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橘貓又胖又憨?這可能都怪橘貓裡公貓更多,歡迎閱讀。
提到橘貓,大家聯想到的關鍵字往往是 " 能吃 "、" 易胖 " ……不過,這可能還真不是刻板印象!
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了橘貓的基因秘密,或許能解釋 " 大橘為重 " 的印象——橘貓裡公貓比母貓更多,而公貓往往就是能吃,且體型更大。
說誰胖啊……|Pixabay
這一切,都要從橘貓的顏色說起。
橘貓的 " 橘 " 指的是什麼?
橘貓裡的 " 橘 ",指的是貓的被毛含有橘色。
這聽起來是一句廢話,但其實很多人會把被毛顏色、被毛花紋、品種混為一談。顏色和花紋共同組成了貓被毛的花色,花色是判斷一只貓品種的外觀特征之一;但要決定一只貓的品種,還要結合身體與頭部的形狀、眼睛顏色等多種外觀特征。因此," 橘貓 " 并非一個品種,而可以指任何長有橘色毛發的貓。
從毛發顏色來看,加菲貓也是一只橘貓|電影《加菲貓》
舉個例子,不少人認為,奶牛貓、金漸層、加菲貓、波斯貓指的都是品種。但實際上,這裡面只有 "波斯貓" 是品種;其餘的:
加菲貓,是一只叫加菲的異國短毛貓,只是現在很多人用 " 加菲貓 " 指代這一品種;從被毛顏色來說,加菲貓是一只橘貓。
金漸層,是一種花色,一般出現在英國短毛貓身上。英短最常見的顏色是藍色(肉眼看起來更像灰色),後來人們培育出了銀漸層色,之後部分個體發生基因突變,出現了金漸層花色。
奶牛貓,指的是貓被毛有類似奶牛樣的黑白花紋。
>奶牛貓⬆️ 關于貓花色的詳細解讀,可點擊圖片查看舊文:看完這篇才知道,毛球居然是 " 長了一大塊白斑的黑貓 "?
用服裝類比,如果一只貓是一件黑白格子衫,那麼黑白是顏色,格子是花紋,黑白 + 格子是花色,衫才是品種。
貓被毛顏色有很多,除了橘色,常見的還有白色、黑色、藍色等。但是,調控貓毛顏色的色素主要卻只有兩種:真黑色素(Eumelanin)可以調控黑色、棕色及部分衍生色;褐色素(Phaeomelanin)可以調控紅色、橘色、黃色及部分衍生色。少數品種如挪威森林貓則是具有獨特的花色。
藍框内為真黑色素調控區,紅框内為褐色素調控區,下方為挪威森林貓毛色區|messybeast.com/self-solid.htm;翻譯:小一
白色跟以上的顏色不同,不由色素產生,而是被一種遮蔽基因所控制。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奶牛貓,其實是長了白斑的黑貓,即使貓身上只有一個小黑點,那它也是長了一大塊白斑的黑貓。
橘貓的花色如何形成
家貓的橘色毛發是由褐色素控制的;但色素細胞為什麼產生的是褐色素而非真黑色素,這一機制始終是個謎。
之前人們就推測,控制貓毛發顏色的基因與性别有關。這在玳瑁(黑橘雙拼)和三花(黑白橘三拼)身上格外明顯——這兩種花色的貓是黑貓和橘貓的後代,且幾乎都是雌性貓。
左為玳瑁,右為三花。一般情況下,這兩種花色的貓都是母貓;特殊情況是性染色體為 XXY 的變異公貓,這種公貓都沒有生育能力|Pixabay
和人類一樣,雄性貓的性染色體組成為 XY,雌性則為 XX ——不過,每個細胞會随機失活一條 X 染色體,只表達另一條的信息。人們由此推測,決定貓咪表達褐色素還是真黑色素的關鍵基因位于 X 染色體上,Y 染色體則不攜帶控制顏色的基因。
在黑貓和橘貓的後代中,雄性只繼承了一條來自母親的 X 染色體,因此只能是黑色或橘色;再加上白色遮蔽基因,則有了奶牛貓或橘白貓。雌性後代則從父母那裡分别繼承了兩條不同的 X 染色體,經過随機失活,最終在身體的不同區網域分别出現了黑色和橘色的花紋,也就是玳瑁;加上白色遮蔽基因,就有了三花貓。
橘貓與黑貓的後代中,橘色多為公貓,玳瑁色都是母貓|reddit.com
但是,這一位于 X 染色體上的關鍵基因是什麼呢?經過 60 年的探索,遺傳學家最近可能終于找到了。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團隊比較了 4 只橘貓胚胎與 4 只非橘貓胚胎的皮膚樣本,發現橘貓中基因 Arhgap36 的 RNA 表達量很高,是非橘貓的 13 倍,而且該基因就位于 X 染色體。研究者由此推測,Arhgap36就是調控貓咪橘色被毛的關鍵基因。當 Arhgap36 基因表達升高時,會抑制蛋白激酶 A 的能力,使生成真黑色素的基因表達降低,導致真黑色素的合成下降、褐色素合成升高,從而表現出紅色或橘色的毛發。
左側:Arhgap36 基因表達沒有升高時,細胞最後產生真黑色素;右側:Arhgap36 基因表達升高,褐色素合成增加,被毛為橘色|參考文獻 [ 1 ]
是什麼導致橘貓的 Arhgap36 基因表達增多呢?研究者發現,這一基因在橘貓中并不存在突變,但其附近缺失了一段 DNA,可能正是這段缺失的 DNA 影響了基因所表達的蛋白質數量。
日本九州大學的研究團隊也在近期發現了類似的基因缺失。他們還發現,在三花貓身上,橘色區網域的 Arhgap36 的 RNA 表達量高于黑色區網域。
有趣的是,在其他動物中,Arhgap36 基因過度或不足表達時會導致發育問題;但在橘貓中,該基因只在發育和成熟的色素細胞(即黑素細胞)中過度表達,因而不會給橘貓帶來發育問題。目前,這兩篇論文都發表在預印本平台 bioRxiv,尚未經過同行評議。
這跟橘貓胖和貪吃有什麼關系?
這個位于 X 染色體的 Arhgap36 基因,不僅可以解釋玳瑁和三花為什麼基本都是雌貓,還可以解釋為什麼橘貓中雄性多過雌性。
因為 Y 染色體不攜帶控制顏色的基因,所以對公貓來說,只要 X 染色體攜帶的是控制產生褐色素的基因,它就會表現為一只橘貓;但母貓則需要兩條 X 染色體都攜帶了控制表達褐色素的基因,才會表現為橘貓。因此,橘貓中公貓比母貓更常見。
反過來也可以推測出,這窩小橘貓的母親身上帶有橘色毛發|Pixabay
除了性别,氣溫同樣可以影響某些貓的花色。
暹羅貓體内攜帶一種變異的基因,可以編碼酪氨酸酶,促進黑色素產生。酪氨酸酶對溫度很敏感,暹羅貓的毛色因而會随着氣溫而發生變化——當溫度達到 38 ℃,酪氨酸酶就失活,機體不再產生黑色素。暹羅貓的爪子、尾巴和面部散熱功能比軀幹更好,因此體溫相對較低,呈深色。在暹羅貓懷胎期間,胎兒周圍溫度穩定在 38 ℃,難以產生黑色素,因此小貓出生時全身乳白,随着成長,其四肢、尾巴和面部才會逐漸變為深色。
剛挖煤回來,臉和四肢都黑黑的|Pixabay
而我們對橘貓的許多印象,諸如貪吃、肥胖、笨,可能都是性别造成的。
之前有研究發現,公貓的平均體重高于母貓。不管是絕育還是未絕育的貓,公貓中超重的比例都高于母貓。橘貓中公貓更多,可能正是 " 大橘為重 " 這種印象的來源。
同樣都是英短,1 歲的弟弟比 2 歲的姐姐大一圈|SamKakeru
橘貓顯得 " 笨 ",也是公貓造成的錯覺。養過不同性别貓的鏟屎官大概會有經驗,公貓比母貓 " 憨 ",實際是因為公貓普遍膽子大,對外界的聲音、振動等刺激不那麼敏感,見了陌生人也不會緊張害怕;而母貓相對來說膽子較小,所以眼神看起來會更警覺,對外界的刺激更敏感。
總的來說,貓的食量、體型、智商在很大程度上受性别影響,毛色的影響極為有限。橘貓吃得多、體型大、看起來憨,究其根本可能都是因為橘貓中公貓居多。
人,你怎麼可以說咪笨|麥麥
而且,每只貓各是不同的個體。從小的經歷、生長環境、與人類的互動,這些都會影響它們的性格和狀态。也别因為 " 大橘為重 " 的說法,就認為橘貓理應肥胖——如果貓主子真的超重了,人類還是要幫它們控制體重的!
參考文獻
[ 1 ] Kaelin CB, McGowan KA, Trotman JC, Koroma DC, David VA, Menotti-Raymond M, Graff EC, Schmidt-K ü ntzel A, Oancea E, Barsh GS. Molecular and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sex-linked orange coat color in the domestic cat. bioRxiv [ Preprint ] . 2024 Nov 22:2024.11.21.624608. doi: 10.1101/2024.11.21.624608. PMID: 39605675; PMCID: PMC11601623.
[ 2 ] Hidehiro Toh, Wan Kin Au Yeung, Motoko Unoki, Yuki Matsumoto, Yuka Miki, YumikoMatsumura, Yoshihiro Baba, Takashi Sado, Yasukazu Nakamura, Miho Matsuda, HiroyukiSasaki. A deletion at the X-linked ARHGAP36 gene locu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orange coloration of tortoiseshell and calico cats. bioRxiv [ Preprint ] . 2024.11.19.624036;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4.11.19.624036
[ 3 ] Ellen Kienzle* and Katja Moik. A pilot study of the body weight of pure-bred client-owned adult cats. 2011. 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06 Suppl 1 ( S1 ) :S113-5. DOI:10.1017/S0007114511001802
作者:SamKake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