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國第一個14萬億大省,呼之欲出,歡迎閱讀。
文 | 凱風
經濟大省,正在挑起大梁。
日前,廣東發布最新經濟數據,2024 年前三季度廣東 GDP 總量為 99939 億元,逼近 10 萬億,占全國 GDP 的 10.5%,繼續穩居全國第一。
與去年同期初核數據相比,廣東前三季度 GDP 增量超過 3700 億元,而去年全年 GDP 為 13.56 萬億。
一般而言,沿海省份四季度 GDP 占比更高,加上近期一系列拼經濟的重磅舉措,廣東今年全年 GDP 有望突破 14 萬億。
而根據年初出版的《廣東藍皮書:廣東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2024)》,廣東全年 GDP 有望達到 14.3 萬億。
無論如何,作為一個與俄羅斯、韓國、澳大利亞 GDP 總量相當的經濟大省,塊頭越大,體量越大,對宏觀大環境變化就越敏感,轉舵所需的能量也就更大,增長更加來之不易。
在從高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新征程中,廣東的每一分向上突破,每一次挺進 " 無人區 ",都是在為全國探路,真正擔起大國經濟" 火車頭 "的重任。
廣東經濟,靠什麼一直 " 走在前列 "?
01
今年以來,國際上的地緣衝突、經貿衝突和科技競争,國内的房地產市場調整、有效需求不足,都對經濟帶來新的挑戰。
地處最前沿的廣東,靠什麼扛住重重壓力?
第一大支撐,在于" 制造業當家 "。
前三季度,廣東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4.7%,其中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别增長 6.9%、11.6%。
這背後,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等支柱產業是最大貢獻主力,這從主要工業品增速就可見一斑。
數據顯示,廣東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别增長 28.7%、104.4%、34.0%,而智能手機、筆記型電腦、集成電路、電子元件等主要產品產量增幅在 15% 以上。
事實上,作為中國制造第一大省,廣東諸多新興工業品產量都穩居全國之首。
簡單來看,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占了全國 1/4 強,工業機器人占了全國 1/3,手機產量占了全國 4 成以上,智能電視占了半壁江山,而民用無人機更是占了近 90%,這些無不屬于新興產業,體現了廣東強大的新動能。
同時,在廣東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等傳統投資不再是主力,工業投資尤其是先進制造業投資成為最大亮點。
數據顯示,廣東固投下降 3.6%,但工業投資大幅增長 9.1%,占全部投資比重 36.9%,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 15.5%、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 19.4%。
從主要工業品到制造業投資的突飛猛進,都說明廣東經濟轉型取得相當大的成效。
當前,廣東已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汽車、軟體與信息服務、先進材料等八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新能源、超高清視頻顯示、數字創意 3 個五千億至萬億級產業集群。
面向未來,廣東布局了未來網絡、通用智能、生命與健康、低碳能源、先進材料、未來空間、量子科技等七大未來產業,力争打造未來產業創新策源中心和發展高地。
與傳統產業坐吃市場紅利不同,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并無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鑑,一切都需要不斷探索,創新驅動的重要性前所未有之凸顯。
過去 40 多年來,廣東產業歷經三次大跨越,從改革開放初期的 " 築巢引鳳 " ,到行之中道的 " 騰籠換鳥 " ,如今又到了 " 鳥槍換炮 " 的新階段。
如果說早年加工制造業的規模大小,決定各省發展的速度,那麼如今新興產業,尤其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決定了各省發展的高度。
早在 20 年前,廣東就率先開啟產業更新之路。但結構調整并非一日之功,經濟轉型仍在路上,需要更多時間來檢驗。
02
穩經濟,廣東的第二大支撐在于外貿。
廣東不只是經濟、人口、工業第一大省,還是外貿第一大省,外貿總額已經連續 38 年蟬聯全國第一。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高達 6.75 萬億元,同比增長 11.1%,是全國外貿大省中唯一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
出口的強勁的增長,不僅有效了彌補了國内需求不足的缺口,而且穩住了全國外貿的大盤。
要知道,廣東一個省的外貿總額,就占了全國 1/5 左右,相當于江蘇 + 山東的總和,更是超過西部 12 個省市的總和。
從前三季度數據來看,廣東外貿增速較全國平均水平快 5.8 個百分點,對全國增長的貢獻率達 41.5%。
面對全球貿易摩擦持續不斷、全球產業大轉移有增無減的大環境,廣東外貿靠什麼實現了兩位數高增長?
一方面,廣東最大的優勢在于市場發達,龐大的民營企業是基本盤,對出口形成了有效支撐。
面對新一輪全球大變局,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地區受到的衝擊最為明顯,而以民營企業為主力的省市,則充滿了經濟韌性。
廣東的進出口,60% 以上都來自民營企業,這與其市場主體、企業數量雙雙蟬聯全國第一的格局不謀而合。
數據顯示,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 17.1%,增速快于整體 6 個百分點,占廣東外貿總值進一步提升到 63.6%。
另一方面,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出口齊頭并進," 老三樣 " 與 " 新三樣 " 雙面開花,帶動廣東出口強勢增長。
如果說電動載人汽車、锂電池、太陽能電池是 " 新三樣 ",手機、電腦、家用電器等就是名副其實的 " 老三樣 "。
先看 " 新三樣 ",前三季度,廣東出口電動汽車、锂電池和光伏產品等 " 新三樣 " 產品 207.9 億美元。
而深圳" 新三樣 " 出口 714.3 億元,其中電動汽車出口 228.6 億元,增長 67%。
再看 " 老三樣 " 和傳統出口產品,廣東家用電器、電腦、手機等傳統優勢商品的出口分别增長 14.7%、5.6% 和 5.3%。
" 新三樣 " 出口的突飛猛進,是新興產業全球競争力提升的體現,而 " 老三樣 " 的穩中有進,則與全球消費需求回暖、跨境電商等新興業态的支撐不無關系。
此外,廣東擁有一批重量級的外貿城市,通過外貿帶動工業發展,形成連綿的外貿和工業城市集群。
全國外貿 10 強城市,廣東占了 3 席,而深圳今年超過上海,躍居全國外貿第一大市,拿下外貿、出口雙料第一大市之位。
當然,必須提醒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仍在持續演化,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區網域抱團發展,給外貿帶來的挑戰并未結束。
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既要鞏固外貿優勢,也要不斷做大内需,内外雙修,才能真正鞏固競争優勢。
03
廣東經濟的第三大支撐,在于科技創新。
許多人對廣東的關注,往往集中于經濟第一大省,事實上,廣東還是科技創新第一大省。
家裡沒 " 礦 ",各類資源禀賦都不算突出的廣東,卻能拿下中國第一大科技集群,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連續 8 年第一,連續多年穩居中國科技創新第一大省之位。
其一,深圳 - 香港 - 廣州集群,連續多年跻身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
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 2024 年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榜," 深圳 - 香港 - 廣州 " 集群連續 5 年蟬聯全球第二、中國第一,北京、上海 - 蘇州分列第三、第五。
作為全球最權威的科技榜單,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通過 PCT 專利申請量、科學論文發表量,識别全球科技發明和創新活動最活躍、最集中的城市或地區。
其二,廣東研發經費支出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研發強度排在各大省份(除直轄市)首位。
近日,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财政部聯合發布《2023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廣東以 4802.6 億元的支出,再次蟬聯全國第一。
無論是雙一流高校數量,還是大院大所規模,廣東都不及京滬蘇,但科技創新為何後來居上?
這就得益于企業創新的助力。廣東 87% 左右的研發支出,都來自于企業,而深圳這一比例更是達到 94%。
其三,大量科技企業的存在,讓廣東充滿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
目前,廣東坐擁 17 家世界 500 強企業、51 家中國 500 強企業、870 多家境内上市企業、1982 家小巨人企業、76000 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構成的創新矩陣,這是創新驅動的主力。
正因為眾多創新主體的存在,粵港澳大灣區被賦予建設國家科學中心、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等科創 " 雙中心 " 的重任。
目前,全國只有 5 個國家科學中心、3 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 3 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這其中,只有北京、上海、大灣區,拿下了真正集國家與國際影響力為一體的的 " 雙中心 "。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不斷深化,大國科技博弈如火如荼,唯有科技創新,方是最終的突圍之路。
一流的科技集群、高強度的研發支出、不斷湧現的科技企業,既是廣東繼續捍衛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的底氣,也是逐鹿全球科技產業的支撐。
04
廣東,為何如此重要?
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早已擺脫傳統的要素驅動模式,不依賴大投資大基建,更不依賴 " 以債謀發展 "的捷徑,而是走在產業更新的最前沿。
這意味着,與一些尚處于投資驅動、債務驅動的省份相比,廣東的每一分增長都來之不易,每一次突破,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這些年廣東 GDP 增速整體與大盤持平,低于中西部地區,正是不同發展階段的體現。
事實上,随着大基建逐步完善,加上地方債務問題不斷凸顯,傳統的發展模式必然受限,中西部省份可能會受到影響。
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從投資驅動到消費驅動,考驗的是科技創新水平,是一地的就業空間和居民收入水平,是治理水平和營商環境,這決定了不同地區的發展上限。
換句話說,高質量發展時代,拼的不是總量,而是經濟含金量。
我們追求經濟增長,要的不是數字意義上的好看,而是創造更多财富、帶動更多就業、促進更多收入增長、貢獻更大财力、引領更多產業發展。
廣東的重要性不只體現在 GDP 總量,而是财政轉移支付淨貢獻第一大省、養老金中央調劑淨貢獻第一大省、出生人口第一大省、科技創新第一大省,這些 " 第一 " 最為難得。
就此而言,廣東的經濟走勢,關乎的從來不只是自身,而是全國。
全國經濟大盤的穩定,一些省份的正常運轉,都離不開廣東等經濟大省的貢獻。
因此,最近召開的重要會議強調," 要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更好發揮帶動和支柱作用。"
勇挑大梁,既是廣東的使命擔當,也是未來持續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