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用AI視覺識别人工操作漏洞,「百威雷PowerArena」優化制造業生產流程,歡迎閱讀。
在大規模機器替人真正到來之前,制造業如何推進機器助人,仍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譬如生產線的流程優化。在完成一項加工過程所需要的周期時間(cycle time)内,存在各種可能延長時間、降低效率的因素,成為生產力提高的瓶頸。即便低效因素的捕捉與分析通常可由工程師人力進行,但肉眼依然可能存在時間、效率、準确性等方面的限制。此外,伴随東南亞建廠潮起,分散于各地的工廠,也給工程師的工作帶來阻礙。
最近,36 氪接觸到來自香港的「百威雷 Power Arena」——面對上述難點以及衍生問題,百威雷正在嘗試用 AI 視覺技術解決。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制造業領網域内 AI 視覺的應用,更多基于影像數據,落實在對產品或生產工具的質量檢測維度;百威雷則更多根據獲取的實時視頻數據,着重對生產線人員動作及操作步驟等進行 AI 識别與分析處理。
" 現在依然有很多工廠在大量使用人工作業,并且在短期内并不容易改變。" 百威雷聯創 KEN LAW 告訴 36 氪。對此,制造業背景頗深的百威雷團隊,格外關注生產過程中 " 人 " 這一變量。
具體來看,百威雷的 Human Operation Platform(HOP),基于在生產線布局的攝影機等硬體設備所獲取的影像數據,通過深度學習分解生產過程,并進一步進行分析,捕捉產線中各操作人員動作,發現其中的低效率因素。
例如,在實際生產場景中,作業人員可能出現動作頻繁被維護人員打斷、工具位置不當導致不順手等情況,最終拉長生產周期時間,折損生產效率。百威雷将類似的低效率因素可視化,企業即可有針對地進行產線優化。
各步驟所耗時間可視化,圖源企業
除此之外,百威雷最新的技術進展在于,對于生產過程中的一些關鍵步驟,也可通過實時影像數據的獲取及分析,判斷是否操作到位。這些步驟細致如產品生產過程中擰螺絲的圈數等,往往較難通過成品的質檢發現其疏漏,卻的确可能影響最終交付的產品良率,甚至導致安全問題。
尤其在對精度要求更為嚴格的半導體相關領網域,一次操作不慎造成的物料損毀,即可能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這也是百威雷客戶之一的真實經歷。目前,該客戶已将生產操作每一環均設定為關鍵步驟,重點進行監測及預警。
可分析判斷細致操作是否到位,圖源企業
就實際落地來看,百威雷可提供 SaaS 或買斷制服務,客戶集中在電子制造、半導體相關、車組裝等領網域,包括緯創 Wistron、捷普 Jabil 等頭部電子代工廠。百威雷業務在中國、墨西哥、東南亞等地工廠均有布局,并已積累一定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生產的數據與案例,可在較短時間内完成同類場景下的軟硬體部署。在越南一工廠中,百威雷對其進行業務部署且進行流程優化後,工廠年度生產效率提高了 8%。
團隊方面,百威雷團隊研發人員占比達 60%,在中國、美國、墨西哥多地設有辦公點。創始團隊中,KEN LAW 早年畢業于斯坦佛大學人工智能專業,曾任職于 Google,為連續創業者;HAU MAN CHOW 為 Google 北美地區創始成員,曾協助開拓 Google 亞太地區業務;首席技術官 HANG WONG 在軟體開發方向創業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