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為了“下一代”的技術競争,中國人形機器人做好了準備嗎?,歡迎閱讀。
在港交所 2023 年最後一個交易日中,創立 11 年的優必選正式挂牌上市。這不僅讓優必選成為了 " 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也成為了人形機器人這個產業在 2023 年飛速發展的一個注腳。
也許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形機器人在大眾眼裡,還是一個缺乏實用性的 " 大玩具 " 或者 " 收藏品 ",但随着人形機器人本體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成熟,情況已經是今非昔比。
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的人形機器人,目前已經成為了硬科技領網域的熱點賽道,也被認為是 " 下一代颠覆性產品 "。圍繞着 " 下一代 " 的產業競争中,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嘗試着搶占先手。
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價值:更強的泛化能力
在特斯拉 2023 年股東大會上,馬斯克就表示,人形機器人是一個比電動汽車更具發展潛力的市場,未來人形機器人和人類的比例是二比一,那意味着人形機器人的需求高達 200 億台。
國際投行高盛則預估,到 2035 年,在藍海市場情景下,人形機器人市場能夠達到 1540 億美元的規模,接近 2022 年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以及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三分之一。
不斷增長的市場前景讓人形機器人在 2023 年前後吸引了多家企業開始入局。除了已經在人形機器人領網域投入 11 年的優必選,特斯拉、小米、亞馬遜、三星等知名企業紛紛通過自研或投資入局,國内華為 " 天才少年 " 彭志輝所參與創立的智元機器人在創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陸續獲得了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藍馳創投鼎晖投資等機構以及比亞迪等企業;而小鵬也在自家的科技日上展示了人形機器人產品。在海外,OpenAI 也在 2023 年初投資了挪威人形機器人初創企業 1X Technologies。
多家企業之所以願意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也許是看到了人形機器人與一般硬體產品所不同的應用潛力。
人形機器人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70 年代,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形機器人主要圍繞着其運動能力實現進步。最早的一款人形機器人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學在 1972 年所推出的 WABOT。但在當時,受限于技術,這款機器人只能實現簡單的緩慢行走功能;而後,到了 1986 年,日本本田開始進行人形機器人 ASIMO 的研究,并在之後實現了 ASIMO 的連續動态行走。ASIMO 也因此成為了本世紀初最具代表性的一款人形機器人。
圖片:ASIMO" 屁颠屁颠 " 地一路小跑
到了近 10 年,波士頓動力的 Atlas 開始橫空出世,并展現了不遜色于人類的運動能力。從連續跑跳到翻跟頭,Atlas 已經實現了極強的運動性能。
但人形機器人的潛力并不僅僅局限在運動性能上。和人類類似,人形機器人的核心同樣由 " 大腦 "、" 小腦 "、" 本體 " 三部分構成,其中," 小腦 " 對應了運動能力、" 本體 " 對應了自身軀體的穩定性,而 " 大腦 " 則代表了人形機器人的自主思考及決策能力,這是區别人形機器人與其他傳統機器人產品的最大不同。
近年不斷成熟的人工智能,就為人形機器人構築了最為重要的 " 大腦 "。傳統而言,機器人并不具備成熟的決策能力,它的操控完全來自于人工操作者。
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術的成熟,它們賦予了人形機器人自主思考、決策、部署的能力,可以通過自身的 " 大腦 " 系統,實現自主決策、任務部署和路徑規劃等能力,從而得以在復雜的、非标準化的環境中完成人類交付的任務。這種自主能力讓人形機器人有能力完成許多此前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動作,讓人形機器人具備了更強的泛化能力,這也是人形機器人最根本的價值所在。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 2023 年 10 月由工信部所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人形機器人得到了這樣的定義:
" 人形機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颠覆性產品。"
人形機器人:硬科技的集大成者
" 集成 ",對硬科技產業,尤其是涉及多學科交叉的產業而言,往往是一個基本性質。
以華為等企業近年所推出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為例,其已經不僅僅代表了一種產品形态,而是伺服器、芯片等硬體,以及端計算、雲計算、深度推理等技術模式的集合。在技術不斷發展、亟需在市場落地的當下,一款成熟的產品形态,往往需要集成多種技術,才能說已經做好了面向市場的準備。
回到人形機器人,如工信部的定義,它同樣離不開 " 集成 "。甚至可以說,人形機器人是中國硬科技過往十餘年發展成果的集中體現。
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識别,背後中國超過 10 年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積累。在人形機器人上,通過自然語言識别所衍生出的語音識别、自然語言理解和自然語言生成等能力,讓人形機器人開始能夠 " 聽懂 " 人類下達的指令。至于計算機視覺技術,則賦予了人形機器人對其周圍環境、人類動作及表情的感知和反應能力,讓人形機器人更具 " 人性化 ",同時得以在現實環境中自由活動。
大模型突然陡峭上升的能力又進一步放大了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結合的潛力。人形機器人和大模型結合,将人形機器人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具身智能。
在具身智能中,感知和行動不再是分離的模塊,而是緊密結合的。這意味着機器人能夠在感知環境的同時作出響應,從而更加自然和流暢地執行任務。具身智能的機器人具備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它們可以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學習新技能,而不僅僅依賴預編程的指令,因此能夠更好地在現實環境中執行任務。
以優必選為例,它們基于自研的 " 人形機器人多模态具身智能系統 " 搭建了 " 優必選下一代數字自學習機器人仿真系統 ",以機器人在實際場景中的真實動作作為目标,在訓練過程中結合強化學習的思想與人類反饋的語義,實現了 " 人在回路 "。這一系統能夠高效與人形機器人的現有功能結合,極大加速了具身智能的實現。
從視覺識别到自然語言理解、從人工智能到大模型,在過去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硬科技的各項成果,都在人形機器人身上得到了體現。上市現場,優必選熊貓機器人優悠走到舞台上,為優必選創始人周劍遞上鑼錘,後者與優必選的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 Walker S 一同敲響了上市銅鑼,這一過程同樣是多項技術在人形機器人身上的綜合展示。
視頻:熊貓機器人優悠遞上鑼錘,Walker S 與周劍一起敲響開市鑼
下一代產業競争,中國想搶占先機
作為硬科技集大成者,人形機器人正成為全球新一代技術競争的焦點。全球多家企業的入局,已經反映出這一現實。在國家層面,針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扶持政策出台速度也在加快。
2023 年 9 月 13 日,工信部印發《關于組織開展 2023 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挂帥工作的通知》,面向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 4 個重點方向提出了 2025 年的具體目标,進一步明确了人形機器人突破瓶頸重點與應用場景,有望加速人形機器人產業化落地。
上文提到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則明确提到,我國到 2025 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整機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實現批量生產,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範應用;到 2027 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争力的產業生态,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023 年 11 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式成立,拟開展通用人形機器人本體原型、人形機器人通用大模型等 5 大重點任務突破瓶頸。這是全國首家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由小米、優必選、京城機電等企業共同持股,法定代表人為優必選 CTO 熊友軍。
除了提出明确的產業發展路徑之外,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實際上已經在部分層面實現了領先,比如人形機器人的技術積累,以及人形機器人產品的商業化等。
優必選招股書提到,它們是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極少數市場參與者之一,并率先實現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目前,優必選 Walker 已經在多個科研教育、商用服務、工業制造等場景探索落地應用,如中國科學技術館、迪拜世博會中國館、沙特 NEOM 新未來城,以及新能源車企的智慧工廠等。後續,優必選會圍繞工業制造、商用服務和家庭陪伴三個場景持續探索人形機器人的落地應用。
圖片:優必選 Walker S
在 2023 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周劍就表示,智能制造将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網域。目前,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也正将目光聚集在制造領網域,例如,特斯拉就曾提到計劃由人形機器人全程接管汽車生產領網域,實現真正的無人生產;小米計劃推進人形機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統中的分階段落地;優必選則已經與多家新能源汽車頭部企業合作,計劃在制造業場景中推進落地,在 2023 年,它們也推出了新一代工業人形機器人 Walker S。
技術方面,人民網研究院《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分析報告》提到,中國是全球申請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最多的國家,累計申請數量已達 6618 件;以專利申請人維度統計,優必選是全球範圍内持有有效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
過往,在計算機及智能手機時代,中國在全球競争中扮演了 " 跟跑者 " 的角色;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基本實現了 " 并排跑 "。到了人形機器人時代,中國正試圖在新一輪的競争中扮演更主動的引領角色。
圖片:中國第一台人形機器人 " 先行者 "
實際上,人形機器人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不算長。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一些國内的高校開始探索研發人形機器人;2000 年,國防大學發布了國内第一款人形機器人 " 先行者 "。直到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始,國内才開始出現以優必選為代表的企業投入研發人形機器人。進入第三個十年,人形機器人進入產業化落地關鍵階段,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終于迎來了更多的科技企業和創業團隊。
不過,和以往幾波創新浪潮不同的是,中國似乎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做了更充分的準備。也許在将來的人形機器人全球競争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學術機構等力量,将會起到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