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北京「相親特種兵」:一年相親100次,仍然遇不到愛情,歡迎閱讀。
今年春節前,我偶然刷到一篇名為《相親人年度報告》的帖子:
" 這是我們一起走過的第 6 個念頭,你下載過的 dating app 有二狗、陌上花開、青藤、她說、花田、探探(一半已解除安裝)。今年一共相親 84 人,125 人次,比上年減少 15 人,尚未上岸。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尬聊 6 個月。"
據說這已經是發帖人征戰相親市場的第 6 年了。從 2017 年第一次相親開始,她每年見的男嘉賓越來越多,到 2023 年已經年均 125 人次。然而,心儀的另一半卻始終沒有出現,2024 年她還要繼續掙扎。
年均 100 人次都沒能上岸,北京的相親市場已經卷到這種地步了嗎?我半信半疑地聯絡到了發帖人——李雨霏,一位北京某郊區的中學英語老師。提出希望見面約訪後,李雨霏圈定了郊區的一片商圈,把餐館的選擇權交給了我。
周五的晚餐時間,我們在一家泰餐館見了面。她穿了一件簡單的白色襯衣加長裙,一刀切的短發,有一種女教師的知性氣息。從朝陽過去路程将近 2 個小時,仿佛跨越了一座城。李雨霏說,因為自己在郊區,地點偏僻确實曾成為勸退不少男嘉賓的因素。但如果有男生願意長途跋涉來找她,證明他還是有很大的誠意。
原來從定約會地點開始,對相親對象的一輪篩選就已經開始了。
今年李雨霏 32 歲,來北漂已經 14 年了。2010 年開始,她來到北京讀書,念完碩士後在西二旗的一家互聯網大廠上班,直到 2 年前改行做了教師。如今,她已經拿到了北京戶口。
我迫不及待問出了最好奇的問題," 你真的一年相過 100 次親嗎?" 李雨霏掏出手機簡單算了下,告訴我," 不止。"
準确地說,2022 年開始的這兩年是她相親最密集的時間段,一年見 100 多人是常态。因為人數過多,她建了表格來記錄每個人的基本信息和約會情況,包括對方的地理位置、是否有房車、在哪裡見面、由誰請客、自己是否回請了等等。
其實在 2020 年時她就短暫相親過一段時間,當時她 28 歲,剛和第二任男朋友分手,同事推薦給她二狗 APP 見見新人。
見面的第一位男嘉賓她并不心動,雙方只是簡單聊了聊日常就草草收尾了。但這次經歷為她開辟了新的渠道,約見過幾次後,她又相繼下載了其他約會軟體搜羅更多男嘉賓資源。
李雨霏幾乎是在盡最大的努力挖掘潛在男嘉賓。 最忙的時候是在 2022 年,她在水木清華論壇的鵲橋板塊發了征婚帖,當時有 100 多人來添加她。她要求每個人都備注好姓名年齡常住區網域,以便更好篩選。甚至在尋找相親對象上,她的媽媽也出了不少力。即使遠在老家,她的媽媽也加入了好幾個付費的京津老爸老媽群,隔一段時間就會物色幾個合适的人選推給她。
李雨霏在小紅書上發的帖子
可為什麼,她為相親傾注的巨大努力始終收效甚微?
李雨霏率先反駁了 " 眼光太高 " 的說法。在她看來,她的篩選标準已經放得相當低了。 男生身高在 167 以上,相貌端正即可。她很少在顏值上卡掉候選人,至于房車,也沒有硬性标準,有的更好,沒有也無所謂。她更傾向于選擇略長自己幾歲的成熟男生,見的人半數以上都是理工男——而這個範圍可以說,在北京随便一撈一大把。
每一位符合條件的男嘉賓,她都會見一面來判斷對方是否合适。久而久之,她摸清了相親套路,總結出一套自己的相親 " 标準化流程 "。
首先在軟體上匹配後,她會承擔起第一個主動的職責,向對方發出見面邀約。" 第一次邀請由女生來主動推進是沒問題的。" 但在見過第一面後,她便不再主動聯系對方,只等待男方主動。" 很簡單的道理,不主動就是不喜歡,女方主動的情形大多都不太靈。"
遵循這個策略,男嘉賓們從一面到二面,基本只有 10%-20% 會留下,從二面再到 3456 面,又只會剩下 50%。" 我現在的策略就是走量,只要基數夠大,最後總會剩下 4、5 個人。"
我開玩笑說,一面二面再到終面,這個流程實在太像面試了,是不是應該加個群面。她也說,如果能有群面那倒是能讓她省了不少心。現在她每次和相親對象約在星巴克見面,隔壁桌似乎也總能遇見相親男女,有時看鄰桌的小夥也不錯,還不如大家一起資源共享了,一次能多見幾個人呢。
" 我覺得我就像一個 HR,相親就是在做一種項目管理。" 她說。
而所有人最終失敗的原因都是——她并不心動。
這就是一個很模糊抽象的答案了。" 我已經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在尋找另一半,為什麼見了這麼多人卻很少有心動的,又很少有真正匹配的,能繼續發展下去的?" 她問。
飯桌上,我也一度被問懵了。北京戶口 + 教師編制 + 長相端莊,在我看來,李雨霏完全符合刻板印象中相親市場的 " 好嫁風 "。
對這個說法,她也是贊同的,硬體條件并不是相親始終無法上岸的原因。而且據她所知,條件優秀的 30+ 女生,也有很多人在做 " 相親特種兵 "。運氣好的兩三個月就能找到對象,運氣不好的,也有像她這樣經歷過 " 百人斬 " 的。
這個過程是很消磨人的,但也并不像網上傳的那樣充滿了奇葩,事實上,對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而言,大部分相親對象都是世俗意義上正常、甚至是優質的男性。
" 如果次次遇到奇葩,那不是也證明你在初篩時的眼光就有問題嗎?"高知女性都是具備基本判斷能力的," 相親沒那麼 drama,就是一個很平淡的過程,聊聊雙方工作愛好等等。"
可在一次次見到類型大差不差的相親對象後,她卻逐漸變得有些麻木了。
那些聯系過一次後石沉大海的人都去哪了,她不清楚。她這個 "HC" 為什麼始終空缺,她更不清楚。我們很好奇李雨霏是怎麼将相親速配一步步标準化的,又是在哪一環出了問題。
以下是她的講述。
相親 " 标準化 ",我都能當 HR 了
我第一次相親是在 26 歲,那時還在北京讀研究生。第一回的體驗就是, 見到這個人的一分鍾以内就能判斷這個人是不适合的。那次相親很倉促地結束了。
之後一直是斷斷續續地進行,我真正開始密集相親是在 2020 年 4 月,入職了一家互聯網大廠後,同事給我推薦了二狗這個軟體。随後我也嘗試了不同的相親軟體,飯團、探探、青藤、花田、陌上等等,還用過水木清華論壇的鵲橋板塊發帖。
最後覺得最靠譜的還是二狗和陌上花開小程式,主打的都是高學歷相親,我的相親對象基本都來自于這些軟體。徒步野外社團等婚戀交友社群基本不怎麼參加,我覺得軟體上大家的目的會更明确,更方便我找到合适的人。
另外,我媽也在幾個北京付費家長相親群裡幫我物色,她推給我的人我基本都會見一下,不行的話再給她一個反饋。我的男嘉賓庫裡也有一部分是經過家長篩選的。
久經沙場後,我逐漸總結出一套相親流程。
大部分相親對象我會先從軟體上篩查一遍,硬體條件合格的話互相匹配,就馬上加微信,簡單聊幾句後就邀約。以我的節奏,還是見面最重要,見面前我不會跟他勾搭來勾搭去的頻繁聊天。
基本上打招呼就是開門見山," 哈喽我的坐标在 XX,你在哪裡呀?"從地理位置開啟話題,這時候第一輪篩選已經開始了,如果有的人加了微信發現我在西北,他在東南,我們再合适也有點難度,對方可能就失蹤了。
那麼如果對方能接受這個位置,我們就能順理成章過渡到約見面。
從線上匹配到進入一面,大概有 70% 的男嘉賓能進入這一輪。一面結束後就是觀察對方的反應,後續的一周如果對方相對頻繁地來找你聊天,或者周五的時候約周末見面,這就是一個判斷的信号。
能進到二面的人已經非常少了,上周我見了 6 個人,有 2 個人轉化到二面,這還算是非常好的情況。二面再往後可能還會篩掉 50%。
從二面到後面的 3456 面就是這麼個相處模式,還是男生主動更多一點。有時女生覺得這個男生快要涼了,就再主動一下。
曾經有一個男嘉賓我們藕斷絲連了 6 個月,斷斷續續地,開始對方可能有點激情,但事後我們不聯系的話,我就發現我心裡真的一點感覺都沒有,純粹出于同情,或者說覺得他是個好人,還能再相處看看,才持續聯系着。就是魚池的管理制度吧,我覺得我也挺茶的。
所以到最後還是能剩下幾個的, 只要基數夠大的話,像我去年見了 100 多個人,最後總能剩 4、5 個。
見的人太多,現在我只能靠見面的場景回憶這個人模糊的樣子。我就建了個表格記錄他們的詳細信息,這麼多人要全記住也挺難的,有的人不需要占用我的腦存量了,只化為表格裡的一行詞條就可以了。
用于記錄約會信息的 excel 表格
同時聊六七個,就容易忘了人家是住哪的。有一回我和人家說你過來一趟挺遠的,人家就說不是,我不住那,有時會出現這種尴尬的烏龍。
後來我在通訊錄裡就會把他們的坐标注明,按地理位置分組,還有一些是我覺得不行的,就會标一個 "P" 把他們單獨分組,這個組裡的人是最多的,有 300 多号。
相親已經實現 " 标準化 " 了,體驗一兩次新鮮還好,像我這樣,都能當 HR 了,就是在做項目管理。
我有一套相親戰袍,一套謹慎高領毛衣加白色背心,下面是一個半裙,比較知性風格。因為只見一面的人太多了,我也不用考慮我下個星期穿什麼,反正都是第一次見,就一套戰袍一直用。秋天一套、冬天一套、夏天一套,男生跟女生的審美也不太一樣,統一一套衣服能減少我花在這個事情上的思考時間。
見面後的話術也都是重復過很多次的了,主要話題就是工作怎麼樣,平時閒暇時間做什麼。然後我帶他們去的那些地方,有很多是我引導的,那條路我走過無數次,我熟悉的有一個地方,在那兒我見了得有 20 個人。
最極限的時候還有過騰訊會議見面的,那一天我見了 4 個男嘉賓,早晨遛彎,中午吃飯,下午喝茶,晚上會議,這是最極限的操作,又加了個晚上場出來。
雖然人很多,但我并沒有敷衍,一對一的時刻我都是全身心專注的,每一次都認真對待。盡管後期見得多了疲了,路上我可能有 1 萬個不願意,但對待當下的每個機會我都會很認真,全程連手機都不會拿出來。
相親這麼多的好處就是幫我刷了經驗值,看了這麼多案例後,對方什麼态度很快就能辨别出來。一開始我可能還會在一面後主動聯系有好感的男嘉賓,但現在套路我更熟了——見一面之後我就不會再有任何動作,等待對方來主導。
男生的态度是很明顯的,如果他一面後不主動,不主動就是不喜歡,我也不會再花更多精力。所以我現在的策略就是保量,這麼多人總有能看重我或者是契合我的,在這些主動的人中再選我喜歡的。
首先他表示出了足夠的誠意,然後我再自己問心,看是不是能接受。
被标上 "P" 的男嘉賓,被歸類到 pass 的分組裡
聊得再多也是朋友,就是不心動
我的理想型是找一個年紀稍長我一點,相對成熟穩重的人。以前我是有一點慕強心态,希望另一半是能在事業上引領我一下的老師角色,現在我覺得這個條件很難,至少兩個人能同步,家庭背景差不多,發展方向一致就行。
很多人都覺得是不是我要求太高了?我真覺得不是,在社交軟體上我的标準已經放得很低了,對身高我不在意,167 以上就行,外貌差不多能看順眼就行。
很早我就認清一個現實,軟體上很少有通俗意義上的帥哥,也就占 5% 吧。當然如果是一看就是玩咖小白臉的類型也絕對不行,探探上還有好多帶大金鏈子的、單手握方向盤的,或者是對着鏡子自拍的腹肌男,這種都是直接 pass,看着很不真誠。
我選的人都是差不多相貌端正就行,也有一回遇到很離譜的照騙,看他照片是 20 來歲,還挺有少年感的。我們約在星巴克見面,我進去半天沒找到人,然後就有個老頭和我打招呼,他已經很臃腫了,其實快 40 歲了。當然這種都是少數案例啦,大部分人在外貌上還是過關的。
其他硬體條件,有沒有房我其實無所謂,當然有房最好,有的人沒房他也會寫個有購房能力啥的。我自己是有北京戶口的,工作是教師也比較穩定,在相親市場裡應該算最好嫁的?
其實 30 多歲的高學歷男性,在相親時不像大家以為的,一上來就羅列條件說房車戶口如何,幾歲要孩子,這些在網頁上已經寫得七七八八了。如果見面以後說這個,我會覺得他是個新手。只要在軟體上匹配成功,大家肯定是默認雙方硬體條件是 OK 的。
所以相親其實沒那麼多奇葩,每次和他們聊天我都覺得挺好的,但聊得再多也就是朋友,毫無心動,一點也不暧昧,這也是我始終無法成功的原因。
相了這麼多親,我的标準也在逐漸變化。最開始我挺喜歡見體制内的,覺得國家已經幫篩了一道,但是見了一些人後濾鏡就被打破了。好多體制内的人都有點小優越小驕傲,覺得自己還是有一定地位,在相親市場也是比較搶手的那款。
而且他們過得很安逸,有個男嘉賓和我說," 就想過點安穩的小日子,3000 也是過,8000 也是過,幾千有幾千的過法,幾萬有幾萬的過法 ",就是合理化自己收入低這件事。我還是希望另一半能有上進心,敢拼敢闖,和我一同進步,說白了還是慕強。
另外就是金融男,和我的風格也不太搭,都是那種精英小背頭,很多特别愛滑雪的,我也承受不來這種燒錢的戶外運動。另外文科男我很少見,搞藝術的傳媒的,平時喜歡看展看話劇,陽春白雪,我覺得我也不是高雅的人,和他們相處不來。
有一回我和家裡人開玩笑,就覺得我見的人能組建一個城邦了,什麼工種都有。
後期我見的基本都是理工男了。也是在 21 年初遇到了我的前任,我們三四個月就成了,交往了一年,但都走到談婚論嫁的地步還是分手了。對方覺得我工作太忙,在 22 年我換了工作做高中老師,他的工作位置距離我太遠了,就希望我能換工作到他那邊去,但這個是我的底線,我很喜歡現在這份工作,也不想放棄。
我們中間各種磕磕絆絆,也因為好多其他因素糾結,最終還是覺得不匹配,盡早分手止損。
所以從 22 年開始我又進入了一年見 100 個的相親高峰,期間一直處于想躺平和爬起來再戰的撕裂狀态中,躺幾個月又覺得焦慮得不行,就再去加人,又過幾個月相得實在太難受,還一個結果沒有,我就又想棄療了。
相親市場,取決于男生的捕獵能力
為什麼找到一個合适的對象這麼困難?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啊!
首先我不是母單,我之前有過三段感情經歷,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和經歷。初戀是在大學時和辯論隊的對手,他主動追的我,當時我就想我大概再也遇不到對我這麼好的人了。大學畢業因為要去不同的地方工作讀書,雙方也覺得年齡還小不考慮結婚就分手了。
之後一次戀愛是前一份工作中的同事,還是因為慕強,那會我碩士畢業剛工作,學生氣比較重,對方是本科畢業就出來工作了,雖然和我同齡,但工作能力很強。後來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匹配,他們家庭情況一般,是東北的農村,我們家就不同意。在之後相親也會盡可能避免農村戶口,不是因為歧視什麼的,我從小在城市長大,是不太習慣農村生活環境的。
第二次感情經歷結束後,我還處于 28、9 的年紀,覺得二字打頭有恃無恐。但後來就發現,什麼時候才能遇上下一次心動?在不斷刷相親戰績的這個過程中,心動真的是太難,我越來越心如止水了。
另外對北漂而言,地理位置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媽在幫我介紹人,很多人一聽我在郊區就直接不聊了。這塊是郊區離城裡很遠,我和前任就是因為地理位置分手的。我也試着找過這附近的人,如果他位置離我很近,我都會多給一些機會,努力勸自己試試能不能接受,但結果都是不行,還是不心動。
媽媽的記錄表
我也給一些男嘉賓做過回訪,看看是不是我自己有什麼問題。這個過程是一個看見自己的鏡子,比如在我沒換工作之前見過一個律師,當時我就很消沉,見面後對方也能察覺出我的氣場,他說 " 我感覺你不太自信 "。因為我眼睛一直在看别處,不敢看他的眼睛。我就非常感謝他能給我這樣直接的反饋,後續我換了工作後就更積極了,也能用更飽滿的能量面對這件事。
還有一個公務員,他不是庸庸碌碌的那種人,有點想法,我就回訪了一下他,問當時為什麼沒有聯系了。他就說覺得我家庭條件比他好一些,不太合适。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他真實的想法,反正回訪有時候男生會隐藏一下,說一個能讓你接受的原因。但他說的可能會代表大多數人的想法,門當戶對是決定因素。
我有個同事是北京本地女孩,她開始相親差不多一個月就找到了。我就問她你怎麼這麼順利,她就說是因為門當戶對。這個男生已經是别人通過不同途徑第三次介紹給她了,但前幾次都沒見成,這次見到了他本人。這就說明這個男生無論怎樣都一定會和她見到,因為她們是同一個階級的人。
我同事說她之前也見了一個博士,雖然對方人很好,但家境跟她差别很大,後來去她家的時候就特拘謹。所以如果有家裡能介紹的話,還是能優先于網絡渠道多看看。但對北漂來說,我媽遠在老家,也沒辦法幫我物色本地資源,我就只能靠自己在軟體上刷量。
相親市場對男生的捕獵能力要求很高,成不成,非常大的原因取決于男生的捕獵能力。 我覺得我的前任就是那種天生的獵手,見了三四周就成了。但大多數男生其實都做不到主動,他們不太會主動出擊,還有好多人來相親能明顯感覺出是被家裡逼的,硬着頭皮來應付應付。
在這個過程中,女生可以釋放一些信号,但并不會是主導的那一方,相對立場也會被動一些。在各大相親平台都是女生人多,男生就會覺得自己是稀缺資源。像我媽有時候在群裡面聯系到的男生就是愛答不理的,覺得自己有兩把刷子。
男生還是挺算計的,他們會把女生分為可以結婚的和只是玩一玩的。有人會直接希望找有北京戶口的女生,我還見過一個,就是在我 28、9 的年紀,他當時和我說,見我就是覺得 28、9 是最佳生育年齡,然後就開始問生育的打算。
其實我并不抗拒生育,我是很想組建家庭,把日子過好的,我還是比較傳統的人。但是很多男生都不是特别有事業心、責任感,下了班就是玩,喜歡享受生活,這種就和我的價值觀不一致。
現在我爸媽在家裡擺了一尊佛像,每天拜,敬一炷香,每天都給我念叨念叨。其實他們也佛系了,也不催婚什麼的了,包括老一輩七大姑八大姨,親戚們的觀念也在提升,大家都同意 " 嫁錯不如不嫁 "。
大家雖然着急,但也認同不能操之過急以至于找錯,我爸媽看到我的努力,知道我也是很上心的——不是說我恐婚啥的,我都那麼努力了,還找不到。我就讓他們看到過程之艱辛,他們也就不會說什麼了,有時我也會跟他們說我真的好累,想停一停。
所有相親的人都是在逼自己一把,小紅書上也有不少姐妹都是 " 百人斬 " 了,沒有人喜歡這件事。 現在我已經不會把自己搞那麼累了,有資源能相一下就看看,成則成,不成也無所謂。現在我每周末依然會見 2、3 個人,維持這個頻率。
你要問我相信能遇到對的人嗎?我會說我依然抱有希望。我很喜歡播客裡聽過的一句話," 太陽馬上就要落山了,你馬上要走出這片稻田了,最後那一下你拿到一個麥穗,不是最大最飽滿的,但就是你最想要的。"
我始終堅信,下一個有可能就上岸了。
(文中受訪者為化名,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封面圖源視覺中國)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後浪研究所 "(ID:youth36kr),作者:許嘉婧、薇薇子,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