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流量生的電影之路越走越好了?,歡迎閱讀。
内娛電影市場很快要迎來五年來最激烈的暑期檔了。
大量國產電影瞄準了疫情後的第一個暑期檔,而國產電影保護政策的松動也令大量好萊塢大片在這個暑期可以同步上映。厮殺必将激烈。
借這個契機,聊聊目前流量生的電影征程,他們在内娛電影市場,到底是一支怎樣的力量?
1
之于票房
選流量生拍電影,最直白的目的當然是票房。
早年間吳亦凡的三無電影《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初步向市場印證了流量的粉絲購買力,能在電影市場發揮多大的作用。
但在流量野蠻生長階段,内娛電影市場用流量也不得章法:當金手指、混搭、亂炖、題材錯配,令 " 流量 " 這件事在電影市場的效用飄忽不定。
但這幾年,随着流量運營的專業化,和電影資本對流量使用的經驗積累,流量生的電影道路逐漸清晰,在票房上的作用尤為明顯。
梳理了一些标志性事件:
其一,《送你一朵小紅花》的超高預售
" 編制門 " 之前,在電影市場表現得最為出色的流量小生,是 00 後的易烊千玺。
《少年的你》雖然票房口碑雙豐收,但作為易烊千玺的電影處女作,它的作用在于印證 " 他是流量裡會演戲的 ",而不是證明票房能力。真正在票房上令業内震驚的,是《送你一朵小紅花》。2020 年 12 月 31 日,元旦假期的前夜,傍晚 18:00 才開畫,預售票房近 1.5 億,當日票房 2.3 億。
後續這部電影的最終票房受口碑滑落影響,未能與這樣的預售成績相稱,停留在 14.3 億這個數字,但這恰恰印證了預售數據的畸高。
以前詳細聊過,在韓延 + 癌症的題材閱聽人以外,額外的預售數據,包含了大量粉絲組織有素的購買,和不少認同他流量之外演員身份的觀眾期待。
其二,是《斷橋》的小賺
作為一部完成度并不高的純文藝片,王俊凱粉絲在《斷橋》的票房方面異常努力,制片人方勵說 1.6 億回本,最終 2.32 億的票房看似小賺,但反推制片成本,利潤率可觀。
此前李玉的生涯最高票房是範冰冰 + 韓庚的《萬物生長》,知名 IP+ 早期流量,疫情前的 1.48 億。對比之下,将《斷橋》的額外票房歸功于王俊凱粉絲的貢獻,應該不算偏頗。
其三,是《人生大事》的票房黑馬
《人生大事》于 2022 年暑期檔拿下 17 億超高票房,當然有檔期空虛的利好,有喪葬題材的新鮮,有催淚彈在下沉市場的效用,但朱一龍及其粉絲的功勞亦不可小視。
角色的設計考慮了演員的條件,方言表演幫演員突破了舒适圈,新人導演 + 冷門題材 + 下沉套路 + 演技過關的流量演員,這套組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票房口碑雙豐收,令市場矚目。
從這個夏天起,朱一龍成為了最被市場追捧的流量演員。
其四,是《無名》的春節檔回本
雖然宣傳期言必稱 " 超級商業片 ",但《無名》顯然無法掙脫程耳的文藝片屬性,論成片水準、論演員陣容,《無名》都很難與程耳前作《羅曼蒂克消亡史》相比,但它卻賣出了《羅曼蒂克消亡史》7 倍有餘的票房。
春節檔期是機遇也是挑戰,大盤上限高,但競争格外激烈,宣發費用翻倍投入,也未必能斬獲理想票房。《無名》雖然背靠博納有一定發行優勢,但電影調性偏文藝,題材與春節檔氛圍格格不入,能在《滿江紅》和《流浪地球 2》兩大巨無霸的夾擊下拿到 9 億 + 票房,誰都無法否認王一博粉絲的強大購買力與組織力。
從幾大标志性事件裡,我們能得到如下幾個結論:
1、一般而言,流量的第一部主力電影作品,粉絲購買力釋放得最為充分。抛開其他票房影響因素,粉絲組織與購買上,易烊千玺的《小紅花》>《奇迹笨小孩》,王一博的《無名》>《長空之王》,王俊凱的《斷橋》>《萬裡歸途》,朱一龍的《峰爆》>《人生大事》,這不是在說最終票房絕對值,而是指粉絲的用力程度和能力貢獻度。
理由也很簡單:想給自家明星開個好頭 + 購買力透支後短時期内很難恢復如初。所以資本瞄準了頂流成為頂流後的電影頭湯也非常合理,結果如何,咱們一起拭目以待。
2、組織有素的粉絲會在電影上映過程中有的放矢地砸預售排片和黃金場排片,但上座率才是後續排片的關鍵。這個過程裡,那些順應大眾直覺的量身定造,能令流量的電影更快更容易觸達大眾,反之則會引發消費疑慮。
小成本文藝片自然可以靠粉絲的爆肝支持收回成本,但有野心的商業片一定要在角色與流量的适配度上多加考量。
3、片方對流量明星的重視程度與力撐态度,對于 " 深知自身作用 " 的粉絲群體來說非常重要。
正面例子是程耳對王一博自始至終的力撐與盛贊,這讓王一博粉絲心甘情願竭盡所能。反面例子是《奇迹笨小孩》片尾的字幕風波,令易烊千玺粉絲在春節檔前幾日差一點更偏向他二番的《水門橋》。
2
之于熱度與口碑
流量參演影視劇,最直觀的影響還不是真金白銀的利潤回報,而是話題熱度。
流量之所以稱之為流量,自然是因為 ta 們的數據流量價值。在互聯網數據時代,這就基本等同于熱度。
流量演員的熱度優勢,主要分三部分。
一是來自粉絲的努力:有組織地做數據、刷話題是主幹,粉絲與路人粉在各平台的自發宣推是輔助,合起來形成了流量演員的流量基礎。
二是靠流量反身拿下的國民度:流量經濟下,流量演員挾流量拿到影視劇綜的一流資源,再通過影視片段、綜藝片段、社交媒體發言與熱搜、廣告轟炸等捷徑,不靠作品積累就在短短一兩年内催熟國民度,獲得廣泛流量。
三是靠平台的權重積累。如今的互聯網社交平台流量,很難不向粉絲——也就是最活躍的互聯網發言者們低頭,于是流量明星在互聯網平台的算法下權重日積月累,重要性與日俱增。"XX 放個屁 " 都能上熱搜,背後邏輯其實就是權重的重要性。
上述流量優勢,體現在流量演員參與的具體電影項目裡,就是更容易全網上熱搜,更容易出爆款視頻,更容易讓項目從開機到上映全程被關注,更容易被泛娛樂閱聽人翻來覆去多角度全方位自發讨論。
這樣的熱度,哪個片方不想要?
至于這種熱度到底有多少能真正轉化為票房,沒人能保證,但若連這種熱度都無,票房更堪憂。
流量演員的另一大熱度,來源于 ta 們的争議性。
配不配,好不好,賣不賣,這類審視,也一定從選角開始,就始終伴随着電影項目的每一步宣傳節點,在粉圈、泛娛樂閱聽人甚至大眾層面引起多重探讨。
争議性在口碑上,會體現得更為顯著。
流量演員為電影帶來了非比尋常的熱度,電影本身也自然會在這種非比尋常的熱度下,遭遇非比尋常的質量審視。
粉絲會盡其所能地吹噓,黑粉會盡其所能地貶低吐槽,這是顯而易見的,也相對容易排除。
比較難厘清的,是受這些吹噓和貶低影響的閱聽人期待。五六十分的電影被粉絲吹到九十分甚至滿分,觀眾抱着極高的期待走入影院,出來怒而給出三四十分,這在過去幾年,并不罕見。
而最糟糕的,是連媒體和影評人都可能在口碑上受到流量出演的影響,無法給出客觀評價。
一方面是粉絲因素:要麼懼怕粉絲圍攻,要麼被粉絲控評反黑搞出逆反心,但無論是恐懼還是逆反,都會令判斷偏離正常值。
另一方面是個人因素:媒體也好影評人也好,也難免會受到各種轟炸信息的影響,對流量參演的電影帶有一定的個人傾向性判斷,差别只在于 " 是否自覺 " 和 " 影響判斷的程度 "。
所以,哪怕是黑粉相抵,流量參演的電影在口碑上,也會比非流量參演的電影更難反映電影的實際水準,至于是高還是低,看本人表現,看粉絲操作,看片方與宣傳控盤,也看彼時彼刻的大眾情緒。
現在這一批流量生的電影之路,其實是很好走的。
比流量花,流量生便宜占盡。一方面是電影市場重男輕女程度更高,主流項目裡像樣的女性角色就不多,到流量手裡就更少。另一方面,生粉更能打,也是不争的事實。
比流量前輩,如今活躍的流量生,也算趕上了好時候。行業對于如何雙赢地使用流量更有心得,題材和角色設計也更利于流量演員發揮,擺脫了此前純粹的割韭菜、騙投資等短視運營,流量團隊也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
在產業角度,幾年來電影市場的低迷令流量生前所未有地受到重視,有宣教意圖的主流資源更願意借流量取得擴散效應,拿下年輕人的市場,商業片和文藝片,更不會嫌話題和票房燙手。
但真正長遠的路線,還是努力精進自身。
在一切都花團錦簇的此刻,居安思危,趁流量尚好,趁粉絲的愛還在,沉下心來精進演技,在能靠流量拿下好資源的短暫視窗期,完成自我迭代,真正走入更大眾的演員之路上。
已經有人走在了前面,但誰會最先趟平這條路,仍有懸念。
你如何看待流量生的電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