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主動散熱!國產手機太逆天!!!,歡迎閱讀。
來源:雷科技 AI 硬體組 | 編輯:茶督掌櫃
誰也沒想到,幾乎要被行業遺忘的主動散熱技術,又被手機廠商安排了起來。
這次不是努比亞紅魔,從 @數碼閒聊站多次爆料裡得知,國產主流手機廠商将主動散熱提上日程,OPPO 開始專注性能賽道,将在 K 系列新機上引入小風扇,iQOO 内部開始評估主動散熱,還有一家搞定了 IP68 和主動散熱風扇,有說法稱這家廠商是華為。
(圖片來自微博)
說得一點都不誇張,主動散熱這項技術在智能手機上就沒有火過,早期幾乎只有努比亞紅魔一家電競手機品牌采用。随着處理平台的能效和電池能量密度提了上來,别說主動散熱,電競手機的生存空間也被壓迫得所剩無幾,有的電競手機還沒來得及用上主動散熱,就已經草草收場。
而現在,手機行業突然又想起了主動散熱的好處,都準備往手機裡塞散熱風扇了。旁路充電、35mm 主攝、主動散熱,智能手機的下一個風口也被努比亞 / 紅魔賭對了嗎?
早在今年 3 月,@數碼閒聊站爆料稱 iQOO 評估主動散熱技術時就說過,今明兩年可能會誕生不少主動散熱新機,TOP5 有三家在測試,年内估計兩家上新,有旗艦機也有中端機。這裡說的 TOP5 必然不包括紅魔品牌,而且目前來看紅魔還會堅持主動散熱方案。
2019 年,努比亞紅魔發布了全球第一款内置主動散熱風扇的電競手機,風扇最高轉速為 14000rpm,每秒完成 50 次冷熱空氣交換。
(圖片來自紅魔手機)
紅魔手機當時的思路簡單暴力,直接在手機内部挖了一條貫穿風道,用一個小的高轉速風扇将旗艦處理器產生的熱量帶出。根據官方數據,打開散熱風扇之後,機身表面溫度下降 3 ℃,核心溫度降低 5 ℃。
看似數字很小,實際上能給手機内部降低個 3-5 ℃,控制發熱問題,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事情。買過 2021 年和 2022 年旗艦芯片機型的小夥伴應該更清楚,主動散熱對手機的體驗更新有多大意義。
經常看智能手機拆解的小夥伴應該知道,内部散熱結構是由很多層 VC 均熱板、石墨散熱膜、銅箔、導熱矽脂、後蓋、中框總成等組成的,目的就是要将發熱源產生的熱量帶出去,本質上屬于 " 被動散熱 "。
小米 12S Ultra 等機型搭載的環形冷泵,當處理器等熱源高負載運行時,冷液蒸發為氣态并膨脹,進入蒸汽管道,蒸汽進入冷凝器後凝結成冷液,又回到補償腔,以此在内部形成一個自動的冷熱循環。
然而被動散熱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熱量導出,熱量最終只能依靠被動接觸空氣的方式輻射導出,效率不算高。相比之下,主動散熱能在手機内部形成高速氣流,更快把熱量帶出,優勢一下子凸顯了。
換句話說,主動散熱能給手機内部創造更好的運行環境,比如讓性能調度策略更激進,長時間玩也不至于因為機身溫度觸碰到 " 溫控牆 " 而被迫降頻,散熱背夾之類的都可以省了。
(圖片來自紅魔手機)
即便是不打遊戲,長時間的高規格視頻錄制,以及高強度的拍照,都會給手機的散熱系統帶來巨大負擔,比如 4K60 杜比視界錄制、4K120 慢動作錄制,甚至還有專業 Log 模式 ...... 理論上手機對散熱的需求一點也不低。
手機行業突然重注主動散熱,小雷認為原因也很簡單,大概就是現階段的被動散熱結構設計遇到瓶頸,導致手機很難承受長時間的高負載運行,需要更強的主動散熱支撐。
但小雷更好奇的是,主動散熱說得這麼好聽,為什麼手機行業現在才想起來布局?
要回顧内置主動散熱,基本上只看努比亞紅魔的電競手機就可以。嚴格來說,内置主動散熱且量產,還把方案搞到相當成熟的廠商,就這麼一家,第一款内置主動散熱技術的手機發布至今,少說也有近 6 年了。
為何内置主動散熱這麼多年都不火?小雷總結了兩個原因:
第一,内置主動散熱系統需要在手機内部 " 挖 " 出一大塊空間,用來做貫穿風道,添置高轉速風扇。電競手機不需要過多考慮機身尺寸,滿足元器件集成,還能剩下一些空間給主動散熱。
但常規手機内部空間寸土寸金,尤其是旗艦機型,大電池、影像硬體堆上去之後,留給主機板的空間很有限。這些是旗艦機日常體驗的下限,手機廠商不可能為了降低 3-5 ℃的機身溫度去冒險。
(圖片來自紅魔手機)
第二,内置的主動散熱系統需要進風和出風,既要有合理高效的風道,也必須要預留進風口和出風口。這相當于直接給手機開了兩個 " 大門 ",防塵和防水認證就幾乎免談了。遊戲手機不做防水防塵認證沒什麼所謂,旗艦機不做,那多半要被網友口誅筆伐。
更何況,散熱風扇運轉的時候也會產生一定的噪音,風道長期使用之後積灰,散熱效果打折扣是肯定的。
換言之,想要讓主動散熱走進常規的手機 / 旗艦機,首先就要解決防水防塵、噪音、堆疊這幾個問題。@數碼閒聊站透露,目前已經有一家廠商解決了主動散熱和 IP68 認證,還是一款旗艦機。
外界認為,這新機可能就是華為的 Mate 80 系列。
從性能開銷去判斷,内置主動散熱的确能為華為的旗艦機提供一些增益,更好的散熱環境換取更持久的高負載,主打影像的華為旗艦,一定程度上還是有需求的。
而 OPPO 的 K 系列,猜測是新技術的試水平台,探索一下高性能定位,再通過市場需求評估有沒有必要留下來。
但不少網友認為主動散熱風扇都是多此一舉,更增加了進灰、進水的風險,效果還不明顯,不如加大電池容量,或者給更好的影像硬體來得實在。至于散熱效果如何,有沒有不同于努比亞紅魔的方案,還得看廠商的出牌。
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必然會伴随一些缺陷,這些不足往往是當下技術限制帶來的。曾經的小屏手機因為續航差、發熱大、配置閹割多被廠商放棄,現在電池容量不成問題,元器件堆疊有能力做得更緊湊,小屏機又回來了。
既然傳統的風扇和風道不适合智能手機,有沒有更理想的解決方案呢?小雷的答案是可能有。
不知道大家對 Frore Systems Air Jet 系列有沒有印象,他們在去年的 MWC 展會上出現過,AirJet Mini 的厚度為 2.8mm,長度為 41.5mm,重量僅為 9 克,最多能帶走 5.25W 的熱量,背壓高達 1750 帕。
(圖片來自 Frore Systems)
看似和散熱風扇沒什麼關系,實際上這是 Frore System 公司推出的一種散熱芯片,靠内部片裝壓電晶體形變和快速震動,產生強勁的風流帶走熱量。這種 " 風扇 " 沒有機械運動部件,工作的時候很安靜,也不會累積灰塵,目前是計劃取代傳統的筆電風扇。
對了,他們還有一款更薄的衍生版本 AirJet Mini Slim,厚度為 2.5mm,性能和 AirJet Mini 一樣。
AirJet 系列其實有機會為智能手機的主動散熱提供一些啟發,無論如何,它都不需要龐大且容易積灰的風道,小雷認為它更适合在集成度極高的手機上得到應用。
手機廠商當中,一加也發布過一項比較炸裂的主動散熱黑科技,一加 11 概念版上就搭載了一套 Active CryoFlux 微泵主動液冷散熱,借助微型的壓電陶瓷作為 " 心髒 ",帶動管道冷卻液流動,實現了主動的冷液循環。
這項技術沒有在後續的量產機中出現,這是最可惜的。
好的技術總是要想象一下的,現在的旗艦芯片遇到高負載場景,該發熱還是要發熱,主動散熱這東西萬一真的有手機廠商給實現了,讓手機的散熱能力突破被動散熱的瓶頸,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努比亞和紅魔某種程度上也是相當有前瞻性了,旁路充電、35mm 主攝、真 · 全面屏和散熱風扇很早就布局,甚至堅持了好幾代,甚至還真的影響到了手機行業。
手機廠商重注散熱風扇,說明散熱難的問題仍然存在,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樣,芯片能效起來了,散熱器還是免不了。夏天就快到了,室外 30 ℃的日子即将到來,對手機的發熱控制和調度策略又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圖片來自雷科技攝制)
行業寄希望于主動散熱是正确的方向嗎?只能說高性能筆記型電腦都離不開厚重的散熱,主打高性能的智能手機,或許也逃不開主動散熱的加持。
可能真像小雷說的,不是主動散熱不适合智能手機,只是适合智能手機的主動散熱方案還沒到來。技術不再是問題的時候,大家可能就會重新審視散熱風扇對手機散熱系統的意義。繼旁路充電之後,今年還能看到智能手機的更多變革。
小雷建了幾個粉絲群,歡迎掃碼加入!
大家夥一塊聊聊天,分享玩機技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