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這才是當下光伏最大的風險,卻沒有幾個人注意到!,歡迎閱讀。
這是新能源正前方的第1114 篇原創文章
由于產能階段性嚴重過剩,導致光伏產業當下比較艱難,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但其實還有一個潛在的大風險卻沒有多少人意識到,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光伏行業走出周期底部的最大掣肘,它就是光伏電價問題!
01
光伏上網電價持續下降
由于各省市新能源電價政策的調整,從 2024 年開始,光伏上網電價下降明顯。
甘肅省全部參與交易,交易電價不高于 0.1539 元 / 度,下降幅度超過 0.15 元 / 度。
雲南省 35%~45% 的電量參與交易,交易價約 0.15~0.27 元 / 度,下降幅度超過 0.03 元 / 度。
河南省除光伏扶貧外,風光電量按不高于燃煤基準價參與交易。
廣西省 500 小時以内按 0.4207 元 / 度結算,其餘按 0.38 元 / 度結算,下降幅度約 0.025 元 / 度。
而且上面的統計還是基于上半年的數據,根據一些媒體的統計,到去年 11 月份,很多省市的光伏現貨均價都在 0.1 元 -0.2 元 / 度,而且很多都是低于 0.15 元 / 度 。
這是什麼概念呢?
根據華源證券的測算,假如取三北地區光照條件較好的情況,光伏年利用小時數取 1500 小時,部門裝機成本取 3000 元 / 千瓦,貸款利率取 3%,使用年限取 20 年,假如光伏平均上網電價分别為 0.170 元 / 千瓦時和 0.183 元 / 千瓦時,則對應的資本金收益率為 3% 和 5% !
這個收益率很顯然對項目方不會有什麼吸引力,事實上,一般而言,光伏保障生存的資本金底線收益率為不低于貸款利率,正常發展的底線收益率應不低于 5%(給予适當的風險補償以及再投 資本金)。
但現在很多地方的光伏上網電價其實已經跌破了光伏底線收益率的下限!
也就是按現在很多地方的光伏上網電價而言,光伏電站其實已經失去了投資價值,這也難怪很多民營企業在拋售光伏電站資產,包括晶科能源、正泰安能、林洋能源等,去年都在各種出售光伏電站資產。雖然和光伏企業采取 " 滾動開發、部分持有 " 的經營模式有關,但不能不說跟光伏上網價格的持續下滑沒有關系。
可以預期的是,随着越來越多省市的光伏上網價格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光伏電站資產将被拋售,到最後甚至不一定有人接手。
02
為什麼光伏上網電價大跌?
光伏上網電價之所以持續下降,除了光伏發電成本逐步下降,也是因為電改導致新能源項目的電價形成機制發生了改變。
回顧電改歷史,可以看到新能源項目的電價有四個明顯階段。
第一個階段,标杆電價階段,即 " 全部電量 " 以國家發改委核定的、不同資源區的 " 風電标杆電價 "、" 光伏标杆電價 " 收購,按照政策檔案,原則上該上網電價 20 年不變。由于補貼部分由财政部承擔,因此,各省電網以當地的 " 燃煤基準價 " 收購。
第二個階段," 保障小時數 " 内保量保價階段,優先發電價格按照 " 保量保價 " 和 " 保量限價 " 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實行 " 保量保價 " 的優先發電計劃電量由電網企業按照政府定價收購,實行 " 保量限價 " 的優先發電計劃電量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價格。新能源項目只有保障小時數以内才能以 " 燃煤基準價 " 收購 ,保障小時數以外的要參與市場化交易。
第三階段," 保障小時數 " 逐漸減少,随着電力市場化交易的推進,各地對新能源以 " 燃煤基準價 " 收購的電量,并不是按照國家發改委 2016 年發布的保障小時數,而是在此基礎上逐漸減少。
随着保障小時數的逐漸降低,新能源項目也就進入了 " 市場化交易 " 電價為主的第四階段,現在的新增新能源項目基本都進入以 " 市場化交易電價 " 為主的新時代。根據相關統計,2022 年,全國新能源 40% 的電量參與市場化交易;2023 年,前八個月有 47% 左右的新能源電量參與市場化交易;2024 年預期超過 50% 的新能源電量将參與市場化交易。
而且不僅僅是新增項目,存量的新能源項目中,除了部分特殊項目(如光伏扶貧)之外,2030 年之前,也将逐漸進入市場,也就是 " 固定燃煤基準價 " 将逐漸消失。
一旦失去了财政兜底,光伏項目的劣勢開始凸顯,我們都知道光伏的發電效率跟光照強度息息相關,由于發電集中,很容易出現供過于求,實際成交電價下降也就很正常,甚至在很多地方棄光也成為了普遍現象。
關鍵這是利用太陽能發電的天然缺陷,只有配套儲能才能解決這個問題,而加上儲能的成本,光儲的整體成本優勢又不如煤電或者其他新能源,比如風電和水電。
基本可以說,在光儲成本繼續大幅度下降,直到下降到相比其他能源具備價格優勢之前,在市場化交易裡,光伏上網電價的持續下滑很可能會是一個無法規避的大趨勢。
這其實也是新能源正前方此前說過的,都說光伏行業太卷了,但如果将光伏發電置身于全球能源結構中,它其實還不夠卷,只有通過各方面的卷,卷到光儲成本相比其他能源具備成本優勢,光伏發電才能克服自身發電集中的天然劣勢,也才能在全球能源結構中持續提升占比。
但事實就是,别說國外了,就國内如此卷的市場,加上儲能,當下的光伏電價都不比其他能源具備優勢。
這也是為什麼新能源正前方之前表示,在很多國家,如果不是因為政治正确,他們不一定會對光伏發電有多大的興趣。
這絕對不是故意貶低光伏發電,而是基于光伏發電的天然劣勢考慮,新能源跟傳統化石能源的競争,除了清潔的優勢之外,必須在成本上凸顯出來,不然就只能補貼,這必然受制于各個政府的政策。
03
光伏的出路在哪裡?
理論上,光伏上遊成本下降,下遊光伏電站的投資成本也就越低,投資回報率越高,這不僅是市場的普遍預期,也符合經濟規律。但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反過來的,上遊越卷,下遊不僅無法受益,反而投資回報率在持續下降,而且光伏電價還在持續下降中,後面很可能會進入無利可圖的境地了。
套用《道德觀察》" 這究竟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 那句經典名言,我們也可以提出一個疑問:這究竟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市場經濟規律失靈?還是其實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可以說都有,比如電改政策對于新能源項目是否過分苛刻?又或者各地的政策執行是否過于極端,搞一刀切之類的?
但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必須承認,也許政策上有一些問題,但歸根到底最大的問題還是光伏行業自身的缺陷所致,在儲能充分配套之前,要解決光伏發電過分集中的問題就必然面臨消納的問題,這幾乎是無解的。
而且理性分析,除非電力緊缺,不然這個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連中國這樣電網高度發達的國家都會有這個問題,更别說其他電網不夠發達的國家了。
那麼當下對于光伏行業而言,一方面想辦法出海,到那些電力緊缺的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儲能成本,讓光儲的綜合成本具備優勢,就是最終的出路,在此之前,則只能看政策。
從這個角度而言,光伏的周期似乎更不樂觀了,除非上遊產能的收縮能比預期中更快,不然產能和下遊需求收縮則前途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