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小米“飄”了嗎?,歡迎閱讀。
" 小米汽車将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三年前,雷軍踏入汽車行業時,曾表示願意押上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盡管當時的小米手握千億現金,但市場對于這個科技界的 " 勞模 " 仍存質疑。
其一,是彼時的特斯拉如日中天,且造車新勢力已各立山頭,小米進場的時間是否太晚;其二,則是擺在所有廠商面前的同一挑戰——蘋果的下場造車,是否會徹底改變汽車行業,讓其他人難以與之競争。
三年後的 2024 年 10 月 28 日上午 11 時 50 分,小米 SU7 Ultra 原型車第一次出現在紐博格林北環賽道上。由于此前的大雨天氣,整個賽道約有 20% 的路面還是溼地狀态。上午 11 時 56 分 46 秒 874,小米 SU7 Ultra 衝線完成,成為紐北史上最快的四門車,比保時捷 Taycan Turbo GT 還快了 20 秒。
而少有人知的是,紐北圈速排名在小米 SU7 Ultra 之後的,還有帕加尼 Zonda R、法拉利 599XX、蘭博基尼 Hurac á n Performante 等一眾豪華跑車。至于蘋果,早在半年前已宣布放棄造車。
" 今天,小米迎來了新的起點。"10 月 29 日,雷軍在小米 15 的發布會上表示。小米新十年目标(2020-2030)的第二個五年,小米要從 " 中國四大硬核科技公司 " 向 " 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領者 " 邁進。
這意味着,小米以一己之力,同時在手機和汽車這兩個萬億級行業和蘋果、保時捷、特斯拉等全球頂級巨頭掰手腕。小米飄了嗎?
小米到底飄沒飄?
公布小米 SU7 Ultra 原型車紐北圈速的同時,雷軍還揭曉了量產版預售價格:81.49 萬元。這是小米史上售價最高的產品," 小米飄了 " 的調侃也是由此而來。
不過,在搞清楚小米飄沒飄之前,你可能得了解一下,百公裡加速在 2 秒以内的其他性能跑車售價。
作為曾經的紐北之王,保時捷 Taycan Turbo GT 的售價接近 200 萬元。法拉利 Portofino M 中國國内首發價,則為 263.8 萬元。特斯拉 Model S Plaid,可能是唯一與 SU7 Ultra 價格持平的同等級性能跑車。
但對比之下,你就會發現,小米 SU7 Ultra 搭載了一個 V6s 小米超級電機,後面則是 2 個 V8s 小米超級電機,三台電動機總功率高達 1138kW,百公裡加速時間僅為 1.98 秒,極速可以達到 350km/h,制動距離也僅 30.8 米。
特斯拉 Model S Plaid 也搭載了前後三電機系統,總功率為 750kW,具備的百公裡加速時間為 2.1 秒,極速則是 322km/h。單就各項硬的性能數據而言,特斯拉 Model S Plaid 還是略遜一籌。
同時,小米 SU7 Ultra 還支持高壓超充,電量從 10% 到 80% 只需 11 分鍾。特斯拉 Model S Plaid 快充時間則為 1 小時。
而除了車輛本身的性能外,小米 SU7 Ultra 實際上還承載着油電轉換的檔口下,中國市場對于豪華車的新期待。
作為在國内銷量最高的百萬級豪車品牌,保時捷最為典型。2024 年 1-9 月,保時捷全球交付同比下降 7%。前三季度,保時捷中國市場銷量同比大跌 29%。中國,已經不再是保時捷最大單一市場。
從整個進口豪華車陣營來看,根據乘聯會的數據,9 月法拉利、蘭博基尼、勞斯萊斯、阿斯頓馬丁、邁凱倫等品牌的進口量,不少同比下滑均在兩位數。瑪莎拉蒂更為誇張,上半年全球銷量只有 6500 輛,同比下滑 58%;中國市場 1 到 9 月份銷量 878 輛,同比下滑 79%。9 月份銷量僅 38 輛,同比下滑 87%。
很顯然,在汽車行業的大變局中,此前一車難求的百萬豪車品牌,正在被中國市場抛棄。中國消費者,有了新的期待。
" 過去半年,我都是在駕駛小米 SU7,并不想換其他車。" 就連作為競争對手的福特汽車 CEO Jim Farley 都表示,作為一個消費品牌,小米比車企更加強大。Jim Farley 認為,蘋果放棄造車讓人遺憾,小米做到了蘋果沒做到的事,中國電動車產業已透過高技術、低成本的供應鏈及對市場快速的反應,拉開與全球的距離。
事實也是如此,2024 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市場 20 萬以上純電轎車銷量 Top10 中,國外品牌僅剩 Model3 一顆 " 獨苗 "。小米 SU7 交付量 7 月已經超過特斯拉 Model3,10 月交付量破兩萬。
蘋果曾經放棄的汽車智能化生态,也在中國大地上徐徐展開,各大主機廠紛紛選擇與手機廠商 " 牽手 "。比如,比亞迪宣布和 OPPO 合作,賽力斯、北汽和長安等選擇加入華為的陣營。
科技 × 汽車成為了中國汽車行業的共識,而小米是唯一親自下場造車的科技大廠。
性價比=便宜,是對小米最大的誤會
在與汽車巨頭的掰手腕中暫勝一局後,小米的掰手腕行動還将繼續。智能手機行業,成為新的戰場,也是小米受到誤解最大的地方。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習慣于将這家公司在創立之初提出的 " 極致性價比 ",理解為 " 足夠便宜 "。在智能手機的高端競争中,市場一度認為主打性價比的小米難以獲勝。這種刻板印象,還一度延伸至小米 SU7,認為雷軍進一步加劇了汽車行業價格内卷。
殊不知,這可能是對小米最大的誤會。
一個可以支撐的數據是,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團業務覆蓋全球超過 100 個國家和地區,智能手機出貨量連續 17 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中國高端手機的市場份額中,小米手機 3 千元 -4 千元價格段同比提高了 5.4 個百分點,4 千元 -5 千元價格段同比提高了 3.5 個百分點,5 千元 -6 千元價格段提高了 2.3 個百分點。
在《小米創業思考》中,雷軍曾拆解過小米的方法論。消費電子行業的定價邏輯一般是 BOM(物料及制造成本)成本乘以 2,小米手機的終極理想是成本 1000 元的 BOM 只賣 1000 元,意味着所有費用為 0。
很顯然,在一套商業邏輯裡,爆品才是性價比的核心。換言之,小米手機首先要在產品體驗上做到極致,之後才是如何定價的問題。這,才是小米性價比背後的核心支撐,而非僅僅是 " 便宜 " 二字。
此次發布的小米 15 系列,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次小米 15 系列首發的骁龍 8 至尊版,同樣站上了 3nm 的 " 架構天花板 ",全新架構與 Apple M 系列同源,性能壓制蘋果 A18 Pro,實現越級領先。相近的機身尺寸下,小米 15 标準版放進去了 5400mAh 的電池,而 iPhone16 的電池容量僅為 3561mAh,這還是蘋果史上最大的一塊電池。
反觀蘋果,發布僅 1 個月的 iPhone 16 系列就開始了全系降價。此外,蘋果還對 iPhone 16 系列的訂單進行了大幅 " 砍單 "。
根據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的最新調研數據,2024 年 4 季度至 2025 年第一季度的 iPhone 16 訂單減少了約 1000 萬台,大部分訂單削減都涉及非 Pro 機型。因此,2024 年第二季度的 iPhone 16 產量目前預計為 8400 萬台(低于之前的約 8800 萬台)。
更值得注意的是,性能之外,小米已經構建起來的人車家全生态協同,才是對于蘋果而言真正的殺手級存在。據金凡在發布會上透露,小米澎湃智聯架構連接設備數已經超過 10 億台在以手機作為控制中台的基礎上,小米龐大的智能家居生态和規模快速擴大的汽車生态,可以将澎湃 OS 2 的跨端協同能力發揮到極致。
而蘋果連一台自己的車都沒有,更别提小米那數以億計的 IoT 設備。
東升西降,中國科技"平視世界"
事實已經很明了,不是小米飄了,是消費者真想買。
小米敢于同時和保時捷、特斯拉、蘋果掰手腕的背後,實際是中國企業的全面反攻,并逐漸獲得高端市場的定價權。
比如在國外豪華汽車品牌集體敗走的 2024 年,售價超百萬元的比亞迪仰望 U8,累計銷量已達 6801 輛;問界 M9 大定甚至突破了 16 萬輛,連續蟬聯中國 50 萬元以上月度銷冠。而就在雷軍還在調侃 SU7 Ultra 可能會有點 " 小貴 " 時,其十分鍾小定數量就達到了 3680 輛。
連豐田位于日本的人才基地,名古屋大學的電力工學教授都特意從中國進口了一台小米 SU7,正在進行拆解研究。此前,日本的產業雜志《日經 BP》同樣拆解了極氪 007 和比亞迪海豹,來看看 " 中國的葫蘆裡到底賣的什麼藥 "。
另一項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發布的數據則顯示,2024 年第一季度 iPhone 在中國的銷量下降 19%,這也是 2020 年以來最差季度表現。在中國市場,2024 年第一季度國内手機激活量排名中,蘋果僅為第四,激活量 1056.9 萬台,同比大跌 20%。
二季度,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進一步下滑。Canalys 和 IDC 分别發布的報告顯示,iPhone 出貨量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首次跌出前五。但是,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的整體出貨量同比則增長了 10%,一共賣出了超過 7000 萬部智能手機,華為和小米的出貨量均取得了雙位數增長。
蘋果一直占據統治地位的高端手機市場,中國廠商也通過折疊屏這一創新的產品形态,不斷蠶食蘋果的市場份額。在蘋果折疊屏產品 " 千呼萬喚不出來 " 的同時,華為更是推出了更為激進的三折疊手機,起售價直指 2 萬元,同樣獲得市場熱捧。
這一增一降中,是消費者對于蘋果擠牙膏式創新的不再容忍,和中國廠商走到創新前沿的标志。這不是一種運氣式的偶然,而是中國科技發展過程中的必然。
科學分析公司 Clarivate 數據顯示,2003 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是中國的 20 倍;到 2013 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約為中國的 4 倍;2022 年起,中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盟。
5 年前,《經濟學人》曾調查中國學術研究現狀,并提出疑問:中國是否有一天會成為科學超級大國?五年後的今天,這個問題得到了明确的回答:是的。《經濟學人》在文章最後還指出,幾乎沒有迹象表明,中國科學發展進程會陷入停滞。給中國奇迹設限是非常不明智的。" 因為到目前為止,中國奇迹遠未達到極限。"
時代确實已經徹底改變了,由美歐日主導的舊的科學世界秩序正在走向終結。而這一過程中,等待小米、比亞迪、華為等一眾中國科技企業的是,東升西降的遼闊未來。(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