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剩下7個月,比亞迪得賣200萬輛,歡迎閱讀。
23/06/05
導語
過于鋒芒畢露的代價,便是需要承受諸多虎視眈眈的窺探。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别 致
回看上周的車圈大事件,除了特斯拉 CEO 埃隆 · 馬斯克時隔三年再次訪華,展現出極高的求生欲與工作效率,還有便是諸多新能源車企争先恐後的公布了 5 月終端成績單。
從結果來看,只能說幾家歡喜幾家愁。而在這其中,一躍成為中國車市絕對 " 霸主 " 的比亞迪,繼續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叫做高歌猛進,再度祭出了一次恐怖的表現。
首先,共計銷售汽車 240,220 輛,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 239,092 輛,同比增長 109.4%。
具體拆分,比亞迪汽車出口達到 10,203 輛。王朝網 + 海洋網共計銷量達到 228,087 輛,同比增長 99.8%。而經過煥新的騰勢,僅憑借 D9 一款在售產品,銷量同樣達到 11,005 輛。
更為值得分享的是,今年 1-5 月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累計銷量已經逼近百萬輛大關,達到 996,476 輛。
寫到這裡,不禁再度感慨:" 當下的比亞迪,所走的插混與純電兩條技術路線,極不容易的做到了齊頭并進,沒有太過偏科。"
去年年初,王傳福所說的那段話:" 我們憑借刀片電池、DM-i 超級混動、e 平台 3.0 等颠覆性技術,堅持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條腿走路,即将迎來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爆發。" 同樣,沒有食言。
當然,見證了上述表現,不可避免的會有讀者反問:為何這家車企會突然實現遠超想象的量變?
在我眼中,答案非常清晰,就像曾經屢次分析過的那樣:首先,從大環境來看,終端用戶對于新能源車認知層面的積極改變,肯定占據了很大的比重。
其次,從企業本身來看,無論垂直供應鏈端,還是成本管控端,還是產品推新端,還是技術研發端,甚至銷售網絡端,比亞迪的每一步都在不斷累積過後踩中了正确的節點。譬如,DM-i 的熱賣,帶動了 EV 板塊的向上。
再者,必須承認的是,随着時間的推移,消費者對于類似豐田、大眾般合資品牌盲目崇拜的消失,以及家國情懷的泛濫,同樣成為了比亞迪熱賣的 " 助推劑 "。
上述風口與節點一旦被押中,就會形成正向循環。同時,身處全新的賽道,先發優勢一旦被徹底建立起來,就會像是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最終,種種利好,促成了比亞迪難以復制的綻放。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愈發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不太過 " 玩火 ",其中國車市絕對 " 霸主 " 的稱号,不會輕易易主。
當然,作為旁觀者還想說的是,根據比亞迪的規劃,2023 年将會全力衝擊 300 萬輛的銷量目标。那麼也意味着在剩餘 7 個月内,必須賣出新車 200 萬輛,平均到每月必須超過 28 萬輛。
平心而論,結合目前中國車市的競争激烈程度,以及略感悲觀的經濟大環境,想要順利完成難度真的不小。
況且,怎樣保證 DM-i 混動系統的領先性?怎樣迅速補齊智能化部分的短板?怎樣保證經銷商體系的穩定擴充?怎樣保證迅速量變下自家產品的質量?怎樣保證衝高品牌的順利推進?
毫無疑問,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一個個明晃晃的問題,都擺在比亞迪的眼前,等待被好好解決。而作為旁觀者,我們也期待着答案。
總之,随着文章臨近尾聲,依舊清楚地記得 2022 全年業績報告發布後的說明會上,王傳福曾信心滿滿的表示:" 比亞迪的目标,為今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大汽車制造商。"
野心,俨然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
但就過往經驗而言,過于鋒芒畢露的代價,便是需要承受諸多虎視眈眈的窺探,各個維度的 " 攻擊 " 都會突然之間襲來。最近一段時間,相信比亞迪對此深有體會,甚至有些焦頭爛額。
奈何,可以肯定的是,後續類似的交鋒只會增不會減。對于今天文章主角的應變能力,将提出更多的要求與更高的挑戰。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