊。
大白話來說,假設課程内容淺嘗辄止、缺乏實質性幫助、定價虛高、誇大其詞,用戶付錢後沒有得到等價的情況,就是割韭菜。
搞清楚三者關系,就明朗一些;那麼,問題來了,在人們心中,為什麼知識付費會等于割韭菜?
首先,我要重塑一個立場,知識付費本身并非割韭菜。
本質利用有價值的知識幫助别人,產生收益的一種方法,如果付費的東西,能真正幫學員提供自己的能力、能力,則非常值得投入。
問題在于行業有兩個亂象:
其一,低質量知識付費,并沒有給别人提供能力。
我朋友圈經常看到一些機構,導師挂着一長串 title,一節課算下來才 8.8 元、6.6 元;你想想看,去 KTV 喝瓶啤酒都 15 元起了,他幾年的經驗怎麼還沒一瓶啤酒貴呢?
幾塊錢的東西中,也不可能提供上千元真幹貨,這種價格,很難讓人相信能從中獲得什麼實質性東西。
其二,一些不懷好意的機構、個人變得狡猾了,擔心課程質量與内容貨不對版,會被識破,采取高額收費策略,在市場大肆炒作。
振振有詞的說:" 老師很貴,原來是聯合創始人,什麼有過創業經歷 ",但給的内容卻空洞無物,我把它稱作「空氣課程」。
這些無價值内容,輕松可以從學員身上收取高額利潤,不僅是欺騙,也是對于學習者的不負責任。
年前去線下聽過一場創業課,嘉賓中有不少大佬,談創業、搞產品、做流量,還探讨哲學,我聽完後覺得沒什麼大用。
可能我認知水平還沒到,但我真想去學東西。
嘉賓能把心得拿來賣錢是本事,從學員角度來看,跑那麼遠肯定不是為了看一張嘉賓的老臉,更要聽一些,結合實際驗證的認知加方法,才能推到出自己怎麼幹。
還有一種情況不太明顯,算割韭次的高級版。以一些投資課程為例,學員想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需要額外掏錢。
比如:
掏錢後買資料包,想跟專家一對一提問,得加入付費社群,這種隐形收費容易讓人感覺自己被坑了,很難從中得到好處。
所以,到底是不是割韭菜,要搞清楚存在哪些騙局,雖然市場有不少騙子,但依然有不少高質量課程存在。
02
換個角度說:一下拍死知識付費對所有人都沒好處。
為什麼?
從使用角度看,一方面阻礙了高速成長。
付費課程提供一種快速獲取專業知識的途徑、特别在某些細分領網域,優質内容,反而幫助一個人(公司)能在短期内獲得大量信息,同理,否定同等拒絕了一個加速成長的機會。
拿特斯拉來說,埃隆 · 馬斯克(Elon Reeve Musk)把自己圖紙公開,看似沒有從中收錢,然而,舉措卻加快了新能源整個領網域的發展。
他在多次采訪中提到,希望通過分析特斯拉技術,推進整體電車行業創新,幫助世界向使用更可持續的能力推進。
還有比較火的 Sora。如果 open AI 未來将 Sora 技術開放給國内,不管是否收費,理論上都能讓國内 AI 快速前進。
不過,想象一下,如果 open AI 宣傳的天花亂墜,最後開放半吊子、貨不對板的技術,那豈不是把大家帶跑偏了?這跟知識付費裡,提供高質量内容一樣的道理。
另一方面,透露出多樣選擇的好處。
判斷是否存在割韭菜行為,每個人都有套邏輯所在。這套邏輯哪來?答案是:「比較」。課程章節、老師顏值高、說話方式都能比。
這些細節為大家提供依據,完全否定那些質量不高的課程,多樣性帶來的好處,會被我們忽略掉。
人的認知不同,你讓我聽百億企業怎麼操盤的,我能睡着,反之,聽普通人怎麼搞錢的,我不但帶着電腦,還會把老師的内容錄下來反復聽幾次。
因此,知識付費多樣化,在一步步提到大家甄别能力。
從知識產出者角度,益處更多。
拿我身邊的朋友來說:你應該聽過這句話,人的一生不賣貨,就賣課(服務),除非你有技術在身開發產品,另外一條路則是公務員,不做展開。
現在 AI 時代,產品少了,好多從大公司、突然失業的人,面臨職業第二曲線焦慮,說做點什麼?
直接創立品牌賣貨嗎?不現實。每個人上有老下有小,還背負房貸,萬一冒個大風險,投幾十萬啥都沒撈着怎麼辦?
這時,知識付費顯得重要了,能給那些專業的人,提供過度,再就業機會。
假設把自己多年在市場營銷、運營增長等垂直領網域打螺絲的經驗,全部梳理下,完全可以幫助後起之秀減少一些壓力。
另一方面,知識付費也是顧問服務的一種。很多公司要外腦,特别在他們不懂的領網域,即便懂,找人咨詢、問問看也很常見。
就像: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抱怨,國内某些營銷公司搞的項目,我們自家市場部完全也能做到,為啥還要外面找人呢?關鍵在于 " 話語權 "。
你想想看,老板花 3 萬招聘的設計師,設計東西可以改來改去;外腦不同,300 萬的不講價,還不修改,分量都不 一樣。
因此,公司找到專家得到需要的答案,懂行的人,通過分享知識賺點外快,是雙赢作用,我們自然不能排斥知識付費。
03
可是,AI 時代人聰明了,還要花錢買知識嗎?當然。
知識大致可抽成兩種類型:
一種偏向傳道解惑,或人文社科類,需要「主理人」自帶光環,有一套特别的心法去吸引一批願意随心而從的人。
另一種則是理工科思維,是明确的、經過驗證的、毋庸置疑的、那麼,買這些知識就相對比較明确。
通常知識付費,大家掏錢的理由有兩個:
其一,為知識本身,這種情況下誰教不那麼重要。比如,說學英語、材料工程、市場營銷,偏底層原理被納入書籍教材的東西,只要有個專業證書,人人會講,其二,買講知識的人的認知、文化、經驗,這種偏知識 IP 付費邏輯。
為什麼大家知道老師的體系不全,還會買呢?
因為這個時代,知識往往帶有老師個人獨特色彩,用戶願意付費認同那個人後,再去買他的知識體系。這樣做節省了找信息的時間,還能給心靈帶來一種直接的快樂。
很多知識付費,是介于咨詢和知識之間。說白了,聽了後有啟發,不是一個嚴絲合縫的產品卻有一定幫助,那麼,自然付費原因對粉絲屬性偏多,普世教育偏少。
在我看來,導師型 IP 做知識,主要有三種:
1. 有獨特犀利觀點
2. 劍走偏鋒的話題
3. 給予的能量滋養
比較三種情況,你會發現有好多類似的 IP,賺的盆滿缽滿,外界不感興趣的人,根本看不懂。不過,對于只要有熱點就蹭一下,然後,有流量趕緊弄個課出來老師,我們怎麼能判斷真實水平呢?
我有一句話經常用在寫作選題上,知識付費領網域同樣受用,即:選題不能代表一個人專業,專業是看一個人的細節。
一個老師課到底專不專業,光看課程大綱看不出什麼,如果過程中,能深入到每一個小細節,把原理講清楚,确保不僅能聽懂,還能跟着做到,那确實有一定專業水平。
舉個例子:
市面講 AI 課程并不少,有的老師充其量告訴你「怎麼提問、思維方式、AI 能做什麼」,當你問它一些技術問題,類似大模型都有哪些類型、注意力機制,他們就答不上來了。
所以,理論老師、實操專家,前者關注通識教育,後者關注技能教育,解決實際問題,可以分的出來,只不過,大部分人不願意去區分。
二者并沒有對錯之分,大家研究東西不同。
就像,我妹搞材料工程學,天天在學校做實驗,卻很少做學術匯總,他們分工很清晰,有人負責用已經統計好的數據來做理論研究。
因此,如果你清楚自己要什麼,對付費這件事,看的會更加清晰。
04
通識知識搜索能得到,我更喜歡技能教育,對于我這種即買,又賣知識付費的人,買課有三個原則:
1)我不理解的領網域
比如,我想學人工智能,但又不想啃專業書,我會找一個能把復雜知識講明白的老師,或買一個很便宜的通識課掃一圈。
2)我要深入的領網域
類似于市場營銷,我雖然做了七年,但各平台每家都在更新算法,用更科學的方式講營銷,所以,更垂直、關于數據歸因的一套東西,我會找專業老師。
3)我想掌握的技能
技能和上述二者不同,更注重實操。例如寫作、商業分析;想一想,怎麼把語法詞匯搭配得恰到好處,怎麼清晰表達觀點,怎麼改掉小毛病,光憑摸索很難搞定。
所以,明白這些,你也能看懂未來知識付費的趨勢。
以前知識付費盈利靠線上賣一些視頻課程,核心把知識變成商品賣錢,現在,情況變了,越來越多課程開始注重品牌(IP)和提供深入服務體驗。
這意味着:
買課的人不僅要學點知識,還要得到點不一樣的體驗,所以,那些能鑽得特别深的領網域,能提供更牛服務的人的課,價格也就高。
根本原因是,這種深度服務,學習效果會更好。
話說回來,如果你剛被裁,急着找個副業,或者你有不少工作經驗,還沒機會幫到更多人,這個建議可能正合你意:
制作知識内容時,有個簡單法則:按照黃金圈法則 ( The Golden Circle ) 把一個問題說明白,然後,加上自己實際操作經驗,這樣别人聽完一節課知道裡面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落地,屬于閉環。
為什麼這麼做?
我不排斥觀點很稀缺。但知識產品的核心賣的不是觀點,是如何行動,僅有的觀點不能直接幫助别人理清思路、解決問題。
國内,哪個行業競争都非常激烈,大家手頭上的課程已經夠多了,所以,注重課程質量反而會赢得一些口碑,實在不行把質量做好,把價格提上去,也是不錯選擇。
再來說說清華一哥李先生,賣課算割韭菜嗎?
從生意角度,買賣是雙方自願交易行為,買課的人肯定覺得需要,其實利用了信息不對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模式,所以,頂多在營銷宣傳時吹過頭而已。
總結而言:
内卷背後是進化。
希望大家不被盲目收割,希望你能清楚每一次付費,到底在買什麼?也希望提供内容的老師,能認真對待每個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