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千億景林棄美股,全面轉向中國資產,歡迎閱讀。
藍鲸新聞 3 月 11 日訊(記者敖玉連)過去三年,景林因重倉美股,淨值逆勢上漲,在國内主觀私募中獨樹一幟。這也讓景林與 " 美股 " 标籤牢牢綁定在一起,不過,情況正在發生變化。
" 在我目前的投資組合中,純美國公司(即非中國公司)的資產已全部剔除。" 景林資產合夥人高雲程在最近的交流會上表示,自己的倉位全面轉向中國資產,主要倉位在港股。
據記者了解,去年年中開始,景林逐步增持中國資產,至今年年初,高雲程的持倉中已經沒有了美國公司。而全面轉向中國資產,也是景林基金經理們的共識。
最新的產品業績顯示,景林的淨值已經與美股背離,和港股、A 股同頻:高雲程管理的景林優選系列年内收益 16%,蔣彤管理的景林豐收系列年内 7%,金美橋管理的景林致遠系列年内 8%、景林全球系列年内 9%。
近期,景林高雲程做了一次内部溝通會,以下是他對中國資產的觀點。
中國核心資產被低估的時代,已經結束
" 我們可以判定,中國資產,尤其是核心資產估值被壓低的時代已經結束,一個嶄新的發展周期或許正拉開帷幕。 "
高雲程在内部交流中稱,自 2021 年初以來,中國資產面臨着較強的估值下壓,同時伴随着流動性缺失,這背後既有自身發展周期方面的因素,也有行業競争、行業政策調整衝擊、海外政策變動等多方面原因。
不過,無論從產業結構,還是國際形勢,中國都已經步入新的發展周期。這一周期,恰恰是眾多新興產業以及一批企業實現快速、健康發展,乃至不斷發展壯大的嶄新起點。
對内,我國過去幾十年極為重要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大規模做基建、蓬勃發展房地產行業。如今,這一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完成歷史使命,中國經濟步入了一個全新的周期:啟動智能制造。相較以往的先進制造概念," 智能制造 " 更契合未來 5 到 10 年的發展趨勢,未來中國制造業勢必需要全方位地與人工智能以及更高層次的數字技術深度融合,亟待探尋新的增長點,以及與之适配的發展模式。
對外,國際上系列重大事件标志着,一個嶄新時代來臨。中國所處的地緣政治環境以及對外貿易方面,都将迎來重大機遇。随着時間推移,中國企業 " 走出去 " 會更順遂,屆時有望用此案一批跻身世界領先行列的企業。究其緣由,無論是從產業鏈的完備程度,還是我國的人才密度與體量,中國企業的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外界嚴重低估了。
就以人才為例,全球範圍内的頂級 AI 人才庫,超過半數是華人。盡管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矽谷等地工作,但其中大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人,在大學本科之前或者本科階段都曾在中國接受過基礎教育。
如此一來,便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技術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被長期壟斷,尤其在中國擁有這般人才結構與密度的背景下,技術被其他國家長期壟斷,致使中國無法觸及,這種情況更是難以實現。而 DeepSeek 的出現,再次有力地印證了這一點。
高雲程認為,伴随全球地緣政治以及產業格局的變化,中國公司的競争實力正經歷着從被顯著低估、矮化,到逐漸被重新認知,再到有望吸引全球資金重新投入的轉變過程。
過去幾年間,全球資金大規模撤離中國,這無疑是對中國投出的一張不信任票。而如今,這一情況理應出現反轉趨勢。
三大板塊,或出現中國版 Mag 7
對标美國 Mag7,高雲程提出了 MCGF 10,即 "Make China Greater Future" 的公司,它們的數量或許不多,但認同度很集中,能夠長期收益。
"MCGF 10" 可能涉及的公司,大概會集中分布在哪些領網域?高雲程觀點是:AI、智能駕駛、機器人。
第一,今年堪稱 AI 應用落地的元年。此前,因高端芯片被禁運等原因,中國等其他國家被認為沒有參與到 AI 競争中,DeepSeek 的開源讓中國也手握 AI 競賽入場券。
此外,我國在 AI 應用端落地的積極參與程度頗高,其滲透率相較于美國,有望實現更快的增長速度,且成本更低、性價比更優。今年既是 AI 應用落地的元年,亦是 AI 平權的元年。
第二,智能駕駛。今年,比亞迪在售價十萬元起的車型上,均導入了智能駕駛功能,基于此,今年也可被稱作是智能駕駛導入的元年。比亞迪的這一 舉措,将會迅速提升智能駕駛的滲透率。而在比亞迪采取這一行動後的次日,絕大多數車企的股價出現了下跌,市場普遍認為競争将由此加劇,事實也的确如此。
不過,對此最為緊張的并非已經參與智能駕駛研發的中國車企,而是那些在智能駕駛領網域相對落後,甚至尚未建立人才儲備的德國、日本等國的車企。因此,這些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極有可能會持續縮減。并且,從全球範圍看,倘若中國的智能駕駛企業能在國内激烈競争的環境中脫穎而出,那麼,在全球市場上,它們也勢必會產生降維打擊的效果。
除了具有元年意義的 AI、智能駕駛,目前還有一個萌芽階段的行業也可能誕生 "MCGF 10",那就是機器人領網域。高雲程認為,機器人時代關乎全世界生產力平權。不過,目前機器人變革還在醞釀之中,尚未出現 AI、智能駕駛的落地迹象,距離元年還有一定距離。
過去,中國擅長的是做從 1 到 10 的事情,0 到 1 的原始創新相對落後。現在,不必過度悲觀,即便 0 到 0.5 中國還不具備絕對優勢,但憑借產業鏈優勢、工程技術人員優勢、整體效率優勢等,中國在新技術 0.5 到 10 的過程中,展現了強大的競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