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誰來治治内娛小生的戀醜癖,歡迎閱讀。
新片《刺猬》裡,王俊凱真的很努力,從形象到表演,使盡渾身解數證明我不是偶像派。
好幾次感其努力,不忍責備。
想着本來演的也是 " 怪胎 ",醜點不妨事,戲比天大嘛。
這幾年偶像小生颠覆形象,已經不算新聞了,說到 " 扮醜 ",王俊凱還沒有範丞丞步子跨得大。
《了不起的夜晚》裡,增肥 30 斤,奶油小生變大肚油膩男。
癫的程度跟鹿晗穿老頭 Polo 衫跳舞有一拼,合理懷疑範丞丞是不是要跟粉絲對着幹——你們越喜歡什麼,哥哥越不長什麼,不光如此,還要朝反方向折騰。
流量偶像已經是個燙手山芋了嘛,為了不跟它沾上邊,這個變臉,那個毀容的。
怎麼說," 扮醜 " 的風還是從女星刮到了小生這裡。
從前女星是怎麼扮醜的?
楊幂演清潔工,翹着蘭花指倒垃圾;
鄭秀文在《瘦身男女》裡演一個因失戀暴飲暴食,最終胖成 260 斤的肥婆;
趙 V 在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裡滿臉膿包疙瘩,最後還頂着光頭出場。
當年看完《少林足球》的瓊瑤阿姨又氣又失望,當下給她打電話說 " 我費盡千辛萬苦把你拍得那麼漂亮、可愛,你居然去拍了一個什麼電影,把自己弄得如此的醜,你簡直是毀了我創造的東西 "。
這就要問當時已經紅遍全國的趙為什麼要去做這件風險極大的事,也就是扮醜的目的是什麼?
一,她那時急需一個特别的角色打破觀眾對她的定型,證明自己有更多可能性;二,進軍電影圈。
到了《畫皮》她已經能跟導演讨價還價了,不同意把佩容化成 " 秃頭、獠牙、爛面、歪臉 " 以證明 " 這麼醜,是個怪物,丈夫還那麼愛她 ",說:
" 我可以醜,但要醜得我覺得值得 "
觀察女星走過的路,會發現這個 " 醜得值得 ",一是角色真的有 " 醜 " 的合理性、必要性;二是可以打破觀眾固有認知,迅速的轉型、升咖。
當然不挑戰不成活的慶奶不算在内,她只是在享受與天鬥、與地鬥的其樂無窮。
我就是要颠覆
如果不颠覆我不拍這個戲
自己早就可以歇菜了
之所以還在拍戲
就是為了超越
《尋龍訣》
女星在這條路上已經走得太遠,流量小生轉型成功案例還屬易烊千玺、朱一龍,兩人均在颠覆偶像形象後,幾乎一步登天。
比起女星,他們是非變不可。
眾所周知,電影圈不歡迎奶油小生,形象接地氣的相比光鮮亮麗的更能吃得開,(除了青春片)偶像派花美男更别來沾邊。周一圍此前為了讓電影圈帶自己玩,把自己曬黑變糙,使勁兒往姜文那個方向靠。
所以相比女星扮醜喜歡演村婦,小生普遍存在 " 男人味 " 焦慮。
以少年感著稱的四字、劉昊然,尤其想 " 長大 "" 成熟 "。
四字在《滿江紅》裡,觀眾隔着銀幕都能聞到一股衝鼻的男人味。
據說四字在《醬園弄》演了一個算命師傅,光頭 + 瞎眼造型,在颠覆自己的路上無止境。
劉昊然的巴黎奧運會同款電影《燃冬》,想衝擊熟男,結果讓人有種自家未成年在台上丢人現眼的羞恥感。
除了少年想變男人,還有種更普遍的目的——熒幕轉銀幕,胡歌和朱一龍成名後,第一部領銜的電影演的都是不修邊幅、胡子拉碴的底層小人物。
以上小生轉型,畢竟是從一種角色切換到另一種,現在更年輕一代的小生,直接當插班生,從唱跳歌手空降電影咖,扮醜的路數很娴熟。
像前輩那樣,想讓人眼前一亮,突破定型,證明自己有更多可能性,或者像四字在最新采訪中提到的,表演得到認可後,他能從被選擇,到跟大家一起共創,變得有一定話語權。
有野心、想突破、想成長當然無可厚非,問題是不少小生扮醜只是醜,沒别的。
看官方發布王俊凱在《刺猬》裡的表演片段,不看前情提要,還以為經典的校園恐怖片復興,主角在課堂上當場被厲鬼上身操控了心智。
實際上只是個留級又說話磕巴的自卑少年,課堂上害怕老師喊他發言,偷摸做心理建設。
為什麼開頭說王俊凱很努力,五官、肌肉一起用力地把邊緣少年,演成了痴呆。
可能是此前《重生》被批評面癱、雙眼無神,這次要用力表現我不是面癱,因此舉輕若重、用力過猛。
他甚至不是不用心,只是無法理解,使勁演了皮,深入不了裡。
王俊凱的狀态讓我想起劉昊然曾經對自己的評價,劉回顧從前的人生說 " 是一種毫無準備的幸運,把自己托了起來 ",過往的順遂也意味着一種人生經歷的空白,他清醒地知道," 自己還沒經歷過很多真正的大事 "。
他們都是溫室裡培育出的乖孩子,與粗粝的現實環境相隔絕,從未經歷過置身懸崖的恐懼,又沒有天賦加持,還偏偏喜歡演這類遊走在模糊地帶的邊緣人。
他們演的邊緣人始終缺乏某種危險、邪性的張力,只能演出想象中的叛逆,走路拽拽的,像犀利哥走 T 台。
劉昊然、陳飛宇在《我和我的祖國》演一對貧苦流浪兄弟
劉昊然那部《燃冬》,他在裡面不是形象上扮醜,是觀感上 ugly。
本身精神迷茫困頓的青年,在邊境小城偶遇一男一女放縱自己,在頹廢中找尋自我的主題,這種典型的歐洲文藝片套路,放在中國的背景已經像無病呻吟了。
真要是中國背景,離職去大理或者任何風景美麗的小城,偶遇幾個文藝青年,精神得到釋放我還相信。
說到這,想起賈玲最近跟安藤櫻對談時提到的《熱辣滾燙》怎麼改編日本原版的問題,她說日本有天性的喪文化,中國沒有這個理解背景,只能把樂瑩的壓抑賦予各種各樣的原因。
日本的主題是老娘揮過一拳、燃燒過一次就夠了,人生可能就是活幾個瞬間,中國版她改成了重生,更符合我們的普世價值觀。
賈玲拍片技術不一定有多好,但作為成功的喜劇演員一定是懂觀眾的。
所以電影是需要立足本土的,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燃冬》劇本本身就有此類問題,再遇到懸浮的浩豐——
一個來自上海的患上抑郁症的金融從業者,來到邊境小城參加婚禮,剛出場直想讓人喊 " 小孩快回家,别裝上班的大人了 "。
除了吃冰塊,浩豐還喜歡冰水滴臉,莫名其妙大哭,好想爹味發問 " 你有什麼好痛苦的?"
并不是對現代人精神困頓無動于衷,只是現代人深重的壓抑,在空泛做作的表達下顯得莫名好笑。
其實想一鳴驚人,光突破形象遠遠不夠,角色與本人契合度——讓人覺得這個角色他演完,就是他的了,别人演不了了,才是根本。
胡歌一開始演電影也極度追求角色與本人的反差,《南方車站》演黑社會,《你好,之華》演家暴男,都被說不夠壞,太乖了,不像。
尤其後者,胡歌邋裡邋遢,颠簸着出場,觀眾一看,這麼高的鼻梁,眼睛還泛神采,哪裡像一個爛泥扶不上牆的窩囊家暴男?暫時頹唐的文藝老炮兒還有點信服力。
怪就怪他長相偏貴氣,你總覺得他非池中之物,不是在爛泥地呆着的人。
到今年的《走走停停》,胡歌演一個在大城市當編劇,因工作愛情雙失意,沮喪返鄉的青年吳迪(這個沒有扮醜)。
吳迪雖然失意,卻保持着清高,有機會和女神一起拍片,他一面揮灑才華,一面維持自尊的方式很滑稽,其實胡歌并不完全像這個四川青年,但他表演時的松弛和自然,以及對角色小傲骨的拿捏,一度讓我以為胡歌是長在這裡的。
反觀劉昊然演《解密》裡容金珍這個保衛家國的解密天才時,有着被角色的重量壓着走的緊繃,表演難度之大他也知道,看起來并不怎麼自信。
雖然電影裡劉的形象和表演都有突破,但角色缺乏魅力,甚至有點卑瑣,看預告不大能吸引觀眾去看的程度。當然這也許不是劉昊然的問題。
這屆小生也忒急切了,過分追求一鳴驚人,在形象和角色上大做文章,卻鮮少考慮角色适配,以及自己有沒有承載角色厚重的吞吐能力。
角色喜歡疊各種悲慘 buff,最近的電影《假如,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裡,佟麗娅演一個無臂的殘障人士,高難度帶娃,黃明昊演一個福利院長大的聽障少年,又是殘障又是孤兒,但總有種精致的作假。
其實真正值得推崇的扮醜,是讓人感受不到醜的。
怎麼說?
《立春》裡蔣雯麗飾演的王彩玲,跟演員本人比,形象醜吧?醜。
長得醜,但一開口唱歌劇,你覺得她整個人就像胸前的黃色紗巾一樣鮮亮,美與醜有了強烈的參照。
她是北方小城裡的音樂教師,天生有一副唱歌劇的好嗓音,夢想是有一天能進入巴黎歌劇院唱歌。
她扎根泥土的平庸外表可以和小城的灰敗閉塞融為一體,但不甘平庸,想要逃脫物質與精神雙重貧瘠的騷動,又像嘹亮的歌聲那樣試圖穿破小城濃重的霧霭。
王彩玲需要直面她的 " 醜 " ——是異類,是志大才疏,是不甘,是格格不入,是主流社會的一根刺。
有的電影并不需要角色扮醜,王彩玲在這裡卻是非醜不可的。對平庸的抵抗,對自身的憐憫,某種程度我們都是王彩玲。
可見,扮醜是有很深的表達空間的。
醜只是醜,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是多數人都多少為之焦慮的負擔。
但在好的作品裡,無論 " 美 " 還是 " 醜 ",其意義都是實現美,在這一刻 " 醜 " 成了藝術通往現實的一扇門,讓你從那些俊美的面孔中想到自己。
《隐入塵煙》中扮演農婦的海清
而在這一代内娛新人看來,醜不是醜,它是一塊上好的跳板,借它能躍上離大眾更遙遠的位置。
内娛小生扮醜,大多還停留在追求形似,追求形似時,功利心還太重,拖累了角色魅力。
甚至于,他們扮醜的本質目的,只是變相炫耀自己的現實的美。
這種姿态倒是不用扮,本身就十分不美。
也是啊,現在剛紅的流量藝人,就被迅速扔進電影市場。源源不斷的新人湧入,他們不進則退,怎麼能不着急?
只是前人的經驗早已告訴了,多對鏡自照,反觀内心,比盲目扮醜有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