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清明檔票房3.78億,不到去年同期一半,票價創同期新高,歡迎閱讀。
4 月 4 日至 6 日清明節假期,中國内地電影市場多達十餘部中外新片上映,但缺乏對觀眾有吸引力的重磅佳作,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清明檔三天票房僅 3.78 億元,不到去年同期 8.42 億元的一半。
引進片《我的世界大電影》檔期内收獲 1.05 億元票房奪得今年清明檔票房冠軍,馮小剛執導、趙麗穎等主演的《向陽 · 花》以 8007 萬元票房位居第二名。已上映兩個多月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以 7178 萬元票房收獲季軍,新片的乏力可見一斑。
新片乏力,清明檔票房不到去年同期一半
今年清明檔期共有 10 部新片上映,加上重映的國產片《熱烈》和仍在熱映的春節檔大片《哪吒之魔童鬧海》,數量上看似豐富,但真正能夠引發市場熱度的新片卻沒有一部。
從影片類型來看,今年清明檔期的影片涵蓋了現實主義題材、懸疑、犯罪、動作、奇幻冒險等多種類型,表面上看題材豐富多樣,但實際上缺乏真正能夠引發全民觀影熱潮的爆款影片。
《我的世界大電影》雖然憑借全球知名遊戲 IP 的影響力吸引了一部分觀眾,但其票房表現并未達到預期,與去年同期《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哥斯拉大戰金剛 2》等引進大片的市場表現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國產新片中,《向陽 · 花》雖然有馮小剛的導演光環和趙麗穎的人氣加持,但影片劇情邏輯存在一些問題,女主演的表演很努力,但形似而神不似,沒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不說話的愛》雖然在預售階段表現不錯,但上映後口碑平平,未能形成持續的觀影熱潮。
最終,《我的世界大電影》以 1.05 億元票房奪冠,馮小剛執導的《向陽 · 花》以 8007 萬元位居亞軍,上映 68 天的《哪吒之魔童鬧海》以 7178 萬元票房位列第三,張藝興主演的《不說話的愛》和梁朝偉、段奕宏主演的《獵狐 · 行動》分别以 5263 萬元和 2420 萬元票房位列四、五名。
同質化嚴重,中等體量現實題材扎堆
清明檔期作為春節檔後的首個三天節假日檔期,一直以來在上半年影市中發揮着承上啟下的作用。然而,近年來随着電影市場競争的加劇,各大檔期之間的競争也愈發激烈。
今年清明檔期不僅面臨着春節檔影片餘溫未退的壓力,還要為即将到來的五一檔讓路,導致檔期内觀眾的觀影需求被進一步分散。
從市場競争格局來看,今年清明檔期的影片類型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多部中等體量的現實題材影片扎堆上映,卻缺乏真正的口碑佳作,導致觀眾選擇困難,電影市場熱度難以集中。
例如,《不說話的愛》《向陽 · 花》《陽光照耀青春裡》都聚焦邊緣群體的生存困境,雖然題材具有一定社會現實意義,但影片的市場定位和目标觀眾群體存在較大重疊,加上沒有一部能憑借好口碑脫穎而出,最終導致三部影片的票房表現都不盡如人意,尤其是肖央主演的《陽光照耀青春裡》,三天假期票房僅 431 萬元。
此外,近年來電影市場的頭部效應愈發明顯,越來越多的商業大片集中在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大檔期上映,而清明檔等小檔期則逐漸淪為 " 雞肋 "。這種不合理的市場格局不僅限制了小檔期的發展潛力,也使得電影市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格局。
票價上漲,上映影片質量沒有提高
在票房比去年同期下滑超過 50% 的背景下,2025 年清明檔平均票價攀升至 40.7 元的中國影史同檔期新高,平均每張電影票比 2024 年清明假期的 39.9 元高了 0.8 元,但 928 萬觀影人次較 2024 年同期的 2108.7 萬減少 56%。
據貓眼數據,2023 年清明檔全國平均電影票價 36.7 元,2022 年 35 元,2021 年 36.8 元,2019 年 34.8 元,2018 年 34.4 元,2017 年 34.2 元 ……
縱觀近些年清明檔全國電影票價,除了 2022 年略有下降之外,幾乎年年上漲,但檔期内上映影片的質量并沒有持續提高,在網劇、短視頻、短劇和遊戲等多種影像娛樂形态的衝擊下,觀眾走進影院觀影的習慣逐漸弱化不難理解。
今年春節檔,《哪吒之魔童鬧海》創造了 150 億元票房、3.1 億觀影人次的奇迹,固然可喜可賀,但當市場回歸常态,缺乏持續優質内容供給導致觀眾復購率驟降。
燈塔數據顯示,2025 年清明檔 35 歲以上觀眾占比有所上升,說明年輕觀眾正在流失,而中老年群體觀影頻次難以支撐市場復蘇。
今年清明檔的電影票房表現不如人意,歸根結底是缺乏能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的重磅佳作。
希望電影人能沉心靜氣,拍出更多能夠引發觀眾情感共鳴的優質影片。同時,電影市場也需要在檔期布局上更加合理,避免過度依賴大檔期,為小檔期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截至 4 月 6 日,2025 年全國電影票房高達 224.33 億元,遠遠超過去年同期的 174.61 億元。因此,面對清明檔票房的失利,我們不必氣餒,期待即将到來的五一檔能使電影院再度熱鬧起來!
【影視風向标】由資深媒體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文藝評論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胡建禮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