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評測:客廳裡的“土嗨”體驗,歡迎閱讀。
" 相見恨晚 "
截至今年九月,距離任天堂 Switch 的發售,已經過去了六個半的年月——無論是對于任天堂,還是對一台主機來說,都并非理所當然。在初次公布時,大概沒有人能想到這樣一台不走常規的主機,将會成為無數普通人接觸主機遊戲的視窗。
不論你是否願意承認,事實情況都是這樣——通過 Switch,更多潛在玩家首次接觸到了 " 客廳娛樂 " 這一休閒消遣方式," 派對遊戲 " 更是作為一種更大眾化的遊戲類型進入了大眾視野。畢竟,那些有頭有臉的派對遊戲但凡上了 Switch,最後賣的都不會太差。
《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
" 投機主義 "。
用這個詞來形容《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顯然并不公平。就算是在 Switch" 派對遊戲 " 早已飽和的今天,它依然有着比絕大多數同類作品更響的名頭——一款初次亮相于 1999 年,由 " 索尼克 " 團隊開發的音樂街機遊戲。如果你能在哪家街機廳裡看到這麼一台将控制器做成 " 沙錘 " 形狀的古舊機台,那大概率就是它沒跑了。
"Samba de Amigo" 的核心玩法非常簡單:玩家只需要站在機台顯示器前,左右手持沙錘形控制器,再根據畫面中圓圈的出現方向和音樂節奏搖晃沙錘即可。在實際遊戲中,玩家通過實體沙錘與背景音樂共同完成演奏的過程,往往能夠獲得更強的實際參與感,這點也是兩年後 " 太鼓達人 " 能夠迅速風靡的原因之一。
" 沙錘 " 是 "Samba de Amigo" 系列的核心
對注定依托異型街機框體的 "Samba de Amigo" 來說,任天堂 Switch 的出現,幾乎可以算是天上掉下來的機會。在 Switch 特殊的硬體結構下,《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擁有了一種更加符合街機構想的遊玩方式——
在本作中,與 Switch 本體連接的 "JoyCon",成了模拟 " 沙錘 " 所需要的最好方式。在大部分遊戲環境下,JoyCon 可以較為精準地識别出玩家的肢體動作,并通過在不同角度下手腕的揮動方向,對遊戲中打擊判定所需的六個方位做出判斷。
為了盡可能地突出本作的 " 派對 " 屬性,《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也在核心玩法上,做出了一些簡單的調整。除了事先編排好的 " 譜面 " 外,玩家還需要根據畫面中随時出現的提示,快速利用 JoyCon 擺出相應的姿勢,借此保持連擊成績。你可以将這個過程理解為一個節奏更快,也更偏向于傳統節奏遊戲版本的《舞力全開》,雖然伴有适當的難度與挑戰,但依然充滿了與主流音樂遊戲不同的樂趣。
正如我們剛剛所說的那樣,"Samba de Amigo" 系列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能帶來的更強參與和代入感,充分利用全身進行的遊戲方式在消耗體力的同時,也讓玩家更容易沉浸在音樂當中。而你在《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中能夠聽到的絕大部分曲目,往往也服務于 " 更強的節奏感 ",以及 " 是否可以快速調動玩家或現場情緒 "。
和市面上主流的音樂遊戲不同,比起 " 當下年輕市場中流行 " 的曲目,"Samba de Amigo" 更傾向于将那些 " 所有人都聽過 " 的歐美歌曲作為首選——事實上,即使是對于我這樣更加偏好亞洲流行歌曲的玩家而言,本作基礎版本中所包含的大部分曲子也大都在哪裡聽過。
或者,我們也可以換個不那麼恰當說法,這些曲子大都是再經典不過的歐美 " 土嗨歌 "。放在十年前,它們絕對是那種會出現在你家樓下迪廳裡,最時髦的曲子。而放在今天,它們所帶有的中毒性,往往也足以在歐美 " 抖音 " 短視頻中赢得一席之地——相信我,無論你是否喜歡這些曲子,都會在無意間被它們與生俱來的 " 土嗨 " 節奏帶着跑,這便是 "Samba de Amigo" 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但反過來說,這種選曲方向與音樂風格的過度統一,也讓《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在同類遊戲中稍稍缺少了一些競争力。
包含原創與隐藏曲目在内,玩家在本作的基礎版本中能夠遊玩的曲目達到了四十首以上。這些歌曲幾乎可以無一例外被劃分進 " 歐美流行 " 當中,這讓玩家失去了在其他音樂遊戲中,通過不同音樂類型進行口味調節的時機,也更容易在幾首曲子後便感到身心上的疲勞。
同時,本體中 " 世嘉音樂 " 的缺席,也是《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最讓人感到遺憾的地方。在本作的首發版本中,除了《Escape From The City》與《Fist Bump》這兩首分别出自《索尼克大冒險 2》與《索尼克狂熱》的優質歌曲外,我們并沒有看到更多來自世嘉 IP 的遊戲音樂。這對一款充滿 " 古典 " 味道的世嘉音樂遊戲來說,無疑少了點兒意思——要知道," 憋着賣 DLC" 這事放在音樂遊戲裡根本不叫事兒,但《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當下的曲目列表,無論是對世嘉粉,還是較為年輕的輕度玩家群體來說,都明顯有些吸引力不足。
在熟悉的場景中和索尼克一起蹦迪
當然,選曲上的失誤并不會影響《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在 " 派對 " 屬性上的發揮——相比市面上的大部分音樂遊戲而言,它仍是上手成本最低,也最适合輕度玩家入坑的那個。
這點既體現在了本作符合直覺的核心玩法,也體現在了較為簡單的基礎規則上。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大部分玩家能夠以較低的成本融入遊戲,本作采取了相當寬松的節奏判定——在大部分時候,只要玩家基本走在了節奏上,就能夠獲得 " 完美 " 的評級反饋。而針對體感操作模式下反復調試的 JoyCon 感應,也在盡可能精準的前提下為這一過程提供了保障,保證了系統可以對玩家的動作做出盡可能公平與積極的評判——盡管這并不能排除硬體老化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比如我的服役時間剛滿六年,維修次數超過三次的右手 JoyCon,就經常會在關鍵節點上犯毛病。而剛剛換了不到一年的左手 JoyCon,表現就要穩定得多。
好在,《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同樣提供了較為普通的按鍵操作模式。通過搖杆,玩家也可以更加輕松地做出保持連擊所需的動作,算是給受到體力和硬體限制的玩家們提供了一條後路。
老實說,除去選曲上的問題外,《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幾乎達到了一款派對遊戲 " 在 Switch 上受到追捧 " 的所有條件——它有不錯的底子,有着技術上的保障,更有着明确的用戶目标與遊戲主題。但就像我在開頭提到的那樣,在任天堂 Switch 已經走向生命末期的今天," 派對遊戲 " 市場已經得到了充分拓寬,還有多少輕度玩家願意為這樣一款遊戲買單,實在是個未知數。
但在另一方面,《Samba de Amigo:搖搖樂派對》仍是一款有趣且适用于大部分聚會環境的優秀作品—— " 相見恨晚 " 或許是最适合用來形容這樣處境的詞了吧。
3DM評分:7.0
優點
符合直覺的核心玩法
相對精準的體感操作響應
适合好友與家庭聚會的遊戲主題
不足
本體選曲方向過于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