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全國900萬家門店嚴重過剩,餐飲人“血拼”外賣,歡迎閱讀。
外賣成餐飲存量競争突圍關鍵。
本文由紅餐網 ( ID:hongcan18 ) 原創首發,作者:何沛凌;編輯:王秀清。
" 當前市場上最大的問題是,A 企業多開了 500 個店,B 企業就要關 500 個店,這是一種‘你死我活’的競争。"
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博士、逸馬連鎖創始人馬瑞光在 2024 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上的觀點,他指出,餐飲業已成為内卷市場、存量市場,甚至是縮量市場。
馬瑞光的觀點道破了餐飲行業的現狀,有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的餐飲店已達近 900 萬家。如果按照 14 億人口減去約 5 億的農村人口,這個數據再減去一半在家吃飯的人的數字,得出的答案是,一家餐飲店的日均客流只有近 50 人。
每天接待 50 人,就算是夫妻老婆店,這樣的數據也是挺揪心的。這意味着,餐飲市場已經供過于求,處在嚴重的供需失衡的狀态。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為了在這樣的市場上活下去,大批餐飲店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常見的手段就是打價格戰——先卷死同行,再卷死自己。
與此同時,餐飲行業的 " 三高 " 成本還呈現出略微上漲的趨勢。在收入下滑、成本上漲的雙重壓力下,一批餐飲店注定要閉店離場。
怎麼做才能活下去?
這是餐飲人共同的疑問,但人人都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回歸門店經營、苦練内功。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好門店經營?苦練哪些方面的内功?最近紅餐網和一批餐飲人聊了聊,這些餐飲人中,既有上百家店的連鎖品牌業務負責人,也有小店主理人,他們給出的共同答案是:堂食外賣兼顧,拓寬收入渠道,稀釋成本,提升效率。
01.
提升翻台率,不能只依賴堂食
翻台率是餐飲店的核心經營指标之一,直接影響門店的收入。一家餐廳實際翻台率的多少,取決于開門營業的時間内能夠售出多少訂單。
而翻台率又常常受限于門店的面積、門店的選址,打破這一傳統模式的限制,是增加門店收入的重要手段。對于餐飲門店來說,堂食能夠生存,其核心指标是翻台率,而外賣能夠提高實際的翻台率數據。比如,鄉村基、大米先生外賣占比超過總營收的三分之一,實際翻台率達到 4.2、6.3,高于其他品牌,營收結構也更加穩定。
1、擴大覆蓋範圍,獲得直接增量
對于餐飲門店而言,外賣的一大價值在于觸達新的顧客群體,從而促進營收增長。通過外賣平台的輻射能力,商家不僅突破了傳統堂食的地理限制,還能精準觸達更廣泛的消費群體,為門店帶來直接增量。
以廣州的永隆茶餐廳為例,這是一家專注于燒鵝濑粉的傳統小店,憑借穩定好吃的味道和 24 小時營業,在當地小有名氣。不過作為家族傳承的老店,伴随顧客群體的老化,其在近幾年也面臨一定的業績增長瓶頸。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從父輩手裡接過門店生意後,永隆茶餐廳負責人尹先生開通了線上外賣,服務時間同樣覆蓋 24 小時,為門店拓展了不少新客群,吸引了更多年輕消費者。開通 24 小時外賣後,門店訂單爆發式增長,最高一個月突破 8000 單,不僅實現了業績增長,還為品牌的後續擴張奠定了基礎。
" 通過美團外賣、美團團購等線上渠道,我們承接住了堂食無法觸達的顧客群體,為門店創造了新增量。" 超意興北京分部運營負責人宋全領表示,以鳥巢店為例,門店周邊寫字樓密集,中餐、晚餐的客流量很大而且用餐時間集中,而外賣能夠分擔門店的堂食壓力,許多附近的白領年輕人開始将超意興當作 " 線上食堂 ",外賣訂單量占比達到 30%。
2、增加曝光,突破線下選址的局限性
在線上引流成本日益增長的現在,外賣也給中小餐飲商家提供了一個引流渠道。中小餐飲店多是夫妻店、街邊店,門店客流主要為附近居民和老顧客,通常靠人情和產品打動顧客,而缺乏系統性的引流獲客方法。外賣的出現,則為這類小店打開了一個流量入口,借助外賣平台,小店也能獲得不輸大牌的流量。
比如廣州的超記煲仔飯,這是一家經營了三代人的傳統餐飲店,憑借對高品質煲仔飯的追求,以及 18-28 元一煲的實惠價格,成為街坊鄰裡口中備受好評的 " 煙火氣小店 "。而随着外賣的開通以及登上當地點評 " 必吃榜 ",這家小店獲得了更大範圍的曝光,從只做街坊生意,到輻射全城乃至吸引外省遊客,不少美食探店博主也都前來打卡。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3、在好產品、好服務的基礎上,把線上客流轉化為堂食客流
線上流量還能夠反哺線下堂食。以無錫的百家樂炸串坊為例,這是一家專注于當地口味炸串的特色小店,該店數據顯示,過去很多顧客習慣到店打包帶走,而現在越來越多訂單來自外賣平台,還有不少顧客在嘗試外賣之後再次到店消費。
" 門店的客群基本上都是 80 後,現在 90 後也占了一部分,有年輕化的趨勢,他們普遍有點外賣的習慣,不少都是從外賣平台上先看到門店信息,再決定到店堂食的。" 百家樂炸串坊老板袁先生表示,為了服務好年輕的顧客群體,像我們這樣位置不占優勢的小店更要做好外賣。
02.
做外賣,攤薄餐飲 " 三高 " 硬成本
餐飲行業普遍有着 " 三高 "(房租高、人工高、食材成本高)的成本壓力,而在一些餐飲老板看來,外賣不僅是餐飲門店突破經營瓶頸的重要手段,更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整體效率的有效工具。通過延長有效營業時間,外賣能夠幫助餐飲商家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攤薄成本。
1、延長有效營業時間,稀釋成本壓力
外賣的優勢之一在于能夠充分利用門店的 " 閒時 " 資源,從而稀釋房租、人力等固定成本。以吉林省四平市的傳統小吃品牌——李連貴熏肉大餅為例,通過外賣業務,實現了低成本提升門店的整體利潤,稀釋了總的經營成本。
" 外賣最大的作用,在于錯開堂食高峰,充分利用閒時。" 李連貴熏肉大餅董事長牛金波表示。以午餐為例,11 點前是備餐時段,11 點到 12 點是外賣訂單集中期,而堂食高峰基本在 12 點到下午 1 點半。如此一來,既不影響堂食的人力配置,又能在不增加人工成本的前提下,拉升門店的收入,提升人效。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牛金波進一步解釋道:" 外賣的毛利雖然比堂食低,但它的銷售額可以看作是‘額外增加的收入’。比如員工工資 5000 元,外賣可能最多承擔 2000 元或 1500 元,畢竟占用員工的時間有限。場地方面,外賣僅用十幾平方米的空間,不能把整個店鋪的房租都算進去。而且像堂食服務所需的餐巾紙、台布等費用,與外賣無關。" 他強調,只要整體利潤率合理,外賣就是一門值得做的生意。
同時,對于中小餐飲店來說,外賣不僅能夠延長營業時間,還能避免像連鎖品牌商場店那樣到 10 點就關門的情況。通過外賣平台,這些小店可以在非高峰時段接單,進一步提升坪效與人效。
2、用好數字化工具,優化流程提升效率
外賣平台的後台數據統計功能,正在成為餐飲商家優化運營流程的重要工具。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商家能夠更好地把握門店采購、訂單、出餐等情況,從而減少各環節的信息和物料損耗、提升經營效率。
接入外賣平台後,廣州财記隆江豬腳飯的老板嚴澤森通過配置出餐寶、袋鼠店長等數字化系統,實現了堂食與外賣訂單的自動化分流。" 現在系統能自動處理 80% 的咨詢和評價回復,新客轉化率提升了 12%。" 他特别強調,智能回復功能對維系消費決策關鍵期的顧客尤為重要。
此外,門店引入平台數字化系統後,後廚也可通過自動分單系統實時接收訂單,降低人工傳遞菜單導致的錯單率。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數字化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嚴澤森直言,在餐飲行業人效競争白熱化的當下,借力平台技術工具實現精細化運營,已成為中小商家突破增長瓶頸的關鍵。
結 語
餐飲業已經走到了重要的分水嶺,外部是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謹慎,難以撼動的 " 三高 " 壓力,以及低門檻帶來競争者的不斷湧入。内部是傳統的粗放式經營模式的效果持續減弱,對餐飲人的專業要求越來越高,吃透堂食、做好外賣、幹好經營,才能在這個存量競争的市場上繼續存活、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