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福特中國吳勝波:汽車市場跟家電市場,一模一樣,歡迎閱讀。
一個沒有任何汽車行業經驗的純圈外人,能在 295 天内,讓一個擁有 120 年歷史、曾經在中國很輝煌、如今在中國很迷茫的跨國汽車品牌,重獲新生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300 天都不到的時間,對造車這項主打 " 長期主義 " 的事業來說,實在是白駒過隙般的短暫。
其次,他只是個職業經理人,不是天上下凡的神。
哪怕這位職業經理人,在讓一家企業 " 起死回生 " 這個領網域,是經驗豐富到可以出書立傳的 " 老中醫 ",也很難在診斷時間不足的前提下對症下藥。
這點功夫,能在一家跨國汽車公司内,把望聞問切四個步驟做齊做全做到位,就已經可以被稱為堪比互聯網公司的 " 效率風暴 " 了。
今年 3 月 1 日起正式擔任福特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的吳勝波,就嘗試在公司内部,掀起這樣一場風暴。
" 中國健身房 "
去年 10 月 1 日正式登陸福特戰艦之前,吳勝波先後在通用電氣、霍尼韋爾、歐司朗、惠而浦等公司擔任高管。這些都是大型跨國公司沒錯,但跟汽車公司相比,無論是業務體量、盈利能力還是管理復雜程度,都不在一個量級。這讓吳勝波在成為福特的一員後,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
這些跨行業經驗,到底能有多少復用到 " 水很深 " 的汽車行業?
吳勝波沒有給出直接的回答,而是講了他在惠而浦任職期間的一個小故事:
為了解市場,我喜歡站在大賣場家電樓層的電梯邊上,一站站一天。中國人買家電很少有人當場做決定,看完各個品牌後,下電梯的時候,夫妻倆人會讨論最後到底買哪個。我就站在那聽,學到了很多東西。
這套做法,跟現在造車新勢力 CEO 找用戶喝酒,跟用戶跳舞,給用戶發紅包,縮短與用戶之間距離的思路,如出一轍。
只不過,吳勝波身體力行 " 用戶思維 " 時,如今的造車新勢力,連 PPT 上的概念都不是。
對本土用戶的了解,讓他在面對福特家族第四代繼承人比爾 · 福特和福特汽車公司現任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的雙重 " 拷問 " 時,直接給出了三條看起來很實在的中國戰略:
第一,聚焦細分市場,即硬派、性能與豪華。硬派交給江鈴福特,性能交給長安福特,而豪華交給林肯,造走心但未必走量的車;
第二,電動化之前确實在電馬項目上走了彎路。從現在開始統一戰線,仰仗兩家合資公司——長安和江鈴的力量,造電動車;
第三,大力發展出口。用中國工廠的生產制造能力,補足福特在全球市場中低端車型缺乏的狀況。到 2027 年,出口量做到 30 萬台。
" 比爾 · 福特和吉姆 · 法利面試我的時候,我就反復問了幾句話,福特到底是要留在中國,還是離開中國?如果想離開中國,沒必要找我來收攤。" 吳勝波告訴虎嗅," 比爾 · 福特最終說,中國對福特而言,是健身房。這句話打動了我,所以決定加入。"
很遺憾," 中國健身房 " 的概念,始終沒有打動我。去過健身房的都知道,有人在裡面揮汗如雨,苦練肌肉。也有人在裡面裝模作樣,擺拍發圈。
走進健身房,不上強度,不到力竭,身體根本得不到有效鍛煉。
如今 " 中國健身房 " 的最高強度,是智能電動車。想真正在競争中實現自我突破,必須要在智能電動車戰場上跟中國品牌,無論是新勢力,還是傳統品牌,正面硬碰硬。而不是避開主力鋒芒,在小眾細分市場的間隙裡,尋找生還的希望。
小眾細分市場當然可以做,也能賺錢。但對福特這樣大體量的家用汽車品牌來說,只能是暫時的 " 避難所 ",而不是永恒的 " 隐世院 "。
想回歸主流,重現輝煌,在小眾細分市場稍微緩口氣之後,還是得造大多數用戶喜歡的電動車。
不過,對電動車這件事,吳勝波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電動車将來只有兩條路,要麼死得很難看,要麼變成跟手機行業一樣。
" 現在造電動車的企業,都沒有找到核心盈利點在哪裡。靠軟體賺錢,很難。手機軟體很多是離不開的。但汽車軟體,大部分都是為了玩,真正離不開可能就是導航等有限的幾個。如果只是玩,它的吸附力是達不到手機軟體程度的。" 吳勝波告訴虎嗅。
基于這樣的思考,福特在與兩家中國合資夥伴的合作中,采取了 " 分層 " 策略,即核心的芯片、軟體、服務,走自研道路;其它非核心部分,百分之百放開。
這應該是跨國汽車公司,當下在中國市場,最明智且保險的選擇了。
兜裡越沒錢,吆喝越大聲
除了繼續跟老夥計深入合作,跨國車企在中國,也不斷在尋找更年輕,更大膽的新朋友。
例子有很多:德國大眾找了小鵬,奧迪找了智己,Stellantis 找了零跑,奔馳和蔚來多次傳出绯聞。
但福特,似乎有意無意和本土造車新勢力,保持着只接觸、不深交的關系。
吳勝波給出兩個原因:
首先,他認為像廣汽、長安這樣的傳統車企真正在電動車上發起力來,會比新勢力走得更遠更好。長安就通過深藍、阿維塔兩個品牌,證明了自己在智能電動車賽道上的能力。
其次,他覺得現在很多造車新勢力确實有一些亮點。但核心價值上,不是在往馬拉松這個方向去走。
" 造車就像馬拉松 " 這個說法并不新鮮,蔚來李斌早在 2019 年的全員信中,就給出過" 泥濘賽道上的馬拉松 "這一概念,該說法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内,被各大車企各個層級的人,樂此不疲地引用。
那,到底什麼才是福特眼中的 " 馬拉松造車價值觀 " 呢?
吳勝波給出了四個字:成本、爆款。
先看成本。
" 凡是不特别關注成本的企業,都是圍繞資本市場去尋找投資人的企業。" 吳勝波說,"忽悠得越厲害,就越代表口袋裡的錢快沒了,要通過吆喝拉資本進來。"
這不難理解,造車是一門生意,做生意不關注成本,就賺不到錢。許小年說過:不賺錢的生意都是耍流氓。
吳勝波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哪些造車新勢力一直在耍流氓,但凡會上網搜索的人,都能在五秒鍾内找到答案。
再看爆款。
" 如果能連續出幾款爆款車,一定是對市場定義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凡是短時間内出了很多車,都抓不到點子上,我絕對不敢買它的車。" 吳勝波說。
吳勝波解釋了這個道理:就算一台車的底盤架構不動,重新設計外觀内飾、調整配置,沒有 15 億元的投入和兩年的研發時間,根本做不出來。9 個月出的新車,大概率都沒有經過汽車行業嚴格的工程驗證和測試,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就是忽悠消費者。
這一次,吳勝波依舊沒有點名。不過我相信螢幕前聰明的你,早就知道是哪幾家造車新勢力了。
所以,在福特中國的認知裡," 馬拉松造車 " 應該是在關注成本和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連續向市場推出爆款車型。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翻譯就是:一直用最少的錢,造老百姓一直喜愛的車。
這,合理嗎?
2017 年之前的福特國產車型裡,肯定是有合理的,不然福特也不會在中國創下年銷過百萬台的高光記錄。
2017 年到 2022 年的福特國產車型裡,迷茫的居多,合理的罕見。比如全系換三缸發動機的 " 往日英雄 " 福克斯,就很抽象。造車的成本确實降低了,但願意掏錢的中國老百姓也少了,全生命周期均攤下來,反而得不償失。
2023 年的福特國產車型裡,合理且有潛力衝擊爆款的產品,都在江鈴福特手裡。比如起步價只要 14.58 萬的中型皮卡 Ranger 遊騎俠。
越野、裝載這種皮卡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抛開不談,單看一台小眾燃油皮卡起步就敢配 8155 芯片,且中國市場是全球獨一份這事兒,就能強烈感受到福特 " 置之死地而後生 " 的決心。
我不能确認國產福特 Ranger 是否賣一台虧一台,畢竟江鈴汽車從未公布過它的利潤率。但我能确認的是,福特放棄了本可以在 Ranger 上賺更多利潤的絕佳機會,走上了一條 " 自己少掙點,用戶多拿點 " 的" 傻氣造車路 "。
這樣看起來," 傻傻地對用戶好 " 這件事,并不是造車新勢力的專利,像福特這樣的傳統品牌,一樣可以 " 冒傻氣 ",而且可以冒得更到位。
對用戶好這事兒,其實挺花錢的。真要拼老本的厚度、散财的力度、持續的長度,福特肯定是比造車新勢力們,更有底氣的。
120 年、四代人積累下的老錢,憑什麼被 10 年不到、連一代都還沒熬過的新錢打敗。
寫在最後
作為在中國擁有兩家合作夥伴的跨國汽車公司,福特還會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兩個夥伴之間,做到一碗水端平。
吳勝波每次看到這問題,都覺得挺可笑的。
原因很簡單:哪台車放哪家合資公司,福特早就計劃好了。
"乘用車底盤在長安,卡車底盤在江鈴。這是很早就定下的戰略,在今天這種環境下,福特不可能投入幾十億去重做這些基礎設施,風險很大。" 吳勝波說," 所以,硬派車型屬于江鈴福特,性能車型和豪華車型林肯,都屬于長安福特。"
"汽車市場跟家電市場一模一樣,今天汽車市場所有的事情,家電市場都走過,而且比汽車市場還難。" 吳勝波說," 單靠價格戰,跑不完馬拉松。家電行業門檻很低,但中高端市場始終是外資搶占。這和國内很多家電品牌注重產品,不注重品牌有很大關系。中國汽車行業也是這樣,這些車企老板幾乎百分之百關注產品,可沒有幾個人真正關注品牌。人人都知道 LV 的材料沒多少錢,為什麼大家為 LV 溢價,多付了那麼多錢?"
身為鋼鐵直男,我屬實不知道 LV 的材料多少錢,溢價多少錢。我只知道,福特造出來的車,材料上花的錢确實挺多,但品牌產生的溢價卻很少。
這種現象在電動車時代尤為明顯,福特電馬方方面面的用料都很好,可 " 福特電馬 " 這個品牌對中國人的吸引力,無限接近于零。
當然,這樣的造車方式,有一個高情商說法,叫" 良心造車 "。如何讓更多的中國人,盡快看到福特的良心,或許是吳勝波接下來 to-do list 上,優先級最高的事項。
畢竟良心如果在外面晾得太久,很容易就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