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資治通鑑:意氣之争,後果有多嚴重?将相因為女人,引發朝堂震蕩,歡迎閱讀。
公元 779 年,成都城外,一場因争奪軍中女子引發的将相反目,竟悄然撬動了大唐國運的齒輪。
名将李晟與宰相張廷賞從生死袍澤淪為朝堂死敵,主戰與主和的意氣之争讓吐蕃有機可乘。
當 787 年,吐蕃偷襲大唐,硝煙再起,這場夾雜着權力、情欲與私怨的争鬥,終以三軍覆沒、宰相悲憤而死的方式落幕。
兩個男人因紅顏結怨的千古奇案,不僅撕裂了大唐邊境防線,更成為盛世轉折的致命暗傷——歷史往往在最荒誕的細節裡,藏匿着最殘酷的真相。
公元 779 年,大唐發生了一件大事!
李晟協助西川節度使張廷賞抵抗吐蕃軍隊,最終趕走了吐蕃人。
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小事,确實直接影響了大唐的對外政策,起因是一個女人!
真是外敵剛走,内亂又生!
李晟跟張廷賞兩個人杠上了!
起因只是一個軍中女人。
李晟帶領軍隊離開成都之際,帶走了一個女人。
但是,張廷賞發現之後,帶人追了上來,目的很明确,帶走不行!
李晟一開始很客氣:" 兄弟,你沒有必要為了一個女人跟我鬧的這麼生分吧?"
張廷賞也有說法:" 不是我跟你過不去,是軍中規定,這個女人是軍中的,你不能帶走!你别讓哥們難做!"
李晟憤怒地說:" 我如果非要把她帶走呢?"
張廷賞也不甘示弱地說道:" 我覺得你帶不走!"
說完一揮手,一群士兵圍了上來。
眼看着唐朝的兩個軍中大佬,就要發生火并!
然而,我們期待的場景并沒有出現,李晟最終還是以大局為重,忍下了這口氣,帶着自己的部下氣衝衝地離開。
你以為這件事就算過去了嗎?兩個人結下了梁子,又怎麼可能輕易釋懷呢!
公元 785 年,唐德宗想把張廷賞調回長安擔任宰相,但是,遭到了李晟的強烈反對!
不過,既然唐德宗想提拔張廷賞,李晟的反對,自然也沒什麼效果,最終幾經波折之後,張廷賞自然也是調回長安擔任宰相。
張廷賞自然也會知道當初李晟百般阻撓自己的晉升,心裡難免也不舒服。
李晟看到張廷賞自然也是想起來之前的那段舊怨,以及那個求而不得的女人。自然也不會給張廷賞好臉色看。
兩個人同朝為官,卻相互看不順眼,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兩個人更是明争暗鬥、相互拆台,尤其是在對吐蕃的政策上,更是針鋒相對,唱起了對台戲,完全演繹成了意氣之争。
公元 787 年,吐蕃求和,李晟長年跟吐蕃作戰,自然是主戰派,非我族類嘛,怎麼可能友好往來,吐蕃搞事可不是一次兩次了,不搞弱它,談不出來和平。
但是,張廷賞卻走向了李晟的對立面,他作為宰相,卻是堅持主和。
同時,還唆使唐德宗罷免李晟的兵權。
接下來,和談倒是成功了,問題是吐蕃很快就翻臉了!
大唐軍隊被偷襲,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慘重!
張廷賞聽到這一消息,那是又慚愧又恐懼,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于同年 7 月病逝。
就此,兩個人的恩怨,算是畫上了一個句号。
因為一個女人,張廷賞跟并肩作戰的李晟翻臉,兄弟反目!
因為一個女人,李晟阻撓張廷賞的上升之路,自然也會讓張廷賞記恨在心。
唐德宗不是沒有嘗試過讓兩個人握手言和,但是,終歸是面和心不和。
你說他們兩個誰的錯?
說不清,各有各的立場,但是,也各有各的心思。
說白了,兩個人都有問題。
兩個人都喜歡一個女人,兩個人卻因為一點小怨,從并肩戰鬥的戰友成了生死大仇!
張廷賞雖然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但是,氣量可不夠大,為了一個女人給自己樹敵,李晟的過錯也不算小,因為一個女人,阻撓張廷賞升遷,做得也不夠磊落。
高層人士,鬧成這樣,也是稀奇!兩個人最終也給大唐帶來了災難!
都是氣量太小惹的禍呀!你覺得是這樣嗎?
煮酒論英雄,讀史通謀略。
關注我,每天為你分享讀書感悟。
作者:李子霄 《資治通鑑》實踐導師,暢銷書作者,自媒體專欄作家。長期解讀《資治通鑑》,深耕職場管理領網域多年。
著有圖書《門道:讀一頁就有用的資治通鑑》。
線上專欄《資治通鑑:領導智慧與成事之道》《制勝謀略:資治通鑑中的成事智慧》《劉邦的啟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