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理想汽車鄒良軍:品牌方不能把渠道商當“水庫”,歡迎閱讀。
IT 之家 1 月 16 日消息,理想汽車銷售與服務高級副總裁鄒良軍日前接受觀察者網采訪,針對庫存方面的問題,鄒良軍表示理想是直營體系,每個交付中心的的庫存可以端到端管理。傳統經銷商模式是,主機廠把經銷商當成 " 水庫 "。
鄒良軍強調,任何一個品牌方不能把渠道商當成 " 水庫 ",一旦有這個想法都是非常危險的。現在,理想用 " 天 " 為部門看庫存,要求任何一個客戶下 5000 塊錢定金之後,平均不到 7 天的時間把車交付出去。
當提及華為的優勢和能力,鄒良軍認為華為的長處在于學習和迭代速度很快,這和理想的企業文化是一致的,理想非常願意學習。
在 2024 年 80 萬銷售目标方面,鄒良軍介紹了各車型将達到的貢獻:
銷售基盤是在售的 L7 / L8 / L9 三款車,馬上會迎來 24 款配置更新來保持 L 系列的競争力,我們要做到三款車的市占率不下滑。2023 年(這三款車)銷售了 37.6 萬輛,2024 年 L7 / L8 / L9 三款車銷量至少要達到 40 萬輛。
在中國 50 萬以上的純電車產品供應嚴重不足,50 萬以上細分市場的純電車型是沒有什麼好的選擇的,理想 MEGA 上市後,我們要挑戰月銷 8000 台。
2024 年 4 月會上市 L6,是理想汽車第一款 30 萬以下的車型,目标要挑戰月銷 3 萬台。
注:鄒良軍于 2023 年 4 月加入理想汽車,出任銷售與服務高級副總裁職位,負責銷售服務群組,管理銷售、交付、售後、充電網絡,向 CEO 李想匯報。
鄒良軍出身華為,曾擔任華為意大利終端業務部部長,2018 年 8 月,被任命為榮耀海外銷售與服務部部長;榮耀從華為獨立後,鄒良軍被任命為榮耀終端 MKT 部部長,向榮耀 CEO 趙明匯報。
IT 之家附采訪原文:
Q:我聽朋友講,你來理想之前,理想產供銷結構以周還是半個月為節點,你來了之後做到以天為周期,如果是的話,是怎麼做到的?雖然華為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公司,我們都會認為一個科技公司到汽車公司還是有壁壘的,你覺得華為有哪些優勢和能力是汽車行業特别看重的?
鄒良軍:在我看來,一個企業最大的風險是庫存。
任何一個制造型企業,從研發、制造、生產到營銷,再到最後整條鏈下來,產供銷預測體系和計劃體系都非常重要。庫存產生的任何一個呆滞料對公司都可能是毀滅性打擊。
比如我們看那些消失的服裝品牌、手機品牌,最後都是因為庫存,吃掉了所有現金流和利潤。所有商業本質到最後,會發現都不是餓死的,而是撐死的。因為把現金流和利潤全搭進去了,變成了一堆呆滞料,在庫存裡面放着。
我們可以把眼界放開一點,不要局限在汽車這個行業。全世界這個事情做得最好的就是蘋果、三星這些企業。這些企業經歷了幾十年的國際化發展,產品出口到全球一兩百個國家,他們的庫存管理很先進。華為巅峰時期,一年在全球賣到 2.7 億部手機,平均每月能賣幾千萬部。
關于整個計劃體系,以前在手機行業的時候,看每個 SKU(存貨部門)在每個渠道的庫存是按天看的,以及在某一個渠道裡面的庫存能夠銷售的天數,以此管理全渠道庫存。汽車行業平均下來庫存系數是按月看的,這與手機行業完全不同,手機行業全渠道這個數據非常低。
理想是直營體系,每個交付中心的的庫存可以端到端管理。去年 12 月,我們銷售了 5 萬台車,10 月、11 月都是 4 萬出頭,全渠道車高峰期也就 1 萬台出頭,大概就是 0.2、0.3 的渠道庫存系數,我們的渠道庫存的效率是寶馬奔馳的數倍。
從這個角度看,傳統經銷商的模式效率和理想直營體系的效率是完全無法相比的。
商業模式不一樣:傳統經銷商模式是,主機廠把經銷商當成「水庫」。以三星為例,三星在中國市場敗退,本質上就是三星的庫存管理出問題了,把大量貨壓給了經銷商,經銷商最後手上拿着一堆庫存賣不掉,賺不到錢。
所以,任何一個品牌方不能把渠道商當成「水庫」,一旦有這個想法都是非常危險的。寶馬、奔馳、奧迪包括其他二線豪華品牌,他們也會去管理渠道庫存,不管庫存會有很大麻煩。
現在,理想用「天」為部門看庫存,要求任何一個客戶下 5,000 塊錢定金之後,平均不到 7 天的時間把車交付出去。從常州工廠把一台車運出去平均運輸天數是 3-4 天,剩下 1-2 天要完成所有交付工作。
客觀來講,我們學習并借鑑了以前手機行業的管理經驗,本質上就是把效率提高,但從商業本質來講,不管賣什麼產品,最大的風險就是庫存,把庫存管好,很多風險就管好了。
華為的長處在于學習和迭代速度很快,這和理想的企業文化是一致的,理想非常願意學習,不懂的地方就說不懂,這和創始人風格很像。
比如李想在内部會上也會說,「我之前的某某觀點是錯的」,這點讓我非常意外,因為我很少看到創始人願意當着大家的面承認錯誤。從創始人開始,敢承認自己的某個錯誤,很值得稱贊。
最後總結三點和大家分享,從我的角度看理想汽車:
第一,實事求是,知錯就改;第二,通過共創,打造共識;第三,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
Q:那今年 80 萬的目标,以及明年 160 萬的目标到以後可能更高得這個過程中,庫存比會不會有所上升?
鄒良軍:我希望不要上升,并且還能夠持續下降。
它的本質是端到端的一套集成供應鏈管理體系。今天如果你交 5,000 塊錢下定,選定了所有配置,我希望 10 分鍾之内,這個訂單能在常州工廠開始下線,一星期交付到客戶手上。
我希望由銷售驅動整個公司集成供應鏈的變革,這個事情在傳統汽車行業裡面沒有人做。
因為很多品牌不需要 —— 有經銷商,每個經銷商都是它的水庫。他們的模式是工廠只生產車,生產之後壓給經銷商,因為經銷商的倉庫可以積壓庫存,再把車賣掉。
我希望完全變過來,今天用戶下了訂單,這個訂單能夠馬上在工廠落下去,明天的這個時候這台車已經下線了,平均 3 天運輸時間,3 天之後這台車到交付中心,用戶去交付中心之前在線上完成了所有的保險、貸款、付尾款。
理想汽車平均交付周期不到 7 天。現在全部是線上,不需要再到門店,做完這些之後,我們約用戶時間到交付中心,上好臨時牌照。我們很多交付中心已經把車管所辦理牌照直接搬了過去,直接上牌把車開走。
我希望銷量的增加不會增加庫存,盡可能把庫存壓到最低。本質上還是模式不一樣,這套體系寶馬、奔馳在中國沒法做。
Q:2024 年開年,車企銷量表現都不是很好。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您對一季度銷量有什麼預期?購置稅退坡是一個政策趨勢,我們有什麼樣的部署?
鄒良軍:主要是兩個因素導致銷量表現欠佳。
首先,每年 10 月到 12 月都是購車高峰期,每年 1 月對應的都是谷底,這是汽車銷售周期性的正常現象。
其次,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退坡產生一定作用,因為 33 萬元以上車型要交購置稅了,理想汽車很多客戶 2023 年年底提前把車買了。
2024 年我個人比較看好,國家很鼓勵「新三樣」。理想汽車占了兩樣,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都在裡面。本質就是加快替代燃油車。
大家都說 2024 年經濟形勢不好,經濟形勢好不好新能源車都會賣得好。經濟形勢好,大家有錢可以買車。經濟不好,想想加油太貴換個電車。我個人比較樂觀。
關于購置稅,國家在這方面也是在綜合考慮的,而且國家做的決策是明智的。20 萬以上 NEV 的滲透率已經 40% 了,今年年底我們的判斷是 50% 以上。
作為一個國家級汽車市場,賣出去一半的車已經是新能源了,不可能一直免購置稅,國家是需要有稅收的。再給兩年時間少收一部分購置稅,同時保護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再過一兩年滲透率 70% 了,新能源和燃油車的競争,不需要購置稅補貼了。
那時候買新能源是真愛,不需要用價格、購置稅的優惠,你買它純粹就是覺得新能源好。
從消費者角度看,現在很多開新能源汽車的人開不回去燃油車了,中國确實需要一個過程。國家做這件事情特别對,客觀來講,這件事就是讓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發展比歐美要快,最後看到的結果就是這樣的。
Q:大家很關注 2024 年銷售目标 80 萬輛,想問一下 80 萬輛的銷量目标具體車型上怎樣分布?您提到 2024 年有三款高壓純電車型,對于 80 萬銷量目标的貢獻請詳細介紹一下?
鄒良軍:銷售目标 80 萬輛是我們的挑戰目标。在新勢力領網域,還沒有企業能做到一年銷售 80 萬輛車。
在智能化、電動化時代背景下,中國過去幾年平均 2,000 多萬台的產銷量,占全球 1/3 汽車市場份額,我相信一定會有中國企業走在時代的最前面。
2023 年理想汽車賣了 37.6 萬台,均價是 37 萬,是第一家實現連續季度盈利的新勢力車企。2024 年對理想汽車很關鍵,有很大機會達成 80 萬這個目标。
第一,銷售基盤是在售的 L7 / L8 / L9 三款車,馬上會迎來 24 款配置更新來保持 L 系列的競争力,我們要做到三款車的市占率不下滑。2023 年(這三款車)銷售了 37.6 萬輛,2024 年 L7 / L8 / L9 三款車銷量至少要達到 40 萬輛。
第二,在中國 50 萬以上的純電車產品供應嚴重不足,50 萬以上細分市場的純電車型是沒有什麼好的選擇的,理想 MEGA 上市後,我們要挑戰月銷 8,000 台。
第三,2024 年 4 月會上市 L6,是理想汽車第一款 30 萬以下的車型。20-30 萬區間車型的市場空間是 30 萬以上車型的兩倍,當然競争也更加激烈。理想汽車產品競争力足夠強,就可以有更好的市場份額。
比如 Model Y 一款車就能賣 4-5 萬輛,而我們的 L6 競争力很強,L6 車型競品包括 Model Y,寶馬 iX3、X3,奔馳 GLC、奧迪 Q5,今年我們的 L7 已經做到了月銷破 2 萬台,因此我們對 L6 的銷量目标會比這個還要再高,目标要挑戰月銷 3 萬台。
2024 年下半年,會有三款高壓純電亮相,產品競争力非常強,但可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產能爬坡。對于實現 80 萬銷量目标來講,大基盤首先還是增程系列和 MEGA。
我認為,增程在中國市場還是會長期存在的。現在業界對「增程」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并不認為它是一個「落後技術」,比亞迪、問界 M7、M9 也都出了增程車。美國通用的一款皮卡用 V6 的發動機做增程器,前後雙電機皮卡。比亞迪仰望 U8 用的也是增程器。
Q:M 系列純電車型對現在的 L7、L8、L9 會不會形成内部競争?
鄒良軍:中國東西南北差異大,決定了增程車型和純電車型都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不管是增程還是純電,銷量吃的都是燃油車。
在上海,保有量最大的是燃油車,所有的燃油車主都是要換車的,只要換車,第一選擇不一定是電車,如果對裡程有焦慮,如果從這個角度講,很多人會選擇增程汽車。因為,增程車的純電續航已經可以滿足用戶的上下班通勤距離了,而且開長途也沒有充電焦慮。
所以,如果理想同時有增程的 L 系列和純電產品序列,都是可以加快替代燃油車的,關鍵是看用戶的需求。
Q:問一個小問題,MEGA 延期到 3 月,外界在揣測可能因為有一些東西要重新做、重新設計之類的,大概到什麼進度、有什麼問題?有傳言說因為競品出現而做了一些調整?
鄒良軍:我們在 12 月底發了公告出來,Mega 會在今年 3 月初發布并開始交付。
實際上,我們也能夠提前開發布會,很多其他品牌發布會開了之後,兩三個月提不到車,但我們不想這麼做。
有很多人在讨論,說這樣我們很吃虧。但是從更長遠的視角來看,這樣做是對的,因為可以給用戶更好的體驗。我理解從李想的角度是追求完美的,希望 MEGA 在 3 月初發布,發布就能交付,不想中間舉辦發布會,讓大家再等兩三個月。
Mega 只是二排座椅調節按鍵等細節的變化,不是(因為)競品,也沒有大調整。大家都說李想是一個出色的大產品經理,對細節的把控,是理想汽車的優勢。如果真的從消費者那裡聽到一些反饋,有不夠完美的地方要微調一下是可以做的。
更關鍵的原因是春節,今年春節比較晚,我們看了歷史上所有春節前發布的車,銷量都會有大的波動。
所有產品的發布都有一個時機,很多選擇在春節前發布,第一波勢能出來後,趕上春節假期大家正好休息且不買車,勢能就下來了,而再把勢能拉起來要花很多錢,還不一定有效果,所以我們内部綜合考慮,幹脆等春節之後。
2 月 10 号過年,等大家恢復正常節奏就到 20 多号了,能選擇的就是 3 月 1 号,而且我們交付時間并沒有變化,第一波車主在上海、北京街頭開着(這樣一台)拉風、來自未來造型的車,第二波勢能緊接着跟上,曲線一鼓作氣上去不會掉下來,如果掉下來再提上去是很難的。
Q:關于銷量的一個問題,我們的渠道規模怎麼支撐 80 萬銷量的體系,考慮競争者華為、小米渠道能力很強,以後真達到 80 萬輛我們怎麼服務這 80 萬的客戶?今年有沒有門店計劃或者以後會不會有經銷商模式?體量太大,全靠自己服務這些消費者,工作量還是蠻大的。
鄒良軍:80 萬的的确是很有挑戰的目标。
到目前為止,我們是 467 家店,過去一年時間從 288 家店增加到 467 家店,發展速度也很快。客觀來講,在整個直營體系裡,我們擁有中國最大的汽車直營銷售體系。
為了支撐 80 萬的銷量目标,首先肯定要擴充門店數量。今年,一方面我會繼續加大一線和二線城市的布局,所有的三線城市會全覆蓋,好的四線城市以及少部分五線城市也會覆蓋。
我的計劃是到今年年底差不多 190 多個地級市都會有直營門店,直營體系包括服務體系都會下去。今年底的目标是開到 800 家,平均一天新開一家店。
Q:《晚點》此前的報道裡說理想汽車的門店今年會加開到 880 家,這個數字好像說是開店團隊的上限,而不是理想的上限?
鄒良軍:邏輯上不是這樣的,我們必須要有 800 家以上的店才能支撐今年的銷量目标,必須要達到這個規模,這是我的「底線思維」。
你們也聽到理想汽車今年銷量目标 80 萬輛,明年 160 萬輛,站在 160 萬目标來看,現在開 800 家還是 880 家店都是過程指标,880 家店也無法支撐賣 160 萬。今年團隊朝着這個目标去做,基本就是一天一家店的速度。
剛剛您提到經銷商的體系,從目前來看我們不會。
無論是從效率還是庫存管理、經營效率等,都不是我們的選擇。我們做的一系列内部改革、培訓體系、員工體系、零售服務體系等,和傳統經銷商的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
另外,理想汽車的保險報價是全上海市最便宜的。我們已經幫客戶和所有大銀行把金融貸款費率談到全中國最低,現在是 2.5%,BBA 要 4.5%-5%。我們所有的價格都是透明的,我們的心思都放在怎麼把車介紹好,把服務做好,自然就會有口碑。
我希望賣一台車成本是最低的,效率是最高的。回到你說的 80 萬台,如果這套體系建立起來,賣 80 萬台車的效率會遠高于其他傳統品牌經銷商體系,我們的效率一定是最高的。
Q:2025 年目标 160 萬,大概需要怎樣的直營體系?
鄒良軍:關關難過關關過,其實今年的挑戰會比明年更大。
今年是一個產品大年,會上 MEGA、L6 還有三款純電產品,需要我們同時操盤好多款增程和純電車型,要實現超過 BBA 成為中國市場銷量第一豪華品牌。
會有觀點認為新勢力和 BBA 競争是自不量力,但是所有這些事情都會在今年 12 月有一個答案,我們到底能不能超過 BBA,能不能既賣好增程又賣好純電,能不能賣好 50 萬以上純電車型理想 MEGA,所有這些都是挑戰。在做成之前大家只能說我們在吹牛,是不是吹牛我們到年底再看。
如果這些目标年底都兌現了,我們的銷售體系、服務體系效率将是最高的,庫存管理效率是最高的,賣一台車出去花的時間是最短的,消費者買理想一台車的時間也是最少的,本質上就是節約了交易成本,就能夠賣更多車。
到那時我們在每個領網域裡積累的能力,将讓我們從 80 萬到 160 萬的目标更容易達成。
Q:現在蔚來和小鵬都在做一種「類自營」,通過組合方式降低自己整個零售系統的成本,你們到 800 家店的時候,零售人員的規模會有多大?售後會考慮放開加盟還是做自營?
鄒良軍:理想基本所有售後服務體系還是自己的,只是我們會把一部分钣噴拿出來作為加盟,因為這部分不難 —— 我們把钣噴服務标準定好,同時跟社會上一些符合我們标準的機構合作。
綜合來看,我們希望把這套直營體系做好,消費者能得到更直接、更簡單的服務。
Q:華為和小鵬開店趨勢都在向傳統汽車賣場或者 4S 店靠攏,理想在做「前店後場」?
鄒良軍:我們也在加大、加快在汽車城布局門店,但跟他們有點不一樣,他們是經銷商模式,我們依舊是會堅持直營。
Q:理想的零售應該很龐大吧?對企業不是一個巨大風險嗎?
鄒良軍:其實 BBA 和很多品牌很羨慕我們的模式,覺得我們店裡產品銷售專家的精氣神是他們所不具有的。
我們的直營體系,這些銷售專家到底是負債還是資產?這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
在我看來,優秀的產品專家是我們最大的資產,他們是我們最強的能力之一。理想不會放棄直營零售,我們的訂單轉成功率比大部分新勢力至少高一倍以上。
不要「内鬥互毆」,目标是「星辰大海」
Q:有報道把理想對于華為的情愫歸結為「恐懼」二字。以前李想也說過「理想 ONE 被問界‘打殘了’」這樣的言論。M9 出來時,據說理想内部好像非常緊張,一直在等待它的售價。這種恐懼在理想内部表現為什麼方面?戰術上會有一些讓度還是具體什麼表現?
鄒良軍:網絡上的報道也不可全信。對于華為,我們内部有共識,包括李想本人在微博也表過态:對華為 80% 是學習,20% 是尊敬,0% 是抱怨。
無論是華為還是問界,他們在成功轉化晚期大眾。
在跨越鴻溝的理論中,晚期大眾一定是等身邊的人全部開電車之後,才會考慮電車,而華為問界的發布,讓這部分人開始接受電車,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好的事情。
理想汽車和其他新興智能電動車品牌,都在做大規模替代燃油車這件事。這件事情,理想一家品牌幹不成,只有幾個中國企業大家一起才能幹成。
30 萬元以上的 SUV 產品,BBA 加上二線豪華品牌,月銷大約 9 萬到 10 萬輛之間。在中國每個月還有那麼多人買燃油車,這就是我們和華為,以及所有中國智能電動車品牌的機會。
Q:問界 M9 的出現對理想造成了什麼影響了麼,理想汽車的促銷政策跟問界 M9 有關系嗎?
鄒良軍:沒有影響,2023 年 12 月我們依然交付了超 5 萬台車。
汽車本身是要按照正常產品的生命周期來進行操盤的,沒辦法根據競争對手去做大的產品調整。我們今年年初的促銷政策,是因為 3 月将迎來 24 款的產品更新,促銷政策的推出是配合着即将到來的 24 款推出的。
無論理想汽車,還是其他國内新能源汽車,我們的競争對手應該是燃油車。BBA 每家一年銷量七八十萬台。
新能源品牌之間不應該相互競争,我們應該一起去争奪 BBA、二線豪華品牌的銷量,然後再一起出海。這才是中國汽車的星辰大海。
Q:我們怎麼看小米汽車?也是一起挽救晚期大眾,再一起出海?
鄒良軍:對,小米有它的優勢。我自己看這個問題,當一個企業的創始人 ALL IN 在一件事上,整個企業的組織效率很高,在集結資金、人才、技術方面的能力很強,就一定是能成功的。
對于中國的汽車企業也是,大家遇到的挑戰都是一樣的問題。為什麼在新能源這一波中國能走出來幾家企業,之前為什麼走不出來?本質還是人才、資金、技術,放在一起變成生產力和競争力。
如果小米把這個問題解決,一定能成功。華為問界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也一定能成功,機會都在。
Q:是否在智能化時代誰起跑階段更快,後面就更有優勢?
鄒良軍:大模型背後就是學習,基礎就是車輛保有量和車輛駕駛總裡程數。理想汽車保有量很大,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在 2023 年的一次戰略會上,我們認為理想汽車的智能化部分慢了。理想汽車智能化技術儲備一直都有,之後加大投入,把方案、路線做了糾偏,很快就追上來了。
Q:一個技術性問題,部門有一個停車的地方非常難開,更新到 OTA 5.0 後竟然勉強開進去了,一開始需要很多把才能倒進去,但後來越來越少,這是否是個學習的過程?
鄒良軍:首先把數據發到雲端,後台會優化算法,不斷更新,最終實現了雲端學習。
其次,在同一個車位停車之後,本地的感知能力得到增強,以後再次停車的時候,對空間的使用會更加大膽自如。
真正大規模的推送 OTA 更新的品牌并不多,理想 L 系列自交付以來,完成了 20 次以上 OTA 更新。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優勢,在使用的理想 L 系列車型有二十多萬輛都做了 OTA 5.0 更新。
車主在幫助理想把車變得更聰明,車主保有量和在路上跑的裡程是理想汽車很大的優勢。
Q:過去我們認為科技公司和汽車公司,這兩個領網域是有很深護城河的,您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鄒良軍:科技公司和汽車公司各自對各自都有壁壘。
科技行業和汽車行業之間的那道鴻溝必須要跨越,傳統行業如果不能在智能化領網域發力,在我看來,未來兩年會被淘汰。
如果理想汽車本身還只是一家汽車公司,我是不會選擇加入的。當時是李想本人說服了我,因為他說理想要做的不是一個汽車公司,是一個人工智能公司,我才最後下決心加入理想。
今天我們來看停在這裡的幾台車,表面看它是車,實際從理想汽車的角度,其實是圍繞「雙能戰略」,智能化和電動化展開的,這是我們最核心的戰略,在智能駕駛上我們敢說我們和華為一樣在第一梯隊。
另外,智能座艙上還把 Mind GPT、語言大模型帶到車上。從 OTA 5.0 更新後,很明顯用戶開車時使用 Mind GPT 的比例越來越高。
我們希望你以後買了這台車,它可能比你的老婆、同事、領導更了解你,因為你每天一上車就在對它說話,它對你有記憶,知道你所有提的問題、你的愛好、你的興趣。這台車已經不是一台簡單的車了,它是一個助手,一個朋友,一個老師。
Q:從一個科技公司角度來看,科技公司的哪些經驗、打法,是汽車公司在當前這個時間節點所需要的?希望聽到一些偏業務層面的回答?
鄒良軍:中國加入 WTO 以後,電信業是不受保護的。這種環境一開始就逼着你把身上的肌肉練得很強大,因為要跟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摩托羅拉和思科這些全世界的競争對手在家門口競争。
只要是受保護的企業都發展不起來。所以,華為過去這幾十年裡面,面對的是世界一流企業的直面競争,它在很多領網域裡面都具備和世界一流企業競争的能力,包括集成供應鏈管理、品牌營銷等等一系列的能力。
反觀汽車行業,在我看來競争是不充分的。中國有哪個品牌賣到歐洲,哪個中國汽車品牌能讓歐洲人向鄰居炫耀,我買了一個中國的車,在法國和意大利開個中國品牌的車不會覺得自己很牛。
我真的發自肺腑地認為,星辰大海絕對不是幾個新能源品牌在「内鬥互毆」,要加快替代燃油車。把國内做好了之後,把内力練好,大家一起出海,一起搶更大的市場份額,那才是星辰大海。
反觀 BBA,市占份額繼續增長,在去年中國所有外資裡面是唯三增長的外國品牌。這不管對理想還是對其他新能源品牌,機會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