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舉報芭比下架,這次他真的破防了,歡迎閱讀。
不知道大家周末過得咋樣,反正她姐這個周末嘛——
完全徜徉在盛大的粉紅色海洋泡泡裡,夢幻,快樂,狂喜。
因為線上線下目之所及、友鄰們奔走相告,全都在推薦一部叫《芭比》的院線電影。
如果你還沒聽說過,未來許多社交話題你可能就要跟不上咯,趕緊補課!
這部片引發了全網完全兩極的評價:
一方面許多男孩女孩穿着粉紅套裝盛裝出席各大影院,就像這個夏日最糖果最夢幻的嘉年華。
《芭比》首映
然而在狂歡的暗面,有部分網友則完全另一番光景,他們深感受傷,刷低分,搞抵制。
有人直接在影院上演跟劇情裡一模一樣的「有毒男子氣概」名場面……
有網友辣評:"花2D的錢看了4D的電影!"
愛之深,恨之切,究竟《芭比》為什麼有這般魔力?
芭比風暴,世紀對決
《芭比》可以說是本世紀最劃時代的電影之一了。
目前剛上映一周,已經在各個國家票房大爆破紀錄。
北美首周末票房狂收1.62億美元輕松空降冠軍,北美影史女導演最高首周票房紀錄,超越《神奇女俠》。
導演格蕾塔·葛韋格一直堅持創作女性主義作品,前作《弗蘭西斯·哈》《伯德小姐》《小婦人》都有很不錯的女性表達,這一回直接影史留名不在話下。
《芭比》的海外宣發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盛大:
主演瑪格特·羅比帶着幾十套精美華服在全世界進行真人芭比巡回時裝秀。
倫敦知名景點倫敦眼、OXO塔、金絲雀碼頭、特拉法爾加廣場、南岸等地通體變粉造勢...
主創團隊集體去韓國臉蛋比心,
Airbnb推出實體可入住的芭比夢幻小屋,
倫敦地鐵站直接更名「芭比肯」一天,
澳洲快餐Grill'd推出聯名「芭比夢幻漢堡」,
Google專屬界面尤其blingbling,
芭比主題公交車、班機已就位,連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都出現「芭比夢幻車站」檢票口...
《芭比》在全世界燃起的火轟轟烈烈,内地上映第一天排片卻僅僅0.7%,慘談到令人發指,要知道豆瓣開分4.5的爛片《超能一家人》排片都到了49.2%。
沒關系,零宣發,零排片,攔不住嗷嗷待哺的觀眾、口口相傳的口碑。
沒有宣發咱們自己做,沒有排片觀眾自己打上去...
雖然有的小城市排片才一場,有的想當然地排在了兒童配音廳。
不過《芭比》上座率到了驚人的70%,現在每天排片以1%的增速穩步上升,周一已到10%左右。
貓眼預測票房從慘兮兮的9000萬,短短幾小時升至2.2億,再到了3.13億元。
豆瓣開分8.8,一度衝到8.9,現在20多萬人打分穩定在8.6的高分。
評論區的盛贊快要溢出螢幕——
獻給全體女性的贊歌
每一個順直男笑話都讓人狂拍大腿
真正的平權電影,明年奧斯卡板上釘釘
Make 粉色 great again.
Pink is the new black(芭比粉成為新潮流)
給父權制世界一點小小的冒犯和大大的芭比震撼
...
還沒看《芭比》的朋友快穿上粉裝,come on Barbie,let'ss go party!
全世界「破防男孩」聯合起來
《芭比》的劇情其實很簡單,甚至很歡樂。
開篇便把觀眾帶到了一個真人等身的芭比夢幻莊園。
這裡浪漫中帶着荒誕,童話裡透着塑料,各式各樣的芭比和肯每天都過着幸福百分百的完美生活。直到某一天,一個念頭突然鑽進芭比的腦子裡——
芭比開始思考死亡的意義。
然後她的雙腳不再是完美的高跟鞋形(Barbie feet),腳掌竟然落地了!接着她開始出現橘皮,一連串不完美不斷發生。
芭比為了重新找回寧靜的生活,她被迫去到真實世界找尋答案。
剛進入現實世界第一分鍾,便被一群粗俗的建築工人大開黃色笑話,芭比一臉無辜地表示:"我沒有vagina,他(指着肯)也沒有penis。"
錯位笑話就此開始。
在真實世界,芭比遇到了無處不在的男性凝視的目光、小女孩們對芭比娃娃的厭惡、話語權和領導高層全被男性掌控……這是一個父權制進化得更狡猾更隐蔽的世界。
與此同時肯在現實世界只發現一個道理——父權制,讓女人服從男人的偉大制度,肯決定用父權制改造芭比樂園,變成男人的AV夢鄉。
這時你會看到無數個肯活靈活現地表演:「方頭明油膩撩妹現場」「男性說教大舞台」「性化女性大獎賽」「雄競比武大擂台」……把父權制是個草台班子從頭到腳諷刺個透。
如果說電影中有"冒犯"的部分,那也僅僅是把兩個性别的模式互換展示了一下,而就是這樣的"小情節",卻讓全世界太多男孩破了防。
比如在韓國,英文海報上宣傳詞是"Barbie is everything, He's just Ken"(芭比是全部,而他只是肯而已)。
結果到了韓國宣傳詞全部去掉,只剩下芭比和肯兩個名字。
《芭比》在韓國的評價極端兩極,總平均分8.78,但是女性打出9.43的超高分,男性觀眾則均分6分,勉強及格。
韓國男性在評分網站的差評,看着有些似曾相識:
就因為你們是女人就想擁有權力?
哈哈,你又不是瑪格特·羅比
芭比打扮自己還不是為了取悅男性
...
許多歐美男性在推上诟病瑪格特·羅比是5分女,仿佛這輩子沒見過真實女性、也從未照過鏡子一樣。
美國右翼知名頭子Ben Shapiro錄了43分鍾的視頻狂罵電影是"女權癌""仇男垃圾"。
而《芭比》本身只有114分鍾而已,看來真是氣得不輕。
基督教牧師呼籲對這部"充滿了跨性别和同性戀的電影"進行驅魔。
最近一次傳教會上表示:"要以上帝的名義阻止芭比!"
男性影評人則用詞更加體面。
只不過同樣無法掩蓋沒看懂内核就輸出的傲慢與無知。
國内電影大佬同樣影評翻車,不假思索地罵之為"莫名其妙、匪夷所思"。
真正的樂趣還得去影院親自感受,你會看到許多男性花樣百出的跳腳名場面,我願稱之為「肯之瞬間」。
有中途提前離場的,
有惡狠狠地警告女友下不為例的,
有爸爸帶着女兒得意洋洋地進場,沉默不語地離開的……
還有從頭到尾爹爹不休的男孩,一直給女孩講解《2001太空漫遊》、存在主義、民有民治民享...
與這相比,忍不住非要科普扎導版正義聯盟顯得情有可原。
豆瓣上刷差評就像車轱辘話一樣,無能狂怒,罵都罵不出新花樣來。
因為《芭比》在國内的宣發全靠自來水人傳人,于是也有孫吧男孩召集兄弟們投訴這部電影下架。
有網友總結出「直抒胸臆型」「知識淵博型」「我最懂女型」「大詞影評型」,
幾款魅力男性供對号入座。
還是友鄰一語驚醒夢中人:
誰說《芭比》沒有彩蛋,網上破防男性魅力發言不就是最好看的彩蛋嗎?
芭比娃娃的前世今生
一部電影能引發這樣的粉紅核爆,它一定是做對了什麼。
那就淺淺科普一下芭比娃娃這個曾經家喻戶曉、如今早已失落的頂流玩偶吧。
現在芭比早已被有着進步思想、平權意識的女性打入冷宮。
原因我可以羅列一大串:
芭比、粉色、高跟鞋是性别刻板印象的集大成;
芭比有着人類之不可能的魔鬼身材,給無數女孩帶來終其一生的容貌焦慮;
能從事任何職業甚至當女總統的芭比似乎在嘲笑現實中的女孩還不夠努力……
總之,說一個女孩"宛如芭比"約等于罵人,因為芭比就是厭女代表,只要芭比玩偶持續生產,便能一舉把女性主義事業幹倒退50年。
第一款經典芭比
但其實一個無人知曉的冷知識是,一開始創造出芭比是具有非常進步非常先鋒的意義的。
芭比一度是女權領軍人。
那是在1950年代,民權運動風起雲湧,第二波女性主義思潮還在萌芽期。
本只是個普通秘書的露絲,取得丈夫支持創立了美泰玩具公司,創造了芭比娃娃,這一舉動公然挑戰了美國當時的社會環境。
芭比娃娃的設計初衷——
只因露絲發現兒子的玩具豐富多彩,而女兒芭芭拉的玩具只有嬰兒玩偶,讓女孩從小就學做家庭主婦。
露絲不希望自己的女兒活在一個"只能想象自己長大後成為母親"的環境裡。
她希望創造一個能反映女性工作和自主能力的玩具。
我對芭比的全部理念是,通過這個娃娃,小女孩可以成為她想成為的任何人。芭比始終代表一個事實——女性擁有選擇權。
當時美泰公司除了露絲之外清一色的男性高層,集體反對她的想法,但露絲決意放手一搏,甚至創造性地繞過不喜歡芭比的零售商,以成本價直接向消費者出售玩偶。
事實證明露絲是正确的,小女孩們渴望擁有律師芭比、演員芭比、科學家芭比、醫生芭比……芭比娃娃一經面世便獲得巨大的成功。
很快「芭比粉絲俱樂部」單在美國就發展了150萬會員,芭比有個秘書每周要回兩萬封粉絲來信。
那時大量粉絲來信強烈要求芭比嫁給她的穩定男友肯并生一個寶寶,但露絲頂住壓力拒絕了這一請求,因為她不想傳遞給年輕女孩"女人的目标就是結婚和當媽"的舊觀念。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芭比還是個進步丁克女性。
芭比的官方定位是"一位不做家務粗活的單身職業女性",接下來還出現了空姐芭比、飛行員芭比、宇航員芭比、消防員芭比、古生物學家芭比,甚至有次競選了女總統……
疫情期間還有醫生芭比、疫苗科研員芭比。
2000年後環球還出品了一系列「芭比大電影」,童年看的時候不以為意,現在回看,也太感人了吧,妥妥女性自我救贖的icon。
《芭比之真假公主》沒有嫁男人,真假公主攜手除反派
迪士尼世界裡,公主的幸福承諾永遠指向一個完美的王子。
而大女主芭比則完全不是戀愛腦,肯的存在感極低,幾乎只是裝點,芭比永遠靠自己解決難題,她不是等待被拯救的羔羊,而是最有行動力的女英雄。
《芭比公主三劍客》拒絕了王子,與女性朋友們走天涯
懷舊總帶着美好的濾鏡,當然芭比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
譬如芭比人物過于完美、身材過于理想,主要是中產白人女性形象,人物形象過于刻板,不夠多元。
研究證明芭比完美形象的不良影響也是深遠的:美國心理學會報告顯示,5-8歲接觸芭比的女孩比同齡人身體自尊感更低,更渴望擁有纖瘦的身材。
以及兒童更偏好膚色偏白的芭比娃娃,這讓黑人兒童更難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芭比争議
美泰公司有過不少翻車產品,譬如懷孕芭比、減肥芭比、學不好數學芭比……
可見"Barbie is everything""girl can do anything"的口号太過深入人心。
而這,又成為芭比過時的症結。
芭比從「玩偶之家」覺醒
雖然美泰公司致力于把芭比塑造成女權主義者,但新世代的女性俨然是不買賬的。
網友辣評:
誰會相信一個永遠有錢、永遠全妝、永遠零号身材、擁有無限職業可能的順直女(并且她還不會開口說話)是女權主義者呢?
芭比無法說服任何人,她是一個商品符号,又成了小女孩投射焦慮的魔鏡。
而這正是2023年重新拍《芭比》的意義,反叛這個商品符号本身。
畢竟女性主義到了後現代,我們對抗的早已不是過去的家庭父權制——女性的終極理想乃嫁一良君、生兒育女的幸福家庭模範間。
現在女性主義對抗的,一個是消費社會賦予的虛假繁榮,另一個是新自由主義下"you can have it all"的完美女性幻象。
正如《芭比》裡的金句:
我們當然還在踐行父權制,只是偽裝得更隐蔽了而已。
如今女性主義成為一種更時髦的标語,一個裝飾挂件,貼上它就可以大賺一筆,消費它就是更進步的人。
當女性主義都可以打包售賣的時候,誰曾想商品背後手握權力的高層依然是男性。
消費力無疑賦予了女性一些話語權,但它就像芭比娃娃一樣太輕易獲得、太夢幻以至于充斥着塑料感,這是父權制發展到今天與資本主義深度嵌套的新形态。
制造女權商品背後的男性高層
謝麗爾·桑德伯格寫過一本《向前一步》(Lean In),曾經的女性聖經,後被反復批評。
這正是完美女性幻象的寫照。
"you can have it all""girl can do anything"這樣的口号好像在說"你可以擁有一切只要足夠努力"。
潛台詞卻是"你成為失敗者完全是個人的原因"。
女喜劇演員嘲諷"完美女性幻象"
這忽略了無數個女性真實存在的系統性困境。
上野千鶴子演講
所以新世代芭比的故事,确實是個娜拉出走的故事,只不過逃離的玩偶之家不是傳統家庭,而正是完美芭比這個概念和商品本身。
從玩偶覺醒為人。
芭比最終拒絕做一個完美女性符号,拒絕當一個塑料商品,她選擇變擁有一個會老去的肉體,一個平凡的人類,一個真正的女性。
一開始芭比在進入現實世界被建築工人性騷擾,她無知無畏地說"我沒有vagina"開始,荒誕的錯位和諷刺的笑料不斷更新。
最終她成為擁有子宮要去看婦科醫生的芭芭拉,擁抱了子宮和陰道賦予的女性肉身體驗,愉悅、孕育、傷痛以及女性共享的生命經驗,電影落幕。
我在想《芭比》确實是非常溫和的電影——
肯的理想世界要女人全部服務于男人,而芭比的理想國度,女性是自由的,男性也可以勇敢探索自我,只是男性沒有那麼重要而已。
然而《芭比》又是意義重大的。
它讓我們重新愛上了粉色,這個曾經被認為最女性刻板的顏色,我們曾經厭惡粉色正如厭惡女性身份的自己。
今天男孩女孩們都快活地肆意地鋪張地穿上粉色,正如我們都在重新接受自我身上的女性氣質。
還有女性從來沒有真正擁有自己的盛會,那種像世界杯、電競賽男性舉杯共譜兄弟情的公共場網域,而《芭比》影院做到了,一場女性的公共的嘉年華。
就這,如此溫柔的狂歡,還是有男性抵制、破防,要求下架。
女性已經在不斷重新定義芭比的過程中去到了第五層,有的男性還停在第一層,靠攻擊女性尋求安全感。
他們放佛還沒認清女性早已不是任人擺布的提線娃娃,我們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我們一直在進步。
芭比已經戳破了父權制的洗腦包,這場夢境,就讓男人們自己玩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