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又撲一部!影帝快醒醒啊,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電影雜志 ,作者影小妹
前段時間,河北邯鄲發生的殺人埋屍案,叫人不寒而栗。
年輕從來不是犯罪的理由,未成年也不該是犯罪的保護傘。
恰好在這個時間點上,一部根據東野圭吾同名小說改編的犯罪懸疑片上映了。
現實中的正義雖遲但到,而影片裡的悲傷無處可藏——
這部影片拍完快 4 年了,終于上映。
雖然可想而知,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打磨,删減、修改肯定是躲不過,但還是有所期待。
更何況,王千源、王景春、齊溪這樣的實力派演員加持,最近火出圈的反派代表阿如那也分擔一角,這部電影還能差到哪兒去?
結果就是皺着眉頭從頭看到尾,槍擊、追殺、爆頭、強奸 …… 啥都有,就是啥都不深刻。
可惜啊,這麼好的題材,影片質量确實太一般。
影片開場。
一個雨夜,四下無人。
女孩獨自一人走在路上,并未感覺到危險将至。
突然,女孩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再次出現時,已是一具漂浮在岸邊冷冰冰的屍體。
女孩是單親家庭,和父親李長峰相依為命,彼此溫暖。
哪個父親能接受這樣的打擊啊,李長峰不敢相信女兒已經死了,更不能接受女兒生前遭受過非人的虐待。
不但被注射大量毒品,還被輪奸。
這便有了李長峰聲嘶力竭,抱起女兒的屍體就要帶她回家的一幕。
李長峰每天都在警局門口守着,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消息。
但警方就是一點動靜沒有。
這天,他突然收到了一條匿名短信,對方說出了殺害他女兒的兇手和證據位置。
他決定自己追兇。
原來,是3 個未成年人綁架了女孩。
他們毫無目标,僅僅因為無聊,就決定去地鐵站門口随機綁架女孩回來 " 玩 "。
先用藥物迷暈,再把女孩綁上車,囚禁起來。
給她注射過量的毒品,輪奸,拍視頻。
更讓人憤怒的是,他們以為 " 玩完 " 就算了,接着找下一個目标,沒想到意外将女孩凌虐致死。
事後,他們還互相安慰,别怕,這就是玩笑開過了。
反正沒滿 18 歲,就沒事。
李長峰在兇手一号的家裡,發現了女兒的書包和衣服,也看到了女兒被虐的視頻。
情緒崩潰的他與兇手扭打到一起,最終将其殺死。
復仇的決心越來越笃定,李長峰很快鎖定了兇手二号的位置。
父親、兇手、警察,三方你追我逃的拉鋸戰開始了。
自此,便越來越看不下去了。
喪女之痛,或許無法感同身受,卻可共情。
但王千源飾演的這位父親怎麼就不戳人呢?
從始至終就是這兩種情緒,就怎麼也共情不起來了。
一悲傷,就失聲。一憤怒,就嘶吼。
是演技太賣力了嗎?還是觀眾太苛刻了?
或許都不是,是電影本身就存在問題。
《彷徨之刃》本是一個對社會敏感話題進行深刻探讨的題材,不是一個單純的商業劇情片,但是影片把重點卻放在了表現形式上。
邏輯不連貫,劇情有偏差。
冗雜的信息分散了觀眾的思考,架空了李長峰作為父親的情緒,再飽滿也顯得蒼白無力。
看似什麼都有,善良的人到處都是,大道理誰都會說,卻并沒有演繹出真正的人性。
明明因為怕觀眾生理不适,選擇了幾個成年人來演強奸殺人的未成年兇手,卻又要一遍遍的重復播放女孩被侵害的畫面,就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憤怒?
還有,齊溪飾演的房東在看到被通緝的李長峰後,沒有恐懼,就是同情,想了幾秒就和警察撒謊說沒見過他,直接收留了他,這合理嗎?
可以說,想拍爽片不過審,想拍現實又不敢直面法律,最後啥也不是。
《彷徨之刃》首次出版于 2004 年,東野圭吾在《最後致意》中寫道,復仇是違法的,然而有些事讓人忍不住想要認同這種復仇的舉動。警察要逮捕試圖復仇的人,但他們真實的心聲又是如何?
韓版《彷徨之刃》中,李長峰一共收到了兩條關于兇手的匿名短信。
剛收到第一條的時候,警察就在旁邊。但他猶豫了,他不信任警察,而是選擇了自己復仇。
而他收到的第二條短信,則是警察發給他的。他是警察,卻也是個父親。
人性的明與暗,就在這種搖擺中變得豐滿了。
而國產版,剛收到短信,李長峰就馬上給警察打電話了,是警察沒接到,他才決定自己解決。
最後,警察拿槍對準李長峰的時候,還勸他要相信法律會還他女兒公道,但警察真的相信司法嗎?
他明明第一次遇見李長峰的時候就有機會阻止他復仇,可他還是故意打偏,讓李長峰逃走了,不就是因為也不相信司法嗎?
更來氣的是,最後臨擊斃李長峰之前,警察還冒出來一句:" 你多想想你女兒,如果你女兒還活着,她會希望你這樣嗎?"
請停止道德綁架。
難道她女兒會希望爸爸咽下這口氣,忍一輩子然後孤獨終老?
我想起了最近很火的 " 你好我有一個帽衫 " 寶貝。
在一期視頻裡,她不小心被别的小朋友撞到了,父親明确提醒她,你可以回擊,沒關系,而她也确實回擊了。
母親說,你可以要求他給你道歉。
她卻說,我不需要道歉,我只需要公平。
才幾歲的年紀啊,就點透了成年人敢想卻不敢說的事實。
正如這部影片一樣。
它真正的核心應該是在向社會發出一個提問:法律能給受害人一個公平嗎?
因為是未成年,就給了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憑什麼呢?
而不是既沒有 " 彷徨 ",也沒有 " 刃 "。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在今天,少年犯罪已經不是一個鮮見的字眼。
大家對校園霸凌、未成年犯罪的讨論愈加常見,甚至可以發現,未成年人的惡意比想象中還要可怕嚣張。
人性的視覺盲點和對于司法的認知,相信會在未來以各種形式呈現在日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