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人工智能,勢不可擋,歡迎閱讀。
《更新書堂》· 第 380 篇
内容來源 | 本文摘自機械工業出版社書籍
《新 IT:從信息到智能的大轉變》吳伯凡 王飛鵬 著
責編 | 初心
第 7643 篇深度好文:3088 字 | 8 分鍾閱讀
一、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的發展,依舊充滿阻礙
在技術發展的歷程中,悲觀的聲音與樂觀的聲音始終如影随形,有多少人積極地看待創新引發的正面變革,就會有多少人消極地闡述技術導致的負面影響:
未來,如果智能機器真的會發展成比人類更高級的生命形态,人類會不會被它們奴役?如果賽博格預言成為現實,是否意味着純生物人類将會逐漸滅絕?
包括英國已故物理學家霍金和美國知名企業家埃隆 · 馬斯克在内的很多名人都對智能機器的發展抛出過威脅論。
霍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盲目發展可能導致人類滅絕,馬斯克也認為,如果不謹慎對待智能技術,可能會把人類變成智能機器的寵物。
關于這些問題,現階段還很難有一個準确的預測和絕對的定論,但是可以确定的一點是,人們擔心會對人類造成致命威脅的智能機器,基本上需要達到強人工智能的水平。
盡管弱人工智能已經在諸多領網域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成就,但是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的發展,依舊充滿阻礙。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盡管智能機器能夠擊敗人類圍棋世界冠軍,但是卻很難代替手機生產線上的普通工人。
今天的智能機器的确在智能決策領網域已經超過了人類,但是它們還無法像人類這樣,将決策智能、感知智能和運動智能靈活地結合起來,而且要實現這一點的難度遠高于僅僅在決策智能領網域實現突破的難度。
想要在現有的弱人工智能基礎上更進一步,事實上不單單是人工智能這一個領網域的任務,還需要包括物理學、工程學、生物學在内的其他領網域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才可能實現智能機器的關鍵迭代,而在專業人士眼中,距離真正邁出這一步還相當遙遠。
因此,現階段過分關注和渲染智能機器可能帶來的威脅既無必要,也無意義。
在這裡,我們也希望給大家呈現一種獨特的視角,為大家在看待智能技術可能引發的社會變革和由此形成的全新人機關系時,提供一些參考。
二、" 人工智能 " 就是狗
我們可以對人工智能的出現做一次更遠的回溯,一直追溯到距今 1 萬多年以前。事實上,早在文明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某種意義上的 " 人工智能 " 了,這種 " 人工智能 " 就是狗。
今天,我們在任何一個搜索引擎上搜索 " 人類的好朋友 " 幾個字,無一例外都會出現一大堆狗的照片。狗是人類的好朋友,也是人類最古老的朋友。
據考證,大約在距今 18000 年前,人類可能就已經完成了對狗的馴化,這一事件對後續人類文明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很早之前的某個時期,整個歐亞大陸上大約只有 100 萬智人,有大約 400 萬匹狼。到了食物匮乏的冬天,大多數動物都會冬眠,大型捕獵者只剩下智人和狼這兩個群體,所以他們之間也就形成了強烈的對立。
在這種長期對立中,一些改變在逐漸發生。
狼群中總有一些弱狼,它們在狼群中地位很低,無法參與到捕獵活動中。當整個狼群捕獲到一只獵物後,它們可能什麼都吃不到,因為那些健壯的狼會将獵物吃得幹幹淨淨,連骨頭都不剩。
人類因為身體構造的原因,不可能把獵物吃得特别幹淨,獵物的很多部位都會被扔掉。所以,狼群中的一些弱狼就開始慢慢靠近人類的營地,去撿食那些被人類扔掉的東西。
随着時間的推進,這些弱狼與人類形成了一種協同進化,它們出于自己的利益,會主動幫助人類。
比如,人類營地面臨其他動物的襲擊時,它們能夠率先感覺到,并且提前用叫聲發出警告。
人類也逐漸意識到這些動物似乎沒有惡意,開始主動接近它們,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人工馴養,最後形成了狗這個全新的物種。
狗的馴化,至少給人類帶來了四個方面的助益:
首先是能夠給人類提供安全保衛,因為它們有更敏銳的嗅覺和聽覺,所以能夠在危險到來之前意識到危險,并給人類報警,讓人類早做準備。
其次,狗可以作為人類打獵時的工作夥伴,在打獵的過程中,狗的速度、嗅覺和聽覺都會彌補人類的不足,大大提升了人類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人類獲得的資源總量。
再次,在一些高維度地區,下雪之後,狗拉雪橇為人類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交通運輸方式,讓人類能夠在雪天快速移動。
最後,也是當下很普遍的,就是狗能夠給人類提供情感慰藉。
狗與人之間,并不是一種簡單的主仆關系。在現代社會之前,狗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寵物,而是一個極佳的幫手。因為狗在一些領網域具備超乎人類的智能,比如能夠用嗅覺和聽覺對場景進行洞察。
與此同時,它們的這些優勢,并沒有讓我們感覺到威脅,反而成為了我們所擁有的資源。人與狗形成了一種利益共同體,雙方在這個利益共同體當中獲得的資源,遠遠大于任何一方單獨所能獲得的資源 .
三、新機器,是對标人類而發展的
除了狗以外,還有一種動物也可以被視為早期的人工智能,這種動物就是馬。
馬被馴化的時間比狗晚大概 1 萬年,考古學家認為馬是在距今大約 8000 年前被人類馴化的。
中國有個成語叫 " 老馬識途 ",指人在迷路不知道該如何走的時候,會讓馬來做判斷,讓馬帶着人走。
由此,我們能夠看到,馬在當時就已經部分程度上充當着 GPS 導航的功能,所以在這個領網域它的智能顯然是高于人類的。
馬在人類的戰争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進入鐵器時代後,人、馬和鐵三者組合成了全新的作戰工具,是坦克出現之前的最強戰争機器。
自古以來,騎馬民族在作戰中常常享有極大的優勢。雅利安人對印度的征服,周朝西進打敗商朝,秦國統一六國,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等等事件中,都存在人馬聯合所發揮的獨特作用。
漢語中有 " 犬馬之勞 " 一說,以人工智能的視角來看,這個成語的出現并非偶然。和其他被人類馴化的動物不同,犬馬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能夠與人類形成深切的溝通,能夠和人類開展智力層面的互動。只有能夠實現這種互動和溝通,才稱得上是 " 犬馬之勞 "。
由此,我們也可以對人工智能下一個獨特的定義,所謂人工智能,就是由人培養和造就的,能夠與人進行高帶寬智能互動的生命體,它們能夠大幅度增強人類的智能,與人類聯合形成強大的智能共同體。
工業革命以後,能源動力驅動的機器開始大範圍進入人類生活,逐步取代了犬馬的作用。狗越來越成為一種情感寄托,而馬的存在感則越來越弱。
但是,此前的機器在智能上與狗和馬還是相差很遠,因為它們只能被動地執行命令,無法主動獲取數據,進而形成判斷、決策甚至是方案,更不可能與人展開高帶寬智能互動。
今天正在發展的新機器,是對标人類而發展的。
而新機器威脅論的本質,其實就是我們該如何處理與靈長類機器的關系,如何應對靈長類機器可能導致的威脅?面對這類問題時,我們不妨從人類祖先處借鑑一些經驗。
我們要做的不是畏懼與排斥智能技術的發展,而是從過去的人犬聯盟和人馬聯盟中獲得啟發,學會如何與靈長類機器形成聯盟,進而讓我們獲得巨大的競争優勢。
盡管靈長類機器不會像經典人機關系中的機器那樣甘當人類的奴隸,卻也并不意味着它們一定會成為凌駕于我們之上的主人,未來的靈長類機器更可能會成為我們的朋友,它們無疑會在很多方面領先我們。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把它們的優勢變成我們自己的優勢。通過改變我們自身和調整靈長類機器,形成一種新的利益共同體。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超越絕對的積極與消極,純粹的悲觀與樂觀,看到智能機器 " 尺有所短 ",也意識到人類自身 " 寸有所長 ",在一些領網域優雅地放手、退位,在一些顯而易見的 " 極端不對稱 " 中發現智能機器的軟肋,找到隐秘的逆襲點和平衡點,我們就能重建人機生态,在 " 新寒武紀 " 中與眾多新物種和諧相處。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9 月 16 日,筆記俠 "AI 新視野,增長新勢能 " 第二屆新商業智能大會,将在杭州寶盛水博園大酒店舉辦。
眾多行業大咖、一線企業、初創公司在這裡聚集,分享彼此對 AI 的認知和經驗,幫你發現 AI 帶來的增長勢能,看到未來,融入未來,成為未來!
餘票不多,先到先得。
分享、點贊、在看,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