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遠去的回憶:追憶美國托德太平洋造船廠,歡迎閱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 " 燃燒的島群 " 第 1397 篇原創文章,作者:阿登的苦林。
正文共約 6150 字,配圖 18 幅,閱讀需要 16 分鍾,2025 年 4 月 11 日首發。
快捷閱讀作者文章的入口就是點擊标題下方的作者 " 阿登的苦林專輯 "!
按:近日,美國新上任總統特朗普通過加征關稅等手段掀起全球貿易大戰,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制造業回流美國;而在諸多制造業領網域中,造船業是特朗普關注的重點之一,其甚至喊出了 " 重振美國造船業 " 的口号,誓言要重現美國造船業昔日的輝煌。本文編譯自外文雜志,原作者追憶了美國托德太平洋造船廠往昔的輝煌。編譯本文并不表示贊同原作者觀點或證實文章内容,僅供讀者參考。配圖有改動。
托德太平洋造船廠(Todd Pacific Shipyard)是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矶市聖佩德羅地區的一家造船廠,在 1917~1989 年的七十多年間,這座船廠建造了一百三十多條船,平均每年接近兩艘。
圖 1. 坐落在加州聖佩德羅市的托德造船廠,照片攝于 1945 年
托德太平洋造船廠的歷史可追溯到一個多世紀以前。1916 年 11 月,以埃克斯特姆(E. G. Ekstrom)為首的一群投資者合起夥來,計劃在加州洛杉矶以南約三十公裡處的聖佩德羅市開設一家造船廠。最終,他們在史密斯島上選中了一塊約 28 公頃的土地,不過這塊土地當時是片沼澤地,投資者們先是斥 500 萬美元巨資(約合今天的 7500 萬美元)進行填海造陸和土地翻新,然後才得以在上面建造船廠。
完成了對這片土地的重新開墾後,1917 年 4 月,托德太平洋造船廠的前身——洛杉矶造船和幹船塢公司正式成立。起初,該公司只是為了填補洛杉矶當地造船 / 修船廠產能難以滿足加州航運市場對船舶需求的空白。好在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參戰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使得這座完工不久的船廠甫一開工便生意興隆。根據美國航運委員會應急船隊協會(Emergency Fleet Corporation,EFC)的條款,洛杉矶造船和幹船塢公司獲得了建造 35 艘貨輪的合同,其中 30 艘為 8800 載重噸的 1013 型貨輪,餘下的 5 艘為 11500 載重噸的大型貨輪。
圖 2.1013 型貨輪,也稱 " 羅伯特 · 多拉爾 "(Robert Dollar)型貨輪,是一戰期間美國航運委員會應急船隊協會下單批量生產的一種鋼殼貨船,共完工 111 艘。其大多數船名都以 " 西 "(West/Western)開頭,表明它們來自西海岸的造船廠
1917 年 7 月 23 日,這批合同中的第一條船 " 阿科馬克 "(Accomac,阿科馬克縣是美國弗吉尼亞州轄地,位于該州東海岸)号正式開工建造。三年後,船廠購置了一座 1.2 萬噸級的浮動幹船塢,造價 125 萬美元(約合今天的 1870 萬美元),這不啻是一項重大财務投資。合同中的首批四艘貨輪于一年後的 1918 年 7 月交付,另有四艘于 1918 年年底前交付。1921 年 11 月,即距離首條船開工約四年半後,35 艘貨輪中的最後一艘 " 西喬帕卡 "(West Chopaka)号交付給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聖佩德羅市的美國航運委員會。
對一家初出茅廬的船廠而言,向美國航運委員會交付這 35 艘、總噸位 32.15 萬載重噸的船舶絕非易事,尤其是從 1919 年 5 月開始,六千多名船廠工人舉行了為期兩個月的罷工更是讓工程進度雪上加霜。1919 年 7 月 19 日,船廠重新開工,但工人們的要求仍未得到滿足,這導致許多工人集體退工,重新到其他地方找工作。
圖 3. 上世紀 10 年代末的美國造船廠,可見工人的工作環境着實惡劣
在此期間,洛杉矶港口專員在 1917 年 11 月說服船廠管理層,建造了一座長 540 英尺(約合 164.7 米)、寬 84 英尺(約合 25.6 米)的巨大幹船塢。這座幹船塢耗資 125 萬美元(約合今天的 1870 萬美元),于 1920 年 7 月竣工并投入使用。這是當時加州僅有的兩座如此規模的幹船塢之一,第一艘使用該幹船塢建造的船是 " 卡布裡洛 "(Cabrillo)号蒸汽船。
在完成 35 艘貨輪的大訂單後,洛杉矶造船和幹船塢公司開始招攬其他生意,并接下了許多油輪和駁船的建造訂單。1924 年,該公司完成了 " 卡特琳娜 "(Catalina)号的建造工作;次年,該公司又完成了洛杉矶市第 2 号消防船的建造工作,該船後來更名為 " 拉爾夫 · 斯科特 "(Ralph J. Scott)号。
圖 4. 洛杉矶市第 2 号消防船 " 拉爾夫 · 斯科特 " 号,為紀念該市消防總工程師而命名,船員 14 人,總造價 21.4 萬美元
進入 20 世紀 30 年代後,随着經濟危機的爆發以及随之而來的經濟大蕭條,導致商機驟然減少,船廠也一度瀕臨破產邊緣,并在這十年間進行了數次重組。不過,主要通過承接船舶維修業務,公司才得以勉強熬過這十年難捱的時光。在此期間,船廠曾競标美國海軍的幾份油輪合同和一艘驅逐艦合同,但最終敗給了東海岸的船廠,這也讓公司的前景變得愈發黯淡。
1936 年 11 月 14 日,洛杉矶市幾家造船廠的五百餘名工人開始了長達 87 天的罷工,直到第二年的 1937 年 2 月 9 日,這場大罷工才得以平息。到 20 世紀 30 年代這痛苦的十年結束時,洛杉矶造船和幹船塢公司已經被 " 洛杉矶木材產品公司 " 收購,成為後者的全資子公司。
圖 5. 罷工的美國西海岸船廠工人,照片攝于 1934 年
饒是如此,造船廠還是幸存了下來。1941 年 12 月 7 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正式喚醒了美國這個 " 沉睡的巨人 "。幾乎是一夜之間,大批工人開始紛紛湧入船廠尋找工作機會,來自美國海軍和各大商業公司的各類合同和訂單也紛至沓來。為改造船廠的陳舊設施,美國海軍慷慨投資約 6400 萬美元用于采購新設備,以确保新船能夠順利下水交付。
不過,在戰争進行了兩個年頭之後的 1943 年,美國海軍方面敏銳地意識到,洛杉矶造船和幹船塢公司仍然存在種種問題,并于當年 9 月 27 日組建了一個海軍特别調查委員會對該船廠展開調查。主持調查的是海軍中将老哈羅德 · 鮑溫(Harold G. Bowen,Sr.),他的調查結果令船廠管理層感到不快:鮑溫中将發現,該船廠的會計制度不健全,最令人震驚的是,在船廠建造 " 阿賈克斯 " 号修理艦(USS Ajax,AR-6)期間,美國海軍損失了 500~600 萬美元。美國海軍調查後認為,導致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 " 管理效率低下和工會組織不力 ",而不是有意欺詐。海軍方面試圖讓船廠管理層改正這些問題,但雙方的談判以失敗告終。
圖 6." 伏爾甘 " 級修理艦二号艦 " 阿賈克斯 " 号,照片攝于聖迭戈附近海網域。該艦 1941 年在洛杉矶造船和幹船塢公司鋪設龍骨,1942 年 8 月下水,1943 年服役,1986 年 12 月退役
此時,船廠的管理層恐怕還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種種失誤足以讓美國海軍根據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 德拉諾 · 羅斯福籤署的戰時行政命令,于 1943 年 12 月 8 日解除了他們對這座船廠的控制權。進一步調查發現,船廠的情況比海軍早期調查所認為的情況還要糟糕,于是海軍方面将船廠管理權移交給著名的托德船廠(Todd Shipyards),後者當時已經在美國擁有并經營着數家造船廠。
管理層易手後,船廠的種種工作開始逐漸步入正軌。1944 年,當時名為 " 托德 - 洛杉矶造船廠 " 的該船廠產能達到戰時巅峰狀态,總共雇傭有兩萬多名工人。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托德造船廠為其洛杉矶子公司引入先進的管理經驗,并扭轉了生產不力的局面,為美國海軍建造了大量艦船,包括三艘 " 伏爾甘 " 級修理艦 " 阿賈克斯 " 号、" 赫克托耳 " 号和 " 伊阿宋 " 号;三艘 " 柯裡塔克 " 級水上飛機供應艦 " 諾頓灣 " 号、" 松樹島 " 号和 " 普吉特灣 " 号;四艘 " 克朗代克 " 級驅逐艦供應艦 " 克朗代克 " 号、" 阿卡迪亞 " 号、" 埃弗格雷斯 " 号和 " 邊疆 " 号。戰争期間,船廠總共改裝、修復、維護保養了 2376 艘次艦船。
圖 7." 阿賈克斯 " 号修理艦與四艘驅逐艦停泊在一起,照片攝于日本佐世保港,時間是 1952 年 12 月
圖 8." 邊疆 " 号驅逐艦供應艦(USS Frontier,AD-25)是二戰後期托德 - 洛杉矶造船廠為美國海軍建造的四艘 " 克朗代克 " 級驅逐艦供應艦中的一艘。該艦 1945 年 3 月 25 日下水,1946 年 3 月 2 日服役,1968 年 6 月 28 日退役
值得一提的是,托德 - 洛杉矶造船廠還為諾曼底登陸做出過貢獻。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 1918 年 7 月 4 日,當時的洛杉矶造船與幹船塢公司下水了一艘名為 " 西格拉瑪 "(West Grama)号的貨輪,該船于 1918 年 12 月完工,1919 年 1 月 9 日服役。在其作為民船的服役生涯早期," 西格拉瑪 " 号航行于意大利熱那亞和美國紐約之間。1927 年," 西格拉瑪 " 号拆掉原來的蒸汽機,換上柴油機,這也是美國航運委員會的試驗項目之一。改裝後,該船改為主要在美國東海岸港口和南美洲之間航行。從經濟危機爆發到 20 世紀 30 年代末,該船一直處于停航狀态,但在二戰期間又重新啟用作為商船服役。在此期間,該船主要航行在加勒比海網域。1944 年 3 月," 西格拉瑪 " 号最後一次離開美國,踏上了其 " 為國捐軀 " 的征程:在 1944 年 6 月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期間,它作為奧馬哈海灘外代号 " 醋栗 " 的防波堤的一部分被自沉,并因此壯舉而榮膺一枚 " 戰鬥之星 " 勳章。
圖 9. 洛杉矶造船與幹船塢公司建造的 " 西格拉瑪 " 号貨輪,該船的服役生涯可謂豐富而又曲折
戰争結束後,美國海軍以 125 萬美元的價格将托德 - 洛杉矶造船廠出售,為反映新業主托德船廠為實際管理者的現實,船廠被更名為 " 托德造船廠洛杉矶分部 "。更名後的船廠主要從事船舶維修和改裝工作,也承接一些機械制造和加工合同。朝鮮戰争期間,船廠的產能一度有過短暫增長,但随着朝鮮戰争的結束和美軍部隊及軍艦撤回國内,船廠再度陷入了訂單量不足的窘境。
圖 10. 美國海軍 " 保羅 · 裡維爾 " 号兩栖攻擊運輸船(USS Paul Revere,APA-248)于 1958 年在托德造船廠洛杉矶分部接受改裝的場景。這艘船于 1952 年 5 月 15 日在紐約造船公司鋪設龍骨,1953 年 4 月 11 日下水,最初被命名為 " 鑽石水手 " 号
為避免關門之虞,船廠開始擴大經營範圍,在此期間其接到過一份有趣的合同:建造一艘 " 馬克 · 吐溫 " 号内河明輪遊船的復制品,在迪士尼樂園展出。此外,船廠還建造了八艘 52 英尺長的觀光遊覽潛艇,每艘造價 8 萬美元。有意思的是,這八艘潛艇分别被命名為 " 鹦鹉螺 " 号、" 海狼 " 号、" 鳐魚 " 号、" 鲣魚 " 号、" 海神 " 号、" 喬治 · 華盛頓 " 号、" 帕特裡克 · 亨利 " 号和 " 伊桑 · 艾倫 " 号,這些都是當時美國海軍現役核潛艇的艇名。這些潛艇被戲稱為 " 世界上最龐大的和平用途潛艇艦隊之一 ",在托德造船廠洛杉矶分部完工後運往加州阿納海姆市的 " 迪士尼樂園海軍船塢 "。為保證安全性,迪士尼方面還聘請了退役的海軍上将喬 · 福勒(Joe Fowler),由他負責監督潛艇最後的舾裝工作。
圖 11. 為迪士尼樂園用于展出而建造的 " 馬克 · 吐溫 " 号内河明輪遊船的復制品
這八艘潛艇的窗戶或者說 " 舷窗 " 都是手工切割出來的,艇身先是被塗成軍灰色,後又改為亮黃色。雖然這些大玩具名義上被稱為 " 潛艇 ",但實際上它們并不能真正潛入水下;不過,由于艇上的座位都位于水線以下,因此能給乘客營造一種潛入水下的感覺。1959 年 6 月,迪士尼樂園方面邀請美國海軍 " 鹦鹉螺 " 号核潛艇輪機長斯圖爾特 · 尼爾森的妻子米爾德裡德 · 尼爾森(Mildred Nelson)女士共同舉行這些玩具潛艇的 " 下水儀式 ",并正式讓該旅遊景點開張。
圖 12. 迪士尼水上樂園的 " 玩具潛艇 "
1958 年,加州修改了州财產稅結構,這使托德造船廠總部可以向洛杉矶地區的工廠投資(這在以往的稅收體系中是做不到的)。新資金的注入使托德造船廠洛杉矶分部有财力完成幾艘散貨船的建造工作,包括為莫爾 - 麥科馬克航運公司建造的 9300 噸的姊妹船 " 莫爾馬克卡普 "(Mormaccape)号和 " 莫爾馬克格倫 "(Mormacglen)号,以及為美國郵船公司建造的 16500 噸的 " 華盛頓 · 郵 "(Washington Mail)号、" 日本 · 郵 "(Japan Mail)号和 " 菲律賓 · 郵 "(Philippines Mail)号。
圖 13. 與眾不同的 " 寶石州 " 号起重船(Diamond State," 寶石州 " 是美國特拉華州的别稱),其前身是托德造船廠洛杉矶分部在 1961 年根據美國海事管理局的合同為美國郵船公司建造的 " 日本 · 郵 " 号散貨船。1988 年,該船被改裝為美國國防備份力量的起重船
随着冷戰的加劇,到 20 世紀 60 年代末,托德造船廠洛杉矶分部相繼從美國海軍手中接過了建造兩艘導彈巡洋艦(" 英格蘭 " 号和 " 福克斯 " 号)、七艘 " 諾克斯 " 級護衛艦(" 赫伯恩 " 号、" 梅爾科德 " 号、" 朗 " 号、" 弗朗西斯 · 哈蒙德 " 号、" 巴傑 " 号、" 哈羅德 · 霍爾特 " 号和 " 範寧 " 号),以及改裝兩栖攻擊運輸船 " 保羅 · 裡維爾 " 号和油輪 " 阿什塔布拉 " 号(USS Ashtabula,AO-51)的合同。美國海軍還向船廠下達了建造 " 北極星 " 潛射彈道導彈試驗船的訂單。
圖 14. 航行在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 " 英格蘭 " 号導彈巡洋艦(USS England,CG-22),照片攝于 1983 年 1 月 10 日。該艦是 20 世紀 60 年代托德造船廠洛杉矶分部的 " 代表作品 "
20 世紀 70 年代初,托德造船廠洛杉矶分部重新開始建造油輪,先是向美國航運公司交付了四艘 2.5 萬噸級的油輪,後向薩帕塔海事公司交付了四艘 3.5 萬噸級的大型油輪(" 薩帕塔愛國者 " 号、" 薩帕塔遊騎兵 " 号、" 薩帕塔漫遊者 " 号和 " 薩帕塔信使 " 号)。不過,這也是該船廠建造的最後一批民船了,随着 1973 年石油危機的爆發,其手持的八艘 9 萬噸級油輪訂單于 1975 年被取消。
1977 年,船廠再次更名為 " 托德太平洋造船廠 "。1978 年 4 月,當時美國海軍最老舊的現役艦艇、1940 年服役的 " 迪克西 " 号驅逐艦供應艦(USS Dixie,AD-14)駛抵船廠接受維修,這條船先後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争和越南戰争,它的到來也讓洛杉矶地區收獲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海軍維修訂單:" 迪克西 " 号和同時進行的 " 阿拉莫 " 号船塢登陸艦(USS Alamo,LSD-33)維修工程為托德太平洋造船廠帶來了 1240 萬美元和 35 萬多個工時的收益。
圖 15. 航行在太平洋上的 " 貝爾納普 " 級巡洋艦 " 福克斯 " 号(USS Fox,CG-33),照片攝于 1988 年 12 月 16 日。該艦 1963 年 1 月 15 日鋪設龍骨,1964 年 11 月 21 日下水,1994 年 4 月中旬退役,1995 年出售拆解
1981 年,羅納德 · 裡根正式就任美國第四十任總統。他在任期間大力提高軍事支出(軍費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接近 7%),力求重建美國在全球範圍内的軍事優勢(尤其是加強海軍),并聲稱要打造一支有 600 艘艦艇的艦隊。得益于此,美國海軍迎來了復興時期,托德太平洋造船廠也從美國海軍手中接過了大批新的造艦訂單,尤其是獲得了建造數艘 " 佩裡 " 級護衛艦的大額訂單。到 1983 年,托德太平洋造船廠呈現出一派空前忙碌和繁榮的景象。
作為美國二戰後建造數量最多的護衛艦,美國海軍足足向托德太平洋造船廠下了建造 19 艘 " 佩裡 " 級的訂單,實際建造 16 艘,分别是 " 萬斯沃思 " 号、" 喬治 · 菲利普 " 号、" 西德斯 " 号、" 劉易斯 · 普勒 " 号、" 科普蘭 " 号、" 裡德 " 号、" 賈裡特 " 号、" 柯蒂斯 " 号、" 麥克拉斯基 " 号、" 塔克 " 号、" 倫茨 " 号、" 加裡 " 号、" 福特 " 号、" 魯本 · 詹姆斯 " 号、" 羅德尼 · 戴維斯 " 号和 " 英格拉哈姆 " 号。1989 年 8 月 5 日,随着 " 英格拉哈姆 " 号完工并移交給美國海軍,後續三艘艦的建造訂單也随之取消。這一幕無疑與今天 " 星座 " 級護衛艦的工期一再拖延及成本超支構成了鮮明對比。
圖 16. 托德太平洋造船廠正在建造的 " 佩裡 " 級護衛艦 " 福特 " 号(USS Ford,FFG-54),照片攝于 1983 年
圖 17. 初步完工的 " 福特 " 号導彈護衛艦于 1984 年 6 月 23 日下水時的情景。該艦于 2013 年 10 月 31 日退役
圖 18. 駛入埃弗雷特海軍基地的 " 英格拉哈姆 " 号導彈護衛艦(USS Ingraham,FFG-61)。該艦 1987 年 3 月 30 日在托德太平洋造船廠鋪設龍骨,1988 年 6 月 25 日下水,一年後服役,2015 年 1 月 30 日退役。該艦是美國建造的最後一艘 " 佩裡 " 級護衛艦
1989 年,柏林牆倒塌,這也标志着兩極對峙的冷戰時代宣告結束。遺憾的是,托德太平洋造船廠未能獲得為美國海軍建造最新型 " 阿利 · 伯克 " 級宙斯盾驅逐艦的合同,這次與訂單的失之交臂也直接導致這家有七十多年歷史的船廠倒閉關門(早在兩年前的 1987 年 8 月,其母公司托德造船廠就已進入破產保護程式)。2015 年,托德太平洋造船廠的同步升降船台被賣給馬來西亞造船與工程公司,原廠址也被重新開發成洛杉矶港西盆地貨櫃碼頭的第 100 号碼頭,至此,這座曾為美國海軍建造過多艘優秀艦船的老牌船廠徹底蕩然無存,只留給世人對遠去往昔的追思與回憶。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 " 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 " 加群 "-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