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14家車企“逃離”上海車展:資本撤退、轉型困局還是成本考量?,歡迎閱讀。
最近這幾天,上海按摩店一片欣欣向榮,原因是擠滿了 " 跑斷腿 " 的媒體老師。
4 月 23 日,上海車展開幕,雷科技旗下電車通派出專業報道團,遠赴千裡之外的上海,近距離觀察這場汽車與科技的盛宴。作為今年國内第一個 A 級車展,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車展,開展當天,硝煙彌漫,發布會接踵而至,電車通團隊人均 10 個活動邀請,不是在參加發布會,就是在去發布會的路上。
不過,并不是所有車企品牌都能對這氛圍感同身受。在熱鬧背後,有 14 家以上車企品牌消失在視野中。據了解,本屆上海車展包括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勞斯萊斯、北京現代、悅達起亞、捷尼賽思、極星、雪佛蘭、斯巴魯、斯柯達、哪吒汽車、捷達、東風雪鐵龍 / 标致、捷豹路虎等車企缺席。
從名單來看,可以簡單分類為韓系車、法系車及傳統豪華品牌。變革浪潮向前,從上海車展的展位變遷,或可以窺見汽車市場的變局。
先說說韓系車,這是韓系品牌自 2002 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第一次從 A 級車展的參展名單中消失。
曾幾何時,韓系車在中國市場不乏高光時刻。北京現代曾憑借高性價比、節油等優勢獲得一定的市場份額。
2023 上海車展,北京現代展台
(圖源:北京現代官方)
不過,随着新能源汽車崛起,以燃油車為主打的北京現代在中國市場承壓。2017 年,北京現代在華銷量同比下降超三成,跌破 80 萬輛;此後至 2022 年,北京現代錄得銷量六連跌。如今、現代和起亞的全年銷量甚至還不如比亞迪幾周的業績。
關于原因也已經有過很多分析:品牌定位的固化、技術雙标、電動化轉型的滞後,地緣事件的長尾效應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當大眾、豐田、這些大廠都開始積極用徹頭徹尾的中國化電動新車,明确表明自己立場的時候,人們對韓系品牌的印象還停留在當年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的 " 等中國車企燒死了再搶市場 " 言論,以及北京現代不斷出售旗下工廠的行為上。
法系車也是同樣的原因,市場銷量持續低迷,存在感驟降;新能源轉型滞後,錯失技術賽道;產品策略與中國市場需求脫節,可以說是 " 摸着韓系車過河 " 了,可惜這條河通往何處尚且未知。
2023 上海車展,雪鐵龍展台
(圖源:雪鐵龍官方)
總的來說,韓法車系的退場,既非偶然的戰術失誤,也非簡單的 " 成本考量 ",而是一場由技術路線、產業鏈掌控力和用戶認知差共同驅動的必然。
正如 20 多年前它們在中國市場快意馳騁的成功秘訣一樣,今天它們的撤退,無非是重走了當年那些敗退者所碾下的車轍而已。
當然,如果就此認為韓法系車在中國市場是執迷不悟,冥頑不靈,也有失偏頗。
與大眾、豐田等車企積極參與到中國市場競争中的策略有所不同,市占率已經降至微不足道的韓系車,其實已經沒有必要選擇孤注一擲式的冒險式轉型,而是奉行先活着,再圖發展的策略。
韓系車能在全球成功證明其并非 " 技術弱者 ",但把有限的金錢花在刀刃上,讓自己相對健康的留在這個市場,以時間換發展空間,未來才有可能。從這個角度上講,韓系車的缺席還真不一定只是銷量原因,當參不參加上海車展已經不再重要,退出車展也不失為一個理性的選擇。
除了韓系車與法系車外,以往車展的流量擔當——傳統超豪華品牌轉向低調,與上一屆上海車展對比,蘭博基尼、瑪莎拉蒂、勞斯萊斯等超豪華品牌均缺席此次車展,只剩賓利 " 獨守空房 "。
原因是什麼?在小紅書、百度、DeepSeek 等渠道搜索,得出大部分的答案是 " 銷量下滑 "。
圖源:deepseek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今年一季度,成交價格超過 100 萬元的新車市場中,新車銷量為 2.1 萬輛,同比下滑 53%,今年 1-2 月,賓利、勞斯萊斯、法拉利、瑪莎拉蒂、蘭博基尼則銷量均同比下滑。其中,蘭博基尼跌幅最大,同比下滑 67.3%。
但就如上文所表達的一樣," 銷量下滑 " 并不能成為我們分析車企動态的萬金油。
抛開銷量不談,理性分析,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是營銷策略的改變,超豪華品牌越來越傾向于采用 " 高冷 " 的營銷策略,通過私人鑑賞會、專屬試駕活動等更為精準和高端的渠道接觸目标客戶,而非通過大眾化的車展平台。
如今的車展成了 " 網紅打卡地 ",超豪華品牌覺得 " 掉價 "。法拉利中國區相關工作人員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我們的客戶更願意在私人俱樂部看車,而不是在車展被路人‘圍觀’。"
圖源:電車通攝制
二是中國市場政策環境變化的影響。近年來,中國對高排放車型的限制日益嚴格,而多數超豪華車型排量較大,面臨更大的政策壓力。同時,現在大家的錢袋子确實都緊張了,這也使得傳統超豪華車的主力購買群體,或是企業主或是高管們的消費意願有所降低。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超豪華品牌對中國市場的預期變得更為謹慎。
三是集團層面的戰略調整也影響了部分品牌的參展決策。以瑪莎拉蒂為例,其所屬的 Stellantis 集團旗下品牌均未參加本屆上海車展。這種集團層面的統一決策往往基于全球戰略考量,可能涉及資源重新分配、市場優先級調整等因素。
圖源:Stellantis 集團新聞稿
總而言之,不參展并不代表 " 塌房 ",參展也不代表活得很好,參不參展,并不能作為評判車企好壞的唯一标準。
唯一可能被動影響的,就是中國豪華品牌的崛起。上海車展前夕,仰望累計銷量突破 1 萬台,這也是國產百萬級汽車品牌銷量首次破萬輛。此外,對标邁巴赫、勞斯萊斯等超豪華品牌車型的尊界 S800 也首次在上海車展展出。據悉,尊界 S800 去年開啟預定後,48 小時預訂量超 2000 輛。
圖源:電車通攝制
随着越來越多國產百萬車型的推出,車展的超豪華館将不再僅僅是國際傳統超豪華車企的 " 獨唱 "。當然,不是這些傳統豪車不夠好,而是這個時代需要新的夢想載體。
從名單中不難看出,缺席的大部分是燃油車,讓我們想起了經典的 " 燃油車淘汰論 "。那麼,燃油車真的會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嗎?
倒也未必。韓系車雖說銷量确實下滑了,但在全球市場上依舊保持着第三的銷量。畢竟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中國市場。
而且,在小通的觀察中,發現這屆車展變化最大的,并不是國產新勢力們,國產新勢力已經陷入了同質化的趨勢,亮點其實并沒有前幾年那麼吸引眼球。變化最大的,反而被我們調侃了無數次的傳統燃油車企。
一個關鍵詞是 " 本土化合作 ",今年傳統燃油車企仿佛抛開了所有的面子與靈魂論,紛紛選擇與中國本土企業達成合作,以提升自身的競争力。
一汽 - 大眾黨委書記、總經理吳迎凱在此次上海車展期間公開表示:" 我們正在由全球協同向本土主導邁進,一汽 - 大眾将深度參與本土化商品定義及研發,承擔更多開發責任,不斷提升一汽 - 大眾在商品定義、開發節奏與用戶場景塑造方面的主導作用。"
保時捷則在本屆車展中宣布,其中國研發中心已完成戰略性架構更新,此次整合實現了 " 本土研發、本土采購及本土質量控制 " 三位一體的重大更新;一汽豐田、廣汽本田則與 Momenta 進行合作;日產首款在中國設計、研發和生產的全球皮卡車型也在車展中迎來全球首秀。
最令人意外的莫過于馬自達,如果論國内市場銷量,馬自達未必比現代、起亞優秀,但此次上海車展,即便如此,馬自達還是拿出了看家本領,旗下全新車型 EZ-60 在上海車展完成全球亮相,這也是馬自達 EZ 系列的第二款車型。
圖源:長安馬自達
燃油車 " 淘汰論 " 說了好多年,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有掀起反擊戰的趨勢。畢竟燃油車有着百年的歷史,除了產品自身的歷史沉澱之外在體驗上依然有過人之處,這使得燃油車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徹底取代。
小通認為,從產業、商業的角度來看,中國車企支持新能源車是必然的,這是我們產業實現 " 超車 ",從追趕者到領跑者的難得機遇;但主觀來說,燃油車積累的百年歷史和背後的情懷、文化,也确實構成了我們對 " 汽車 " 產品熱愛的很大一部分。
引擎的咆哮,甚至是所謂的 " 汽油味 ",對熱愛汽車文化的用戶來說是記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過在另一方面,小通認為這也給新能源車指明了發展方向,除了推動產品力提升外,打造文化符号、構建群體記憶也是提升新能源車接納度的重要手段。
另外,不管是插混還是增程,都離不開發動機的參與,而只要發動機還在,關于發動機的技術和積累就不會過時。總之,無論是燃油車的堅守,還是超豪華品牌的高冷,抑或韓系車的蟄伏,都在演繹同一個主題:唯有擁抱變化,才能穿越周期。
2025 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海車展)将于 4 月 23 日至 5 月 2 日隆重舉行,本屆車展以 " 擁抱創新 共赢未來 " 為主題,是汽車行業下半場的分水嶺。屆時,包括比亞迪、鴻蒙智行、小鵬、小米、深藍、岚圖等頭部品牌将悉數登場,除新車型密集亮相外,智能技術的普惠、超充技術的突破、智駕安全的更新、座艙舒适的提升,都将是重要看點。雷科技旗下 " 關注電動車,更懂智能化 " 的賬号電車通派出報道團前往上海現場,進行一線專業報道,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