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再見愛人4》怎麼做到期期有爆點?,歡迎閱讀。
文 | 犀牛娛樂,作者|方正,編輯|樸芳
芒果還是芒果。
顯微鏡看綜藝的年代,當下《再愛 4》《花少 6》幾乎霸占了文娛板塊用戶注意力。尤其前者,每期上線都能在輿論場連造爆點。前腳 " 楊學 " 還沒消停,後腳 " 麥學 " 接踵而至,最新一期(第三期)張泉靈的神級救場更被網友熱評 " 張泉靈真的靈 "。
剛播至第三期,彈幕裡大批網友已迫不及待要把 " 年度最佳綜藝 " 封它頭上了。而觀看這一季期期炸裂的《再見愛人 4》,犀牛君總在兩種觀感間徘徊:
一是它比狗血家庭劇還讓人情緒上頭。
講真,很難有觀眾面對這些 " 煩人 " 嘉賓能忍住不吐槽。大爹楊子早不是頭号流量,全網讨伐對象已集火到了李行亮的媽味老婆麥琳身上,沒苦還硬吃、超難被取悅、常常會掃興、我都是為你好,媽到令網友不适的麥麥大有與周雨彤争搶内娛 NPD 女王稱号的發展勢頭。
二是它如心理咨詢般令人醍醐灌頂。
黃執中點明 " 無限付出的麥麥總要做李行亮的愧疚感債權人 " 已足夠一針見血,但看到張泉靈如手術刀般拆解幾對的婚姻問題實質,既用 " 想要什麼禮物你可以說親愛的 "cue 麥琳誠實面對自我需求,且全程沒有 judge 麥麥地給其解決方案,精準打到七寸的婚姻調解與心理按摩看得觀眾乳腺都通暢了。
在上篇談及《再見愛人 4》的文章裡,犀牛君曾把 " 爹味嘉賓 " 總結為該系列必備要素,但如今 " 媽味麥琳 " 話題的異軍突起恰恰表明,該節目的親密關系剖析早就超脫了二元性别視角,關照到了所有個體在情感關系裡的深層困境。就這點而言,價值觀念已然 next level 的《再見愛人》又給國綜打了個很好的樣。
當綜藝的個體困境超脫性别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一件事,通常輿論場觸及情感問題的讨論,不可避免最終容易滑入到性别對立的争吵,但社媒平台有關《再見愛人》的讨論卻全然不是這樣。
在《再見愛人》裡,但凡觀眾覺得你在親密關系中過于 " 控制 " 都會招致批判,無論男嘉賓如楊子,還是女嘉賓如麥麥;而在婚姻中處于 " 低位 " 的情感受傷者則會被全網同情,即便是傳統意義上被視為男性強者的李行亮。
要知道,在當下的社媒平台罵男的不行是政治正确,罵女的是很有風險的,楊笠用脫口秀怼普信男會被追捧,你試試在社媒冒犯普女評論區會什麼樣?恐怕除非是在虎撲,要不然冒犯女性必然會被千夫所指。
但集體讨伐作為女性的麥麥之于《再見愛人》成了很自然的一件事。根本原因在于,這件事已經超脫了性别範疇,習慣在婚姻裡用負反饋道德綁架伴侶的媽味女爹麥琳,喚起的是男女觀眾共通的中國父母式的童年創傷記憶。
當然,犀牛君這裡要明确的一點是,我們很反對如今全網對麥琳的過度聲讨,麥麥在節目裡表現出的自卑、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恰恰映射了很多現實生活裡全職媽媽在婚姻裡的困境,這本應是引起社會公眾關照和重視的,如今對一位女性集體丢磚頭太不應該了。
關于麥麥引發的輿論争議,張泉靈的應對姿态是比較好的示範。誠然,麥琳的問題我們要客觀指出,比如太沉浸在為家庭無悔付出的自我感動裡、比如愛到沒有自我把李行亮當作了唯一正反饋源頭等,這都是很糟糕的做法。愛人先愛己,她确實需要先在心理層面學會怎麼愛自己、重新養養内在小孩。
但比起純情緒宣洩地全網讨伐麥琳,我們更應該關注的不應是怎麼幫個體走出相似情感困境的 " 解決之道 " 嗎?畢竟如麥麥這樣的全職主婦在社會上不是少數群體、我們每個人也或多或少能從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如何幫助他們這樣囿于婚姻困局的男男女女 " 覺醒 ",于她、于你、于我都能成長收獲很多。
當下犀牛君還特别警惕一件事,大家太喜歡給人貼 NPD 的标籤了。NPD,即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基本特征就是缺乏自省能力、容易誇大自我價值感。《再見愛人 4》才播了三期,楊子、麥琳、留幾手都曾被網友确診為 NPD。
但在犀牛君看來,這肯定是對 NPD 的濫用了。容易傷害到别人的 NPD 确實該被批判,很多人都遭受過類似心理創傷,但連麥琳這樣典型低自我效能感的人也被說是 NPD 就太奇怪了。年紀輕輕就邁入婚姻的麥麥,充其量只是囿于廚房與愛的萬千全職太太裡的一個,深陷婚姻危機的她們需要的是被 " 點醒 ",需要的是被 " 解救 "。
情感綜藝含金量還在上升
《再愛》其實是一個全民心理診療平台。
為何這季節目能做到期期有爆點,首先是節目裡各種情感關系映射的心理問題太普遍、太讓人共鳴。當今社會大家心理上都有點小問題,而身為局中人我們很難自知,但旁觀别人親密關系再反觀自己,能學到的門道就太深了。
當麥琳說給自己的人生排序始終是 " 李行亮 > 孩子 > 父母 > 自己 ",結婚誓詞喊的是 " 李行亮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第一期夫妻默契測試問最大的夢想她答 " 希望李行亮站在更大的舞台上 ",恐怕任何觀眾看到這段都會感覺不對勁(她也太沒有自我了)。一旦觀眾有了類似的醒悟,可能就是某個體 " 覺醒 " 和自我成長的第一步。
個體成長與親密關系也是一體兩面,當你明白了與伴侶相處千萬别自我感動與壓抑 " 我 " 的情感需求,而是轉而尋求在親密關系裡 " 先讓自己舒服 ",你就成功完成了自我與他者的邊界剝離。當你學會更愛自己、讓自己的幸福感溢出來了,你身邊伴侶才會感到舒服,才能滋養一段更輕松和諧的親密關系。
一個楊子,一個麥琳,《再見愛人 4》的兩大話題爆點,既是我們的吐槽對象,又何嘗不是一面促使我們觀眾反省自己、探尋自我的一面鏡子?
不得不說,近段時間《再愛 4》在綜藝市場越戰越勇的表現有力證明了——情感綜藝的含金量還在上升。
當今社會的都市人,尤其是年輕人,都很愛在互聯網浏覽和讨論自我成長、原生家庭、情感困惑等心理學問題,這其實是一種社會進步,更多人開始關照到過往社會不太重視實則相當重要的個體問題。
而當下各種類型的情感綜藝,無疑是承接上述深度思考以及向全社會做科普傳播的重要載體。當下平台做綜藝都愛講 " 情緒價值 ",《再見愛人》這類深度剖析人類情感的内容,無疑是更能啟發觀眾自我探索的 " 更高階的情緒價值 "。
所以坦白講,犀牛君認為《再見愛人》這樣的好内容不該 " 一枝獨秀 ",我們期待的是更多高質量的深度情感觀察節目在市場上 " 全面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