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我的後半生爆火,張國立用演技驗證“媽媽有錢和爸爸有錢的區别”,歡迎閱讀。
張國立、梅婷、佟大為等主演的《我的後半生》播出後,其中展現的一個社會現象引發了網友思考。
有人說:這就是媽媽有錢和爸爸有錢的區别!
張國立飾演的沈卓然作為經濟條件優越的退休教授,比如擁有高退休金、房產等,在老年婚戀市場中成為 " 香饽饽 ",劇中多位女性角色因他的經濟實力接近他。
比如年紀相對較小的護士長連亦憐就因為房產問題,向沈卓然提出了結婚條件,要求對方去世之後,将房產過戶給她的兒子。
沈卓然看着風韻猶存的護士長,毫不猶豫答應了這個條件,只是當好友提醒對方或許會為了房產提前讓他去世,他為了自己的生病健康考慮才退縮了。
與他的觀念截然相反的是其親家母和兒媳婦。
親家母孫寶琴極力幹預其婚姻選擇,強調 " 門當戶對 " 和婚前财產保護,當然,她做出這種舉動絕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外孫。
她跟女兒(沈卓然的兒媳)都不約而同認為,沈卓然去世之後,财產必定是要留給兒子和外孫的,所以就很不理解沈卓然 " 自私 " 的舉動。
或許這也暴露了男女雙方在相同的經濟選擇上,"爸爸有錢 " 帶來選擇自由,卻也加劇了情感與利益的糾葛;相比之下,現實中 " 媽媽有錢 " 更注重子女培養與家庭和諧。
比如 40 多歲的護士長連亦憐為了給兒子弄套房,不惜嫁給 70 多歲的沈卓然,伺候他給他當保姆;沈卓然卻為了自身幸福、被照顧,一度甘願把房子給别人的兒子。
網友又用李湘對獨生女王詩齡的富養模式與賭王何鴻燊家族的子女情況,探讨了" 媽媽有錢 " 與 " 爸爸有錢 "在家庭結構、資源分配、子女成長及家庭關系等方面的差異。
首先是" 媽媽有錢 " 的集中化投入:李湘與王詩齡的 " 精養 " 模式。
獨生女資源獨占性:王詩齡作為李湘唯一的子女,享有家庭資源的絕對集中。李湘不僅為其購置全球限量豪車,更在教育上投入頂級資源,以及通過國際社交活動積累社會資本。
目标導向性:資源直接轉化為個人發展機遇,如王詩齡的繪畫作品在盧浮宮展出、牛津大學藝術系深造計劃,體現 " 精雕細琢 " 的精英教育理念。
" 爸爸有錢 " 的分散化競争:賭王家族的 " 叢林法則 "。
多子女資源稀釋:賭王何鴻燊四房共育 17 名子女,财富需通過復雜分配(如信托、股權)維系家族利益。
子女需通過學業或商業成就争取資源,如何超瓊憑借商業能力成為家族接班人,而其他子女則需聯姻或依附家族產業。
功利性導向:家族财富更多用于維護商業帝國,而非個性化培養。
" 媽媽有錢 " 的情感核心家庭。
父母協同支持:盡管李湘與王嶽倫離婚,但雙方仍以王詩齡為中心,共同出席活動、提供情感支持,形成 " 完整關愛 " 環境。
情感優先性:李湘通過物質投入傳遞情感價值,如為女兒購車不僅是消費,更是 " 隐形力量 " 的積累。
" 爸爸有錢 " 的利益驅動型家族。
多房競争與情感疏離:賭王家族各房子女為繼承權明争暗鬥,如何超瓊雖被賭王認可 " 最像自己 ",但仍需通過商業成就鞏固地位。家族互動常受利益牽制,情感聯結薄弱。
父權權威主導:賭王的财富分配權強化了其權威,子女需通過忠誠或能力證明價值,而非單純依賴血緣關系。
" 媽媽有錢 " 的全方位賦能。
國際化與個性化并重:王詩齡接受全英文教育,能自信與國際設計師對話,同時發展繪畫、音樂等興趣,形成名媛氣質與獨立人格。李湘強調 " 将女兒當公主養 ",注重心理健康與自信表達。
成果具象化:王詩齡的繪畫天賦、學術目标及社交能力,成為 " 富養成功 " 的标杆。
" 爸爸有錢 " 的工具化培養。
實用主義導向:賭王子女多被要求攻讀商科、法律等實用學科,以服務家族企業。如何超瓊的市場學背景直接應用于商業管理,而何猷君的 MIT 學歷則強化其 " 學霸 " 人設以獲取公眾認可。
成果分化與争議:部分子女(如何超瓊)因能力突出獲得社會尊重,但也有子女因資源分配不均或過度依賴家族光環陷入輿論争議。
所以,可以這樣認為:
母系财富更傾向于情感化、集中化的代際傳遞,以子女為個體價值載體;父系财富則更多表現為工具化、分散化的家族資本積累,以多子女競争維系權力結構。
有網友這樣總結:媽媽有錢你将有錢有愛,爸爸有錢你将有許多兄弟姐妹!
真的好扎心啊。
《我的後半生》中沈卓然的資產雖然到不了李湘、何鴻燊這樣的級别,但是也間接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
劇中沈卓然的子女對他婚戀的幹預,體現了子女對父母财產分配的焦慮。
我要說的就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