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梁文鋒驚醒張一鳴雷軍,大廠最瘋狂的搶人大戰被引爆,歡迎閱讀。
千萬年薪的人才争奪戰,又一次在科技大廠間打響。DeepSeek,則一定程度上擔綱了導火索的角色。
近期,此前傳出被雷軍千萬年薪邀約的 AI 大牛羅福莉,被紅星新聞報道已正式加盟小米;字節挖來了谷歌 DeepMind 研究副總裁吳永輝,後者深度參與了谷歌 Gemini 系列模型的研發;阿裡招攬了全球頂尖 AI 科學家、前 Salesforce 集團副總裁許主洪,出任阿裡集團副總裁。
盡管字節和阿裡挖人的籌碼未被曝出,但以兩人的職位而言," 年薪肯定過千萬,不過其中大比例會以股票形式呈現,可能涉及一些績效考核。" 服務大廠的獵頭公司嘉明創始人邢澤分析道。
DeepSeek 爆火出圈,激活的不只是頂尖人才市場,大模型行業對一般人才的渴求度也迎來新的變化。
過去一年中,随着大模型技術迭代趨緩,行業對人才的争搶已經顯現出放緩的迹象,科技大廠更是開啟了優中優選模式," 一般的數據标注工程師、測試工程師等大模型相關崗位,已經變得不再搶手,甚至預訓練算法方面的人才需求度,也開始下滑。"某科技大廠 HR 李南說道。
字母榜獲悉的一份 2024 人才白皮書報告也佐證着上述轉變。根據前程無憂數據統計,包括大模型在内的高科技行業,離職率從 2023 年的 17.7%,下滑至 2024 年的 16.1%。離職率下降的背後,則透視出大模型行業對人才需求度的減弱。
但就在外界以為國内大模型行業競争格局漸漸明朗,開始演變為一場大廠和 AI 創業新貴之間的資本遊戲之際,DeepSeek 憑借在過去一個月内的驚豔表現,正在重新改寫遊戲規則。
一眾大模型廠商,又再次回到了比拼技術創新和研發實力的基礎階段。行業對一般人才的渴求度,也因此被重新激活。
阿裡是最先釋放信号的一家。在招攬完許主洪後,阿裡近期的 AI To C 業務,開啟了一輪大規模人員招聘,開放招聘崗位達到數百個,其中 AI 技術、產品研發崗位占比達到 90%。官方信息顯示,新聘人員将重點投入文本、多模态大模型、AI Agent 等前沿技術與應用的相關工作中。
上述變化也讓邢澤再次忙了起來,"2 月份以來,大模型行業的招聘需求又有了 2023 年時的熱鬧場景。"
A
越是在大模型上落後一步的大廠,越舍得砸錢挖人。
在大模型領網域落後百度、阿裡一步的字節,便成了國内挖人最瘋狂的科技大廠。張一鳴再次找回了當年創辦今日頭條時的狀态,開始化身公司頭号 HR。據外媒報道,字節内部人士稱,雖然已卸任公司 CEO 一職,但從 2023 年中開始,張一鳴一直在積極參與公司的 AI 戰略,并親自監督從競争對手公司招聘中國 AI 工程師和研究人員。
此後,包括光年之外原技術骨幹田值、谷歌原 VideoPoet 項目負責人蔣路,零一萬物原預訓練負責人黃文灏,以及阿裡通義大模型原技術負責人周暢,到現在的谷歌 DeepMind 原研究副總裁吳永輝,相繼被字節重金招募。
據晚點 LatePost 報道,在黃文灏提出離職,稱要 " 奔赴 AGI 夢想 ",并講了字節開的條件時,零一萬物内部都不好意思做挽留動作。
雷軍豪擲千金邀約羅福莉之前,張一鳴就曾因千萬年薪招攬周暢,而引發了一場字節和阿裡兩家公司的紛争。2024 年 12 月初,界 * 面新聞報道稱,通義前員工周暢因違反競業協定跳槽字節,已遭到阿裡起訴索賠,目前暫未有新的進展傳出。
出任字節 AI 研究部門 Seed 新負責人的吳永輝,則成了迄今為止,字節在大模型領網域挖到的級别最高的科學家。
國外被 OpenAI 打亂陣腳的科技大廠,為了在 AI 領網域提速,幾乎同時選擇了跟字節一樣的砸錢挖人策略。
去年,微軟以超 6 億美元收購了 AI 初創明星公司 Inflection 核心資產,谷歌更是以超 26 億美元拿下了 Character.AI 核心資產。
無論微軟還是谷歌,最為看重的核心資產都是創始團隊的人才價值,尤其是各家公司的創始人:Inflection 創始人穆斯塔法 · 蘇萊曼(Mustafa Syleyman),曾是 DeepMind 聯合創始人;Character.AI 創始人諾姆 · 沙齊爾 ( Noam Shazeer ) ,曾是谷歌大腦和 "Transformer 八子 " 之一。
尤其是沙齊爾的回歸,外媒爆料稱,谷歌為這筆超 26 億美元的交易,特意注明了一個綁定條款,即沙齊爾同意重返谷歌。
少有發聲的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 · 布林 ( Sergey Brin ) ,更是在一次演講中興奮提到,"Noam 已經回來了,這太棒了。"
國内外科技大廠圍繞頂尖人才的争奪,一度引得世界首富馬斯克都連連感嘆,并在去年 4 月發文稱,AI 工程師的競争 " 是我見過的最瘋狂的人才争奪戰 "。
部分不願被大廠 " 綁架 " 的 AI 大牛,則趁着風口選擇獨立創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 OpenAI 原聯創伊利亞 · 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莫屬。
去年 5 月從 OpenAI 離職後,伊利亞确定創業,并組建新公司 Safe Superintelligence(簡稱 SSI)。一年時間不到,在沒有任何產品和 PPT 介紹的情況下,近期 SSI 估值已飙升到超 300 億美元。據外媒爆料,伊利亞正在以投後 300 億美元的估值,尋求新一輪 10 億美元融資。
B
無論是去大廠拿千萬年薪,還是下場創業收獲百億估值,這一波 AI 人才,都應該感謝大模型開啟的 AI 2.0 時代新機遇。
2016 年,AlphaGo 用一場圍棋大戰,正式叩開 AI 1.0 創業時代的大門。國内科技大廠紛紛組建 AI 相關研究院,并大肆招兵買馬:百度挖來陸奇 All in AI,阿裡挖來漆遠等人組建達摩院,字節同樣挖來了馬維英、李磊等一批 AI 大牛。
但好景不長,随着 AI 1.0 熱潮褪去,陷入商業化困境的大廠,紛紛縮減 AI 研究院規模和開支,到 2020 年左右,上述科學家中的絕大多數,相繼逃離大廠,重回學界擔任教職。
大模型的爆發,則重新引發了科學家從學界回歸產業界的新浪潮。
ChatGPT 尚未出現的 2020 年之前,據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回憶,當時的 OpenAI 風評很差," 我們圈子的人找工作,一般考慮像谷歌。很多人跟伊利亞聊完,覺得這個人瘋了,太自以為是了—— OpenAI 不是瘋子就是騙子。"
OpenAI 遭遇的招人和融資困境,彼時同樣成為籠罩在國内大模型上空的一朵朵烏雲。" 當時投資人既不了解,也不願多聽介紹,路演很快就會遭遇閉門羹。" 大模型創業公司 aiXCoder 創始人李戈向字母榜回憶道。
ChatGPT 出現後,AI 技術人才的價值又一次被無限放大。
相關數據也印證着這一轉變。前程無憂統計數據顯示,包括大模型在内的高科技行業,連續兩年調薪幅度位居第一(2023 年 5.7%,2024 年 5.2%),預計 2025 年調薪幅度為 5%,依然是行業第一。
" 這輪大模型創業,投資圈的一個共識是,要找有技術背景的人。"恒業資本創始合夥人江一說道,其中清華大學和卡内基 · 梅隆大學,則成了大模型人才輸出的兩大重鎮。
AI 六小虎中,智譜張鵬、月之暗面楊植麟、百川智能王小川都是清華畢業,零一萬物李開復出身卡内基 · 梅隆大學。
清華和卡内基 · 梅隆雙身份加持下的楊植麟,更是成為 2023 年大模型創業的種子型選手。前紅杉中國合夥人曹曦創立的砺思資本(Monolith),在其他投資機構廣泛撒網的時候,選擇把所有賭注都押在楊植麟身上,接連投資了月之暗面一、二、三輪。
無論出身哪所高校,AI 六小虎創始人(加上 MiniMax 闫俊傑、階躍星辰姜大昕)的一個共同點則是,均有技術背景。
在過去兩年的大模型創業熱潮中,唯一不遵循技術背景創業變數的,只有一個人,即光年之外創始人王慧文。但非技術出身帶來的代價便是,在需要投入更大精力來判斷技術路線和資源分配的決策中,王慧文身體先一步吃不消,被迫退出了這場 AGI(通用人工智能)争奪戰。
據騰訊科技報道,2023 年 6 月,王慧文毫無預兆的 " 疑似抑郁 ",都源于他太負責了。雖然不懂大模型,但考慮到大模型的任何一個決策,都涉及過億資金的投入,在決策試錯成本極高的前提下,王慧文想要把事情想得更清楚些,就不可避免要投入遠超技術人員的精力,去補課大模型知識。
C
王慧文退場後的一年時間内,國内大模型領網域也開始因技術趨緩,而陷入融資難和人才流動降低的新狀況。
" 除了數據科學家(非數據标注工)、產品應用專家還供不應求之外,負責預訓練、後訓練和微調等的人才需求,明顯降低,且待遇也有所下降。" 李南總結道。
李開復的轉舵,更是為大模型遇冷行情又潑了潑涼水。1 月份,零一萬物正式調整策略,成為首家放棄追求 AGI 的大模型廠商,李開復一手組建起來的預訓練人才隊伍,被阿裡接管。
大模型似乎開始仿照移動互聯網時代,進入到了一場比拼資本的舊模式。但 DeepSeek 的出圈,成了打破這一舊模式的新變量,并重新攪動起大模型行業的人才流動。
無論是 AI 六小虎,還是科技大廠,想要在大模型領網域重獲用戶青睐,唯一的捷徑便是學習 DeepSeek,通過技術創新證明自己。
為此,吳永輝、許主洪等頂尖大佬之外,更多年輕人才開始獲得科技大廠的新一輪青睐。
DeepSeek 之前,唯有 OpenAI 敢于将毫無經驗的應屆生,或者辍學生用來參與大模型研發,并能成功上線產品。國内 AI 六小虎中,從王小川的百川智能,到姜大昕的階躍星辰,再到李開復的零一萬物,都招募了一眾自己的老部下和前同事。
作為 DeepSeek 創始人的梁文鋒,更是将人才組織,視為自家在 AGI 大戰中的護城河,不是閉源,更不是招募行業頂尖牛人。
如同 OpenAI 一樣,梁文鋒為 DeepSeek 尋找到的,同樣是一批由更多 TOP 高校應屆畢業生,和一些畢業才幾年的年輕人組成的隊伍,并對這些人的 GPU 資源調動不設上限。" 如果有想法,每個人随時可以調用訓練集群的卡無需審批。同時因為不存在層級和跨部門,也可以靈活調用所有人,只要對方也有興趣。" 梁文鋒說道。
在大模型熱潮爆發之前,GPU 已經是業内招攬人才的最具誘惑力條件之一。" 深度學習之父 " 傑弗裡 · 辛頓(Geoffery Hinton),早年的 AI 研究便一直受困于從哪裡能獲得更多的卡。直到其聯手自己的學生伊利亞等人,在 2012 年的 ImageNet(一項影像識别競賽)挑戰賽中奪魁,一夜成名後的辛頓,最終被谷歌開出的 GPU 充足供應條件而吸引,在一眾邀約中,選擇了加盟谷歌。
從十年前辛頓加盟谷歌,到現在雷軍、張一鳴,乃至馬雲,紛紛豪擲千萬年薪招收頂尖技術人才,他們無一例外看中了這些AI 大牛會帶來的人才 " 滾雪球 " 效應。在刑澤看來," 大廠用行業頂薪招攬人才的舉動,也是一種雇主品牌宣傳。重視人才的印象一旦傳遍行業,對于後期社招也會增加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