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35+互聯網大廠“退休”後,我為兒子打造了一個STEAM樂園,歡迎閱讀。
圖源:Unsplash
教育是人類永恒的話題,縱使千變萬化、起起伏伏,無數心懷熱火的人在其中,或入場,或離場,而前行,将永不停歇,這個六月,芥末堆重磅推出全新策劃的非虛構寫作欄目——「一介」。取芥末堆之 " 芥 ",古文也通 " 介 ",一介之士,關注時代中的個體,那些辛辣刺激的拼圖構建蛻變後的人生。
人物介紹:
Lisa,36 歲,5 歲男孩寶媽
十餘年一線互聯網企業教育品牌相關經驗,2022 年底堅定入局 STEAM 賽道創業
以下為人物自述:
" 深耕在線教育多年,是時候轉線下了 "
21 年初,從工作了五年的網易離職,去了字節跳動又做了一年多。在互聯網行業兜兜轉轉,我已經做了十餘年市場和品牌公關,而我家家屬是做算法的,我倆基本屬于互聯網企業裡比較忙的工種,孩子只能托付給老人。
我們家小朋友今年 5 歲,明年就該上小學了,作為一名互聯網人,雖然很多人聽着覺得光鮮,但是每天的工作非常飽和,常常加班到深夜,身心都疲憊不堪。而且當每次回到家,孩子都已經依偎在奶奶身旁熟睡,早上一早就又送他上學,每天只有早上送娃上學的半個小時的相處時間,每次想到這裡,作為一個母親,我總是很自責,希望能多點時間陪自己的孩子。我想每個父母和我的想法都一樣,尤其是在媽媽心裡孩子總是第一位的,考慮到他的學習和生活,我覺得還是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和照顧他。
在決定自己創業前,深耕互聯網十來年的我,年薪最高能達百萬,但是考慮到孩子,我就想着哪怕少掙點錢,多陪陪孩子,對他的童年也是好的,到了小學階段前三年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養對他的成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海澱待時間長了,在媽媽群裡經常看到家長們說," 三年級前把習慣養好,四年級開始發力 "。
說到兒童教育,很早之前就想自己做點和教育相關的事情了,差不多在 2020 年年底的時候。當時關注的是早教,主要也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在上早教托育,覺得這個方向一方面對于現代家庭 " 優生 " 的理念還是蠻契合的,另外一方面對于大城市的雙職工家庭沒時間帶娃還是蠻剛需的。當時也做了大量的調研,早教挺看重線下實體空間的,當時也選中了一個近兩千平米的場地,但 20 年疫情還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沒繼續做下去了。
随着孩子逐漸長大,家庭上需要有人有更多的精力來照顧孩子,事業上也希望能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用每天為了工作而工作,也不想再做無謂的 " 内耗 "。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上的時候,陪着 3 歲的兒子嘗試報各種興趣班,慢慢發現樂高機器人編程堅持的時間最長,對他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思維能力都有很好的幫助。有一次我和那個機構的負責人聊天,發現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年齡比我略大一點,她也在多家互聯網大廠從事過 PM 崗位,深入交談後發現她創業的出發點和我的想法很像。
也曾深入調研過兒童體育類的項目,但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我發現自己也對科學教育,包括少兒編程更感興趣。加之 2022 年初北京市發布了新課标,特别提到信息科技在各科目安排中占比 1%-3%,而且我也看到了我兒子有很明顯的學習成果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目前市場中做得不錯的 STEAM 機構很多,但是能覆蓋學齡前和整個學齡段且生命周期比較長的產品不多,比較擅長做產品内容的更是不多。創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考慮的東西很多,尤其是做兒童教育,它是一個良心產業,需要對家長負責,更需要對孩子負責。
市面上關于兒童編程的機構非常多,質量參差不齊,調研一圈發現雖然自己創立一個品牌相對比較容易,但是我沒有考慮過自創品牌,因為對于課程體系和教學質量這塊不是一朝一夕能完善好的,因此最終選擇了加盟目前這家品牌機構,其最打動我的地方就是其完善的教學體系。
" 市場環境遠比想象中復雜,但我不會放棄 "
圖源:Unsplash
2022 年的最後兩天,我做了兩件事。第一天籤訂品牌合作協定,第二天就在海澱上地附近定下了考察蠻久的場地。
從選址到裝修,每一個細節都是我 " 摳 " 出來的。像這個選址,周圍有多少小區、多少幼兒園、多少個小學,都自己親自走過一遍。對于裝修的風格,也專門找設計師設計的 " 太空 " 風格,每間教室的名字都和宇宙有關,很多燈也是星球情況,整個校區散發着濃烈的科技星空味道。本以為把硬體做好就能吸引家長和小朋友,但市場環境遠比想象中復雜。
一開始我招聘了一位相對比較有經驗的校長,但我發現并不是招聘到優秀的人就一定會有很好的結果,而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團隊每個人是不是能契合。之前在公司帶團隊的時候雖然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但自己創業帶團隊和在公司帶團隊完全是兩種感覺,所有壓力都是自己一個人扛。
前面也有小的試錯,主要在于推廣,除了教學和日常服務,推廣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前期的壓力更多的來源于招生。在現在這個信息互通的時代,口碑當然很重要,但是想靠口碑,肯定需要在教學質量和服務方面有長期積澱,而早期口碑還沒完全建立起來的時候,是需要主動出擊的。我沒有選擇高舉高打,前期就通過銷售拓客,剩下大部分工作還是需要老師端來沉澱。
如果一開始就招很多學生進來,一是成本會很高,二是在服務體系沒有完全做起來的時候,招太多學生進來反而會損傷教學質量,影響口碑。也想着怎麼建立一個良性循環,所以我會選擇把招生進度稍微拉緩一點,有利于我去觀察,然後給學校和家長互相信任的時間,給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化學反應的時間。
加盟的這家機構,核心優勢就在于它的完善的課程體系和科技特長生培養體系,我也看到了非常旺盛的用戶需求。比如三年級的孩子升四年級時,他們會越來越多地進行科技課堂的規劃。我的校區附近住的基本上就是互聯網大廠員工,他們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會尋找盡可能多的資源讓孩子不要走自己 " 過獨木橋 " 的老路,而且有很多孩子在新報一門課程的時候是要把時間重新排一遍的。我們有一個小學員的媽媽當年是自己所在地方的高考狀元,孩子也很聰明,她就想重點培養走科技特長生的路線,還有強基計劃的五大學科,目前奧數和信息學是相對最受家長和學校重視的。
我們這裡有一位老師是專門做 C + + 的,他自己有很強專業能力,同時也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到了人大附中。他跟我反饋,不管是點招還是特長生,能去到名校的孩子都有一條自己的持續性學習路線。這邊有很多家長都是研究型的,打印教學大綱、甚至買了一套教具回去讓孩子反復練習。還有一些高學歷的家長也并不是沒有能力教好自己孩子,他們是 " 不能教、不敢教、也不會教 " 了,因為怕破壞親子關系。所以要得到他們認可,我們必須有很強的軟硬實力。一方面是對于孩子編程思維素養能力的培養,另一個是升學需求。
為了更好提升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所以在學生數量還沒有完全起來時,會專門花時間和老師們坐在一起,互相探讨,從課程導入、教室環境、備課水平等各個環節進行打磨和沉澱。
從 22 年底到現在,談到整個行業,其實也有一些朋友在提醒我,别看疫情過去了,但是 " 經濟恢復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樂觀 ",不建議我做;也有朋友說體制内的學校其實現在也在做這個方面,後面可能會變成校園的必備課程,跟學科類一樣受到國家監管。但不管怎樣我覺得我選擇的這條賽道很好,也會一直堅持下去,有句話叫做 " 寧可錯誤的樂觀,也不要正确的悲觀 ",能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和了解機器人了解編程,讓家長和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為未來科學技術人才發展添磚加瓦,也是件很欣慰的事情。
我相信自己當初的判斷,也相信現在做的事情是對的,等學員積累到一定數量,教學質量得到保證後,學校在周圍家長心目中的口碑也梳理起來後,一方面能更好的服務好自己的學員,一方面也能有更多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讓他真正擁有創造美好未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