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國產綜藝,靠鬥心眼出海,歡迎閱讀。
誰能想到,2024 年底最火的時尚單品,是一只熏雞。
麥琳燒起來的這股邪火,不止在内娛橫掃熱搜,更是讓海外網友也集體淪陷。
在 YouTube 上,芒果 TV 官方上傳的完整節目,播放量已經飙到了 47 萬。要知道,《再見愛人》的韓版原型《我們離婚了》播放量也只有二十多萬。
除了芒果官方上傳的原片,各大關注内娛的油管博主也緊追熱點。随便點進一個娛樂号的主頁,都能看見滿屏的 " 再見愛人 "、" 熏雞 "、" 心趴 ",硬是把同期熱播的其他劇綜擠到了邊角。
從最開始的楊學,到現在的麥學、亮學,海外觀眾是一集也沒落下。
小紅書上研習麥學的帖子底下,更是出現了全球 IP 地址開會的盛況,大家一邊看一邊高呼 " 命都要被氣沒半條 "。甚至在這些觀眾心裡,麥學已經構成了海外華人的新文化認同 ——
大家都在感慨:要論逐幀解讀和玩梗,還得是咱們内娛啊。
有才的台灣網友,貼心地給李行亮設計了新專輯《亮亮麥麥》的封面,硬是把吃瓜上升到了藝術高度。
所以說,海内外樂子人真正關心的不是節目本身,而是由此衍生出的各路學問。
不只是麥學,在 YouTube、Threads 等國際平台上,《花兒與少年》的花學、《向往的生活》的黃學,個個都是叫得上号的顯學。
咱們内娛的熱梗,到了外網依然能打。
不僅動辄在 YouTube 上斬獲數十萬播放量,還引得海外觀眾紛紛發表銳評。雖然大家的語言不同,但高漲的吃瓜熱情,簡直一模一樣。
情到濃時,這批觀眾還會代入現實。
看到楊子和麥琳跟别人的相處模式,立馬開始照鏡子自我檢讨,生怕自己不小心也有了 " 麥化 " 傾向。
從 " 熏雞事變 " 到 " 青團事變 ",從 " 這豆絕了 " 到 " 邪惡栀子花 ",内娛觀眾那套察言觀色的功力,和拿顯微鏡看節目的絕學,在海外舞台上也找到了知音。
其實在 YouTube 上,芒果官方早就布局了各有側重點的賬号矩陣,勢要從方方面面進軍海外市場。而他們也确實做到了,這些賬号的粉絲量都很可觀。
但讓麥學、花學真正火起來的,還是各個娛樂博主的解讀和玩梗。
這要感謝内娛觀眾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 " 解構式觀看法 ":
對畫面進行逐幀分析,對對話和文本做深度解讀,甚至對肢體語言進行專業剖析。
不管什麼綜藝,不一定都有根據或符合事實,但符合人性的惡趣味。
文化背景有差别,但人性是共通的。誰不愛看表面一團和氣、背後暗潮洶湧的戲碼?
再定睛一看,表面一套背後一套、一句話八百個心眼子 ...... 這些越看越眼熟的元素,連起來不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宮鬥嗎!
這種解構式觀看的背後,其實是我們内娛觀眾再熟悉不過的宮鬥思維——
無非是一個眼神裡藏半部陰謀,一句話背後是滿腹算計。
也難怪這些梗能火到海外了,因為宮鬥的基因,早就已經埋在海外觀眾心裡了。
遙記當年《甄嬛傳》和《延禧攻略》在全球都殺瘋了的盛況,海外觀眾都催着劇方把字幕翻譯成英語、泰語、越南語 ......
光是《延禧攻略》全球播放量就破了 150 億。
更是讓一眾國際友人淪陷,在評論區裡變着法兒地誇:" 再怎麼推薦都不為過 "" 我最喜歡的一部劇之一 "" 我之前從來沒看過中國劇但是 ...... 魏璎珞是我的寶貝!"
借着《延禧攻略》的勢,新人主演的番外篇《金枝玉葉》還成功走上了海外發行,在 Netflix 上線。雖然口碑遠不如前作,但還是有不少海外網友表示 " 六集根本不夠看 "。
從那時候起,這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就俘獲了一眾海外觀眾的心,讓他們建立了對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的基礎認知。
也證明了 " 宮鬥 " 這種叙事方式是真的很吸引人,不分國界那種。
這種把人際關系和人性裡的一點小陰暗添油加醋的本事,成了内娛觀眾的獨門絕技,也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爆紅的宮鬥梗。
全球觀眾都愛讨論這些梗,也是因為它們滿足了人類共通的心理需求。
權力關系的較量、隐秘故事的探索欲、真人秀比虛構劇更強的真實感,簡直是要啥有啥。
在這個過程裡,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能從自己的視角發現有趣的細節,在解讀裡獲得快感。
說到底,在復雜的人際關系面前,無論地網域之間文化差異多大,人性的好奇和窺私欲望都是一樣的。
外國人看得津津有味,因為這是他們從未體驗過的社交解剖課;中國人看得如數家珍,因為這是刻在我們 DNA 裡的生存技能。
你以為你在看别人,其實你在看自己。你以為你在吃瓜,其實你在學習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