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2024國片最大尺度台詞,多一個字都會消失,歡迎閱讀。
怎麼快速判斷一部片值不值得看?
Sir 有個習慣,就是随便找一個片段,看看有沒有細節。
有時候我們必須在那些不經意的細節中,才看到導演真正想傳遞的信息,到底是什麼。
2024 年。
有沒有令你過目難忘的電影細節?
或許它在畫面裡一閃而過,或許它只藏在一場戲與另一場戲的夾縫裡,看起來像是閒筆,但如果你仔細去想,會發現這裡大有乾坤,暗藏的信息量驚人。
比起給出年度華語十佳的榜單。
Sir 更想從不易為人知處,聊聊那些穿出銀幕的針腳,以及仍然被掩蓋在後方的東西。
它們極其重要。
也因為敏感,成為 " 不可說的瞬間 "。
這些細節,卻又是理解一部電影,或者改變你對電影看法的鑰匙。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進入正題——
01
" 那誰有錯?"
《第二十條》
《第二十條》是部 " 普法 " 的電影。
但如果你把它單純當作一部主旋律任務片來看,那可能就小看張藝謀了。
老一代導演,依然會有自己的堅持。
一句台詞便可說明一切。
那是檢察官韓明,眼看妻子打人被拘留,他只能接受,即便妻子打的不是好人,但身為公義的代表,他必須分清楚情與理。
于是。
在回去的路上,兒子問父親,怎麼看待媽媽被關了進去。
韓明說,法律沒錯。
兒子立即反問——
那誰有錯?
韓明怎麼回應呢?
只能沉默。
而這短暫的沉默,恰恰是撕開這主旋律外衣的一道口子。
是啊。
如果一個社會裡,好人只能被刑拘,壞人卻逍遙法外,這錯的,還能是誰呢?
張藝謀并不想糾結于那些艱澀的法條。
他只是從老百姓最樸素,最關心的地方提問——
為什麼在鄉土社會裡。
本該保護老百姓的法,卻成了一張橫行無忌的盾牌,一把殺人不帶血的屠刀?
為什麼我們普通人。
遇到了不公,只能成為郝秀萍那樣,說不出話的啞巴?
這是張藝謀的鋒芒所在。
也是這幾年來,他難得的一次勇敢表達。
02
" 我們現在要去哪?"
《周處除三害》
化身俠士的陳桂林除掉了 " 第一害 " 香港仔,被長期控制的程小美也終于獲救。
塵埃落定,她問了陳桂林兩句話——
" 我們現在要去哪?"
" 我們還會再見面嗎?"
老套的英雄救美環節?
或許理解程小美的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從另一個人說起——
引陳桂林入局的黑醫,張貴卿。
從張貴卿出場時,角色的扮相就已幾乎明示。
這不是随意安排。
因為陳桂林的作案動機,來自醫生警告的大限将至。
輕易聽信看似權威的 " 醫生 ",表明了他也只是一個會被擺布的(台灣)年輕人。
而這個張醫生不僅長相酷似蔡 XX,還能知曉各路黑幫的消息。
如果說,這個人物背景還只能算是設定上的相似。
那麼當陳桂林帶走她的孩子時,她的下意識行為則是徹底暴露了角色屬性。
她為了保住自己的孩子(利益),選擇與陳桂林做交易,猶如一名政治掮客。
而被除掉的第一害香港仔呢?
他從香港逃亡台灣盤踞多年,從小美母親的前任丈夫手中解救(接任)了母女二人。
但他殘害和壓迫母女的程度,并不比前夫弱,正如當年接手台灣的國民黨。
所以,小美和她的母親,并不是簡單的需要被拯救的受害者,她們所指向的,正是台灣島。
于是。
這時候,你再看程小美問完那兩句話之後,陳桂林的回答,就會恍然大悟了。
" 從現在開始,你自由了,保重。"
陳桂林既是台灣新一代的年輕人,也是企圖斬斷歷史中的 " 貪嗔痴 " 的行刑者。
即使,這要搭上自己的性命。
03
" 再給個妹妹弟弟。"
《抓娃娃》
《抓娃娃》是一個關于 " 機器 " 的故事。
從小被安排、被控制的馬繼業,俨然一副機器人模樣。
家人耗盡心力、通過富人裝窮構建出來 " 楚門的世界 ",以此來灌輸的 " 吃苦耐勞 = 成功 " 的理論,便是植入給他的大數據模型。
但是,馬成鋼的這一套吃苦耐勞成功學的理論(大數據模型)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
所以孩子在長大,更深入接觸社會之後。
版本落後的嚴重性凸顯出來,孩子開竅了,機器人就失靈了。
然而,要說影片細思極恐,真正可怕的位置是在故事的最後。
馬繼業衝出了虛假世界,此時的父親馬成鋼呢?
就此認命?
不,他竟還想要再生一個。
随後,夫妻倆的反應是大笑。
可是,在觀眾看來,這卻是十分恐怖。
這一套系統,開始無情地開始塑造下一個 " 馬繼業 "。
而算法的設計者,馬成鋼,也早已成了系統的一部分。
這是在抨擊當下社會大數據算法對人的異化嗎?
或許,這近乎于硬科幻的批判意識,只是創作者無意造成的。
就如同我們今天的現狀,被影響,被異化而不自知。
而在這種情況下的歪打正着,卻也成就了影片最深入的一次表達。
04
" 你認罪嗎?"
《刺猬》
《刺猬》說的是 " 瘋子 " 的故事。
人為什麼會瘋?
在整部電影中,似乎語焉不詳,人們只能往 " 仙症 " 的方向去想,看着片中人瘋瘋癫癫,卻難以理解何以如此。
可真的沒說嗎 ?
也不是。
片中有這麼一個鏡頭,其實早已交代清楚一切。
神婆驅邪。
她一上來二話不說,就讓疑似 " 中邪 " 的周正跪下。
然後說出了那句讓人毛骨悚然的話——
你認罪嗎?
這句台詞是不是很熟悉?
更熟悉的還在後面。
神婆高高在上,一句句地念着周正的罪狀," 你忤逆父母,你不務正道 ",而周正的母親則跪在一旁,重復着," 他忤逆父母,他不務正道。"
歷史的陰影突然就冒出來了。
是的。
你在無數的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似曾相識的這一幕。
比如《霸王别姬》。
段小樓被按倒在地,在群眾此起彼伏的口号聲中,被逼着交代,與揭發。
過度聯想嗎?
當然不是。
片中的另一個 " 有罪之人 ",王戰團。
他是真正來自那個運動年代。
仍然保留着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會有的 " 講究 "。
讀書寫詩、衣着筆挺幹淨、寫繁體字。
在原著小說《仙症》裡。
王戰團自視甚高,不摻和任何鬥争。
可他的瘋病卻是因為他在夢中說了領導的壞話。
醒來等待着他的,就是輪番批鬥。
從此之後," 不應該啊 " 成了他的口頭禅。
而口頭禅的下一句本來是 " 我應該不說夢話啊 "。
還有原著裡的周正,他跟着神婆說出了自己莫須有的罪。
他們只有這樣承認自己的病(錯),才能繼續活下去。
05
" 你以前也是當官的。"
《焚城》
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之下,香港遭遇核廢料洩露。
是天災,還是人禍?
範偉立作為緊急輻射事故專家顧問,可以為民發聲,指揮室裡單槍匹馬舌戰一眾官員,指出開閘放水撲滅中心火源是唯一辦法。
而以 Cecilia 為首的官員則提出的保守策略,畢竟台風導致輻射擴散,是天災,責任在天,可如果她下令用水導致擴散,則是人禍,責任在她。
這是一出 " 官場現形記 "。
不僅如此。
有這麼一個片段,是說 Cecilia 為了救災,不得不與災害的始作俑者,一名富商談條件,答應不再追究他的責任。
範偉立質疑。
于是 Cecilia 說出了那句很大膽的台詞——
" 你以前也是當官的。"
什麼意思?
表面上來看,說的是範偉立應該懂得政府部門的運作,這其中取舍的原則他應該理解。
但實際上,她更是在說,不管是什麼時代——
當官的都是這樣。
是的,範偉立也是當過官的。
那是 97 之前,他主導城市立法,導致了有輻射的電子廢料堆積。
後來出了問題,他可以說,這是為了香港的經濟。
而現在呢。
Cecilia 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她也可以說,不能散布消息,要避免恐慌。
這也是《焚城》這部電影的核心矛盾所在,範偉立可以在如今當一個 " 好人 "。
因為官位上的人,已從範偉立換成了 Cecilia。
但官場,從來沒變過,那裡沒有 " 好人 "。
06
" 他死時已經骨瘦嶙峋。"
《戴假發的人》
2024 年院線片最大膽的一句台詞是什麼?
《戴假發的人》中。
孟父的那句——
" 我也很想念我的父親,我們最後一次見面時,那裡沒有城牆,都是一片沼澤,他死時已經骨瘦嶙峋 ......"
Sir 在聽到這句台詞時,簡直驚掉了下巴。
為什麼?
" 沼澤地 "、" 瘦骨嶙峋 "。
以及主角孟中的書架上。
都指向了孟家的 " 出身 "。
無一不是在說。
電影要講述的遠非一個殺人謎團,而是在歷史的進程中,知識分子出身的遭遇,以及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的陰影。
很多歷史早已被我們遺忘了。
但那些幽靈依然匍匐在黑暗中,等待我們說出那些諱莫如深的真相。
他們從未消失。
07
" 明天會更好。"
《好東西》
這首歌,只是在影片中一閃而過。
王鐵梅背着睡着的茉莉回家。
街角有人聚在一起,唱着《明天會更好》。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首試圖安撫人們,喚起心中希望的公益歌曲。
輕輕敲醒沉睡的心靈
慢慢張開你的眼睛
看那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獨地轉個不停
曾經,它創作于 1986 年,世界和平年。
到後來,每每唱出這首歌,都能回應我們當下的情緒。
在電影裡,這只是上海街角處人們駐足于此的 " 卡拉 ok 合唱 "。
而如果把它聯通現實——
2022 年的上海街角,人們真的唱起過這首歌。
他們面對苦難,抱團取暖。
可即便,再相信苦難會過去。
或者,苦難已經真的過去了。
也終究沒法彌補已經造成的傷害。
好,七個瞬間說完。
Sir 知道很多人在看完這些細節後,腦海中會蹦出來一個詞——
夾帶私貨。
這樣想似乎沒什麼問題。
因為國内尺度的關系,這些話題如果大大咧咧地說出來,或者重點表達,恐怕,大概率會全軍覆沒。
于是他們只能将其隐身。
把自己真正想說的東西,多藏一層,只留下一個個狹小的入口。
有種 " 偷偷摸摸 " 的感覺。
可問題是,什麼是 " 私貨 "?
說白了," 私貨 " 就是一個導演的思想,是他的視野,是他對這個世界真正的看法。
這是創作者作者性的具體表現。
而任何非工業化、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作品,其實都是創作者本人的 " 私貨 ",這點無一例外。
它本無需被 " 夾帶 "。
它本就是作品的一部分。
所以怎麼說呢?
當 Sir 找完 2024 年院線片中這七個 " 不能說 " 的瞬間後,最直接的感受并不是 " 私貨 " 太多了。
而是能夠堅持自己表達的人太少了。
我們層層設限。
逐漸地,也就磨平了本該有的棱角。
而一旦,我們的電影中的 " 欲蓋彌彰 " 越來越多。
那麼。
它離真實,便會越來越遠。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毛臉雷公嘴榔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