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扎堆修復“爛臉”的年輕人,帶火了醫美新賽道,歡迎閱讀。
文 | 趣解商業,作者 | 張語格
" 等我确定她給我打的是生長因子,一定要起訴維權,叫她賠償我。" 提到前不久做的醫美項目,琦諾(化名)憤怒地握緊了拳頭。
去年 12 月,"80 後 " 的琦諾在福州一家私人美容院打了兩針名為 " 液肽小拉皮 " 的美容針,打完第二針後,琦諾全臉都紅腫了起來,一直持續到現在。經過查閱資料和醫生咨詢後,琦諾懷疑自己可能被注射了 " 生長因子 "。
據 " 趣解商業 " 了解,生長因子是一類能夠調節細胞生長、增殖和修復的蛋白質或多肽分子,常在醫美術後被外用修復皮膚損傷;但也有不少無良商家将其包裝成抗衰美容針,被注射過的人通常會身體會有異常腫脹、發熱,變成 " 饅化臉 "。
圖源:小紅書截圖
" 饅化臉 " 也叫面部過度填充綜合征,是指臉部看起來像發面饅頭一樣腫脹;不僅注射生長因子會有 " 饅化臉 ",玻尿酸、膠原蛋白等常見抗衰針注射不當都會造成饅化。如今,有越來越多像琦諾這樣的醫美受害者開始尋求修復,也因此帶熱了 " 術後醫美修復 " 市場。
01. 花小錢醫美、花大錢修復
兩個月前,琦諾去私人美容院本想打肉毒杆菌,但在美容師的推薦下,鬼使神差打了一款聲稱能 " 刺激膠原蛋白再生 " 的提升針,打完後第二天,琦諾整張臉都腫了起來。
之前琦諾打完玻尿酸也出現過腫脹,沒過多久就消下去了,但這次腫脹持續了兩個月,身上還長起了溼疹。
" 像顆被泡軟的皮球 ",琦諾這樣形容自己的臉。由于無法确定注射物,醫生也很難開出具體的治療手段。琦諾說,自己已經兩個多月沒有出門見人,每天都在怨恨自己為什麼在如此重要的身體健康上掉以輕心。
像琦諾這樣被違規注射導致 " 饅化 "" 爛臉 " 的消費者不在少數,小紅書上搜索 " 饅化修復 ",相關的筆記數量已經超過 3 萬篇,其中有不少都是一兩年前曾打過玻尿酸、童顏針等塑形醫美的用戶。
美呗醫美平台合夥人、CMO 黃向平表示,如今尋求醫美修復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一方面是前些年過度填充或是違規注射的消費者開始出現饅化或者不适的症狀,另一方面也和機構發現用戶需求、開始逐步布局相關業務及營銷有關。
" 去年下半年,小紅書上饅化修復相關的帖子逐漸多了起來,其中有不少是比較擅長做饅化修復的機構與醫生針對用戶痛點做的案例分享,吸引了很多用戶開始關注這類修復項目。" 黃向平說道。
事實上," 饅化 " 是美容針注射最常見的 " 後遺症 "。除了違規使用生長因子這類非注射物,玻尿酸、膠原蛋白等常見的注射產品也會引起饅化。
美呗醫美平台醫務專家謝丹表示,引起饅化的原因非常多元,除了藥物本身,醫生的技術與審美也至關重要,注射劑量、進針打到哪個層次、預判術後恢復期,都會影響到最終效果。
此外,黃向平還提到,以前有些顧客受到社會審美的影響,追求臉上平整不能有皺紋,連續注射很多材料,過度醫美也會帶來饅化或者其他症狀。
" 新氧數據顏究院 " 數據顯示,近幾年,随着消費者自我意識覺醒和審美自然化的趨勢,追求自然效果而關注 " 饅化修復 " 的用戶呈上升趨勢;2024 年,在新氧搜索 " 饅化修復 " 相關項目的用戶中,25~31 歲的用戶占比 44.6%。這一年齡段的群體,恰恰也是醫美市場的 " 中堅力量 "。
" 趣解商業 " 注意到,如今不少醫美機構都挂出了 " 饅化修復 " 的相關項目,價格在百元到上千元之間不等。
圖源:新氧截圖
這些修復項目裡,最常見的是針對玻尿酸饅化的 " 溶解酶修復 "。" 大眾點評 " 平台顯示,在北京朝陽區某連鎖醫美機構注射一次溶解酶大約需要 915 元。不過,注射溶解酶需要 " 少量多次 " 才能見效,只打一次或是一次打多支很難溶解幹淨。有用戶表示,之前全臉注射了 " 嗨體 " 填充,為了消除腫脹,已經打了 8 次溶解酶,花費近萬元。
除了溶解酶,超聲、射頻、激光等技術也被用來修復饅化,但價格比溶解酶更貴一些。根據各醫美平台顯示,北京 " 超聲引導 " 類的修復項目,價格多在 2000 元以上。除此之外," 等離子氣化 "" 超聲乳化 " 等針對饅化的修復項目也層出不窮。
圖源:大眾點評截圖
由于體質的迥異和醫生操作的不透明,近些年很多醫美消費者都掉進了修復的大坑裡,導致 " 花小錢醫美,花大錢修復 "。
機構合規、醫生合規、產品合規,是醫美修復的基礎。謝丹表示,術後修復是比初次醫美更復雜、更謹慎,也更漫長的過程,像琦諾這樣屬于最棘手的一種。" 當修復醫生在不知道患者具體注射了何種藥物及注射皮膚層次時,醫生很難給出具體的修復方案。"
02. 巨頭盯上 " 修復賽道 "
饅化,只是常見的醫美後遺症之一。近兩年非手術類注射微整項目的市場份額日益攀升,光子護膚、微針等熱門醫美項目,帶來的皮膚屏障受損、敏感、炎症等問題,也推動了術後修復的市場熱度。
騰訊發布的《2024 年度輕醫美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中國非手術醫療美容收入占比超過手術收入,已經成為醫美市場的主導力量;皮秒、黃金微針、光子護膚等光電類輕醫美,預計未來 5 年的仍能呈現 20%~30% 的高復合增長率。
輕醫美受到偏愛的原因是風險低、副作用小,然而,低風險不意味着零風險。社交平台有不少用戶提到,自己做完微針、水光後開始出現 " 爛臉 "。
麥麥(化名)前年做過一次黃金微針後,臉上開始長玫瑰痤瘡,兩年一直不見好。麥麥也無法确定究竟是自己體質原因,還是給自己打針的醫生技術不好。" 之前花了大幾萬元美白、去黃、補水,現在為了修復又花了快兩萬元,只想趕緊恢復到醫美前的皮膚狀态。"
謝丹提到,醫美項目通常不會導致肌膚敏感,比如光子護膚,本身是養護皮膚的項目,但如果醫生操作不當,可能就會導致一些不良反應。
醫美護理不當,再加上前些年 " 早 C 晚 A" 和 " 刷酸 " 等刺激性護膚概念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淪為容易過敏、爆痘的 " 敏感肌 "。歐睿咨詢(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2020 年至 2025 年間,中國敏感肌護膚品市場年復合增長率(CAGR)超過 15%,遠高于整體護膚品市場的增長速度。
醫美機構裡也越來越常見主打 " 修復 " 的項目。新氧平台顯示,北京朝陽區兩家連鎖醫美機構中的 " 抗敏修復 " 和 " 抗炎修復 " 項目價格分别為 399 元和 999 元,但銷量目前還不多。
而醫美產業的上遊廠商,很早就對術後修復領網域有所布局。
重組膠原蛋白是如今美護領網域最熱門的成分,有助于傷口愈合和組織修復,其相關產品既可面向 B 端醫療場景,也可被 C 端用戶用于術後修復。例如華熙生物(688363.SH)、巨子生物(2367.HK)這類橫跨 B 端和 C 端的醫美巨頭,如今都在重點開發重組膠原蛋白相關的醫美和護膚產品。
去年 9 月,華熙生物旗下誇迪品牌宣布進入醫美術後修護賽道,并推出 3 個醫療器械新品系列,分别為主打醫用透明質酸的 " 綠十字 " 與 " 藍十字 " 系列,以及主打醫用重組 III 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的 " 紅十字 " 系列。
巨子生物旗下的可復美,最早曾靠銷售醫用敷料,即 " 械 " 字号修復面膜起家。今年 2 月,可復美首次推出了針對皮膚熱損傷修復的護膚品系列,聚焦的是 " 熱瑪吉 " 等會產生熱量的醫美後期的護理。
很多美妝企業也盯上了術後修復領網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 1-11 月,化妝品零售總額累計達到 4015 億元,同比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了 1.3% 的負增長;内卷嚴重的美妝品牌開始向醫美市場尋求增量,械字号面膜、修復類乳液、乳霜成為品牌們入局的首選。
上海家化(600315.SH)旗下的玉澤、曼秀雷敦去年都推出了醫用修復貼等相關產品。有些品牌甚至将產品線從術後延伸至術前和術中階段,例如貝泰妮(300957.SZ)旗下的抗衰品牌瑷科缦,将術後護理分為 0 至 28 天,分為三個階段提供 " 械 " 字号修復產品和化妝品;同樣主打全周期修護的還有福瑞達旗下品牌珂谧。
不過,這些醫用修復產品價格并不平價。械字号面膜的價格大約 30~50 元一片;淘寶顯示,瑷科缦有一款院線同款的修復霜,一瓶高達 2580 元。有不少用戶吐槽醫用類護膚品價貴量少,甚至在小紅書上尋求平替。
敏感肌用戶和術後修復人群的增多,給品牌和機構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但要注意的是,醫美修復市場當前是商機與亂象交織,這一細分賽道能走多遠,還有待觀察。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些靠營銷噱頭、劣質產品蒙混過關的商家,注定會被市場淘汰;只有合規、高性價比的服務和產品,才會成為行業持續發展的核心競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