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寶寶吃手到底要不要管?很多家長都做錯了……,歡迎閱讀。
幾乎每一個小寶寶,都經歷過一段瘋狂吃手的時期。
老人們常開玩笑說:「小孩的手上有蜜,吃得香甜着呢。」
前不久,即将為人母的表妹跟我分享喜悅:
「做 B 超時,醫生說寶寶在吃手呢?」
這兩天,跟好朋友視頻聊天時,她 6 個月的女兒也是吃手吃得一臉沉醉。
為什麼孩子對吃手有這麼大的「瘾」呢?
吃手,是生來就會的本能
圖片來源:恒河猴實驗
嬰兒天生具有「吸吮反射」,從娘胎裡就開始吃。當有東西接觸到了嬰兒口腔上颚,不用人教,他們就會自動吸吮。
吸吮反射甚至是判斷新生兒大腦健康的一個關鍵指标:
當我們把乳頭,或者手指放在剛出生的健康嬰兒嘴巴裡時,他們立刻就會激發出吸吮反射。
這也是為什麼嬰兒一生出來就會吃奶的原因。
這樣的反射行為,不是人類的專利,很多哺乳動物都會有吃手的行為。
和人類相近的小猴子會吃手:
圖片來源:網絡
具有反差萌的小獅子也會吃手:
新生兒為了能夠盡可能活下來,依靠這簡單又基本的條件反射,去獲取食物。
英國 INPP 國家神經研究所所長薩莉 · 戈達德在研究中指出:
嬰兒的吸吮動作,會慢慢從反射性動作,轉變成為有自主意識的動作;從不由自主的「吸吮」,到可以控制「吸吮」,這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當孩子能做到收放自如地吃手時,請為孩子鼓掌 30 秒:
孩子長大了,吃起手來,想吃就能吃了。
吃手,是寶寶向外界學習的通道
雖然寶寶吃手吧唧吧唧,口水橫流,十分不體面。但是,吃手帶來的感覺刺激,給新生兒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學習」通道。
吃手,在大人眼裡看起來,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但對于孩子來講并不容易:
一共有 10 個手指,到底先吃哪一個呢?
吃手的時候,該怎麼樣配合嘴巴和手手呢?
吃手時,嬰兒的手眼協調得到了鍛煉,也加快了手指的功能分化,幫助他們發展出越來越復雜的手指精細動作,比如拿東西、扔東西、串珠子、寫字。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0~2 歲是感知運動階段。這個階段裡,嬰兒需要通過反射、感覺和動作等與環境的互動來學習。
換句話說,嬰兒先天性的反射行為、動作,以及通過吃手感受到的刺激,都是他學習行為的起點。
吃手,是孩子在尋求安全感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簡單的吃手動作,能夠給嬰兒帶來無限的快樂和滿足。
通過吃手,小嬰兒能進行自我安撫,為自己提供安全感。這和大人喜歡把自己卷進小被子裡尋求安全感,很類似。
「吃手」無疑是這個階段嬰兒最愛的活動,在媽媽不能及時給孩子喂奶和安撫時,孩子可以通過吃手來進行自我滿足。
如果孩子的需求被長期忽視,且無法通過吃手的方式進行自我滿足,他們就很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甚至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會變得消極。
對于 1 歲以内的小嬰兒,我們完全不用擔心會慣壞他,也不需要有管束他的想法。
如果因為不想讓孩子吃手,而把孩子的手束縛住,就會讓孩子體驗到「失控」的感覺,破壞他的安全感。
1 歲以内寶寶的吃手行為,不需要過度幹預,我們幫助孩子洗幹淨小手,就放心的讓他吃個夠吧。
嬰兒早期的「吃手」行為被過度幹預,反而可能導致吃手期的延長。
應對吃手
要「順勢而為」和「無為而治」
一般來說,頻繁吃手的行為會集中在 0~1 歲,1 歲以後吃手的頻率會逐漸減少消退。
如果孩子在 2 歲之後,依然有「過度吃手」的行為,就需要我們注意了,比如:
夜裡也不停地吃手;
長時間吃手導致牙齒發育不良;
手指受傷等情況。
我們可以采取「習慣替換」的方式:
每當孩子想要吃手時,我們就和他約定一個其他的替代信号,比如捏玩具、磨搓手指等。
平時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手部運動的遊戲,比如手指運動操,也能夠幫助他緩解吃手行為。
2 歲後孩子如果還有吃手行為,家長也要先找到真正的原因。
比如孩子處在情緒焦慮、不安、恐懼、壓力、過度無聊等情況下,可能會誘發他的「吃手」行為。孩子通過這種的方式,來獲得最原始的自我安慰。
但對于 1 歲前的寶寶,一切吃手行為都出于本能的需求,我們只需要及時地回應他、滿足他就好。
别看小嬰兒呆呆萌萌,吃手流的口水到處都是,他可能是在暗搓搓探索這個世界呢!
本文專家
鄧欣媚
審核專家
華東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
深圳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制作
監制:阿童木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