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62.8萬的仰望U7,用航母同款技術捅破BBA「護城河」,歡迎閱讀。
3 月 27 日,比亞迪旗下仰望品牌第三款車型——仰望 U7 正式上市,推出了純電 / 插混雙動力版本,五座版 62.8 萬元、四座版 70.8 萬元。
其實,仰望 U7 在 2024 年初就已經亮相,但直到一年之後才正式上市。作為一款定位行政級的大型 D 級轎車,仰望 U7 集成了比亞迪的眾多前沿技術,包括雲辇 -Z 智能懸架系統、易四方四電機驅動,以及在插混版本搭載的水平對置發動機,它正在用電動化重構整車控制。
比亞迪在核心三電之上,又加入了電懸架,新能源汽車進入「四電時代」| 圖片來源:比亞迪
在發布會中,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新能源競争已進階至電池、電機、電控、電懸架的「四電時代」。
仰望 U7 的上市,實際上不僅是新車的發布,更是新老勢力對百萬豪華車市場技術話語權的争奪。面對傳統豪華品牌的深厚積累,仰望 U7 能否真正改寫百萬級豪華轎車的競争規則?
從「三電」到「四電」
當傳統汽車全面轉向智能電動的過程中,仰望 U7 們必須回答一個核心問題:新能源時代的豪華,該如何重新定義?
比亞迪給出的答案是——高端品牌的價值,不靠溢價,而靠技術颠覆。以極致科技,重塑豪華标準。
所以,仰望 U7 的上市,并不是一次普通的新品發布,而是一場技術「核爆」:1300 匹馬力、易四方四電機驅動、2.0T 水平對置發動機、雲辇 -Z 懸浮車身控制系統、專屬刀片電池、天神之眼 A 智駕系統……
電磁懸挂,可以實現 5ms 全鏈路響應(比眨眼快 60 倍)| 圖片來源:比亞迪
其中,雲辇 -Z 智能懸浮車身控制系統和 2.0T 水平對置發動機,是仰望 U7 身上的兩大「殺器」。
其實,懸架就像汽車的「腿」,它決定了車在路上跑得穩不穩、舒服不舒服。傳統懸架從最早的彈簧 + 減震器,發展到空氣懸架,再到電子控制懸架,技術在不斷進化。
然而,這些方案都面臨一個核心瓶頸——調節速度的上限。無論是空氣懸架還是液壓懸架,在面對復雜、不規則的路況時,依舊無法做到「完全無感」,它們像慢半拍的機器人,在連續颠簸中難免手忙腳亂。
比亞迪雲辇 -Z,不只是一次簡單的技術更新,而是對汽車懸架系統的徹底重構。它的核心突破在于——用四個強力直線電機取代傳統懸架,不通過油液,讓調整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實現了從「油」到「電」的大飛躍。
如果要找一個最貼切的類比,雲辇 -Z 的工作原理,和航母的電磁彈射系統、磁懸浮列車的電磁懸浮技術原理相似,都是基于電磁場能量轉換,突破傳統機械結構的限制。
雖然他們的原理類似,但目标不同,技術細節不同:
航母彈射需要瞬間爆發巨大能量(類似「短跑衝刺」),用直線電機把飛機加速到起飛速度;
磁懸浮列車需要持續懸浮和高速移動(類似「馬拉松」),用超導或常導電磁鐵保持穩定懸浮;
雲辇 -Z 則專注汽車的舒适和安全(類似「平衡大師」),全鏈路執行時間僅為 5ms,是傳統主動懸架的數十倍。
所以,相比傳統懸架需要依賴傳感器提前「看到」坑窪并預判調整,雲辇 -Z 完全不需要。它能實時感知路面并瞬間調整懸架,無論是連續颠簸、復雜彎道還是極端工況,都能做到「無坎坷」。
簡單說,雲辇 -Z 不僅将大型電磁技術「縮小」到汽車上,還融入智能算法,讓底盤控制真正進入「算法定義性能」的新階段。如果說過去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三電(電池、電機、電控),那麼雲辇 -Z 的出現,則标志着行業邁向「四電時代」。
仰望 U7 搭載了自主研發的 2.0T 的水平對置發動機 | 圖片來源:比亞迪
除此之外,仰望 U7 的插混版上,還搭載了一種特别的發動機——水平對置發動機,這也是中國汽車首款 2.0T 水平對置發動機。
水平對置發動機,顧名思義,就是它的氣缸并非垂直排列,而是左右對稱地水平放置,活塞在水平方向上相對運動。保時捷和斯巴魯等車型都采用過水平對置發動機,但側重點各異:保時捷追求高轉速和卓越性能,強調運動特性;斯巴魯則注重實用性和平順性,提升日常駕駛的舒适度。
許多人可能會疑惑,在這個電動機稱王的時代,比亞迪卻在仰望 U7 上祭出一記「回馬槍」—— 2.0T 水平對置發動機?
這不是技術倒退,而是一場精密的機械革命。傳統直列發動機 700mm 的「身高」,在電動化架構中顯得格格不入,但比亞迪的工程師用一招「縮骨功」,将這台内燃機壓縮至 420mm 的極致高度。同時,水平對置天生的平衡基因,活塞在對向運動中完成了有效抵消,使車輛的靜谧性和平順性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通過這一設計,比亞迪在仰望 U7 上實現了性能與舒适性的平衡,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系統打開了一種新的思路。
撬開 BBA 的「最後堡壘」
如今,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經突破 50%,行業拐點來臨,但百萬級豪華車市場卻呈現出耐人尋味的「冰火兩重天」格局:這片本應被電動化浪潮重塑的戰場,仍由寶馬 7 系、奧迪 A8L、奔馳 S 級等把持着絕對話語權,尤其是奔馳 S 級。
數據顯示,2024 年奔馳豪華旗艦 S 級轎車銷量為 2.9 萬輛,在國内豪華 D 級轎車市場占比接近 50%。
在智能電動化浪潮中,奔馳 S 級仍能維系超然地位,這主要是源于對「豪華本質」的堅守:用 70 多年造車智慧将產品力轉化為隐形體驗,同時每一代車型均引領設計潮流,形成難以復制的品牌和認知資產。
然而市場格局正悄然生變。仰望 U7 以 62.8 萬元的起售價,切入 D 級車市場,較 BBA 同級車型形成 30%-50% 的價差優勢,迫使豪華行政轎車從「品牌溢價」轉向「技術溢價」競争。
仰望 U7 對手,不是新能源友商,而是 78S 等傳統豪華車型 | 圖片來源:比亞迪
同時,仰望 U7 正在通過技術平權,打破百萬級豪華車市場的壁壘。雲辇 -Z 電懸架将航母電磁彈射技術民用化,5ms 響應速度相比傳統液壓懸架快了幾十倍;易四方平台四電機實現 1300 匹馬力,讓 3 噸車重實現 2.9 秒破百——這相當于将布加迪 Chiron 的性能塞進行政級車身。
這些不僅是性能碾壓,更重構了高端豪華車價值評價體系。傳統豪車引以為傲的底盤調校、動力響應等百年技術積累,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架構下被降維打擊。
與此同時,對比亞迪而言,仰望 U7 的推出具有雙重戰略意義:一方面填補了 50 萬 -100 萬轎車市場的空白,與仰望 U8(百萬級越野)、仰望 U9(性能超跑)構成完整的高端產品矩陣;另一方面,這款旗艦轎車将顯著加速高端化進程,為比亞迪突破利潤天花板、打開遠期增長空間提供關鍵支點。
當傳統豪華品牌仍在電動化轉型中躊躇時,仰望 U7 不再滿足于在既有規則下追趕,而是通過創新技術重新诠釋高端豪華車型。這也意味着中國汽車已從曾經的「仰視」,走向「平視」,甚至是「俯視」。所以,仰望 U7 不只是一款車,也是一把刺向舊格局的「手術刀」。
未來,仰望 U7 能否将這些技術優勢轉化為持續的品牌溢價,取決于它能否在用戶心智中完成從「性價比颠覆者」到「價值定義者」的躍遷。仰望 U7,已邁出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