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這種深深背刺自己、傷害自己的行為,很多人都在無意識地做!快停下,歡迎閱讀。
想要讓一個人痛苦,背叛是最簡單的方法;想要破壞一段關系,背叛也是最高效的方式。
每個人都經歷過不同程度的背叛。從童年時期未被滿足的渴望,到成長路上信賴之人帶來的屈辱,再到親密關系中伴侶的疏離與冷漠所造成的無形創傷,以及職場生涯中不得不默默承受的壓抑與苦澀,背叛以不同形式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了各種痕迹。
然而,很多時候,給予我們最多欺騙與最深傷害的,不是别人,而是我們自己。比如,你是否會為了獲得飄渺的認同,而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大到結婚生子、人生選擇,小到反駁别人、表達憤怒?
今天來聊聊隐藏在我們日常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及情感反應之中的 " 自我背叛 "。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什麼是 " 自我背叛 "?
在面臨抉擇時,你是否會因外界的壓力、利益的誘惑、他人的期待,而選擇忽視甚至壓抑自己内心深處的真實意願,做出違心本心的決定與行為?在與他人交往時,你是否會為了避免矛盾衝突、維護和諧氛圍,而放棄自己的立場與原則,去迎合他人的觀點和需求?
當我們強迫自己毫無原則地退讓、不講界限地順從時,我們就是在行為上背叛了自己。
也就是說,自我背叛的受害者是自己,加害者也是自己。
行為的自我背叛,不可避免會引發思想的自我背叛。當我們 " 想的 " 和 " 做的 " 不一致時,便會陷入認知的衝突之中,進而產生心理的不适與失調。為了擺脫這種不适感和失調感,我們會開始質疑自己的信念,那些曾經堅如磐石的原則似乎也變得動搖不定。
比如一個習慣獨立思考的人,在團隊壓力下只能盲目跟随他人意見,之後可能會對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產生懷疑,認為随波逐流或許更容易被接受、更合群。
再比如,你遇到一件讓自己非常憤怒的事情,你内心的怒火已經壓抑不住了,但你的意識卻在考慮:如果你表達了憤怒,可能會讓别人覺得自己情緒不穩定,會讓和諧的氣氛被打破。于是,你告訴自己:忍一忍吧,就過去了,别把事情放大,一定是自己太敏感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根據認知失調理論,當我們做出與信念相悖的行為時,我們的信念往往會随之改變,以與行為保持一致。這種失調會驅使我們竭盡全力去縮小信念與行為之間的差距,以達到某種功能性的統一。
同時,認知失調往往伴随着深刻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我們可能會否定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法改變現狀;也可能會攻擊自己,責怪自己的選擇,陷入内疚與自責的情緒泥潭,難以自拔。比如我們會認為自己不敢指出同事意見的漏洞,是因為膽小懦弱,缺乏勇氣,進而自責為什麼自己不能更加果斷和自信。
從行為的自我背叛,引發思想的自我背叛,在行為和思想相互拉扯中產生的不适和失調,會讓我們感到極度焦慮與痛苦。為了從這種内心的掙扎中解脫出來,我們會選擇壓抑或忽視自己的真實情感,構成情感的自我背叛。
當我們為了迎合外部的期望或标準而違背自己的感受、忽視自己的需求、放棄自己的利益、不敢做真實的自己時,自我背叛就會如漩渦一般,裹挾着我們陷入無盡的迷茫與痛苦之中。在 " 自我背叛 " 中,受害者是自己,加害者也是自己,不可避免地,自己也承受了雙倍的重擊。
為什麼會 " 自我背叛 "?
" 自我背叛 " 有時候是難以避免的。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了多種角色,每個人都會與一個以上的人保持關系。在這樣的交織中,我們竭盡全力去平衡各方的需求與期望,卻常常感到力不從心,難以做到面面俱到。
當個人的願望、肩負的責任以及追求的目标在時間與資源上發生交叉重疊,甚至相互衝突時,選擇一方與放棄另一方成了必選項,自然而然地,背叛就會如影随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輕人想享受單身生活的自由和随心,父母卻認為結婚生子是人生必經的重要階段,兩者對生活的期望不一致。這種情況下,是堅持自己的選擇傷父母的心?還是順應父母的意願放棄自己的追求?這種兩難境地,都會将人推入自我背叛的審判台上,要麼是背叛了想讓自己快樂的需求,要麼是背叛了想讓父母舒心的願望。
當 " 自我 " 成為了 " 自我 " 的背叛者和加害者,就如潛伏的特工,悄無聲息卻能一刀斃命。自我背叛擅長披上種種無形的偽裝,隐藏在我們日常的思維模式、行為習慣及情感反應之中,它不像外在的敵人那樣明顯,故而更加難以防範和抵御。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 自我背叛 " 的幾種典型表現
" 凡事都淡淡地 ",不一定是看破紅塵
" 淡人 " 都有這麼一個特點:該學習時學習,但别指望我努力;該工作時工作,但别要求我上進。不以物喜,淡泊名利;一切随緣,雲淡風輕。佛系學習、佛系工作、佛系生活," 無欲無求 " 似乎成為了 " 佛系 " 一族的生活哲學,不強求、不執着、不主動也不拒絕。" 佛系 " 看似超然和安寧,實際上也是在表達:我不介入你,你也别來激活我。
" 佛系 " 是一種時代的集體無意識心理現象,它揭示了内心需求的壓抑狀态。在極端情況下,這種壓抑可能會轉化為 " 負性幻覺 "(negative hallucination)。負性幻覺是精神分析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個體對于外部世界或自我經歷所產生的消極、缺失乃至否定的感知。
簡而言之," 佛系 " 态度之下,潛藏着未被釋放的情緒張力,個體似乎感受到了某種内心的空虛或不足,卻難以準确表達,幹脆以否定的方式應對。
一個人之所以變得 " 佛系 ",可能源于對自我真實需求的長期壓抑與逃避,是在過度迎合他人需求、不斷滿足他人期望後的觸底反彈。因此," 無欲無求 " 的表象,實則是對外界期望的無聲反抗,但也是對自我需求的一種背叛,因為它阻礙了個體去探索和實現自己的真正願望和追求。
" 脾氣好、易相處 ",也許不是情緒穩定
大事面前冷靜自持,小事面前波瀾不驚;遭遇不公時能忍一時海闊天空,面對衝突時能退一步風平浪靜。不知從何時開始," 情緒穩定 " 成為了擇偶标準,也成為了一個成年人的标配。
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并非所有表面看似情緒穩定的人都真正擁有健康的情緒調節能力,而可能是潛藏的情緒無能者,通過壓抑、弱化、否定、忽視甚至關閉情緒的方式來迎合社會對 " 成熟 " 和 " 穩重 " 的期待。
" 情緒無能 " 這種無法體驗情緒、表達情緒的狀态,也被稱之為情感麻木(emotional numbness)。它常被用作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以避免因 " 情緒失控 " 而遭受他人的非議與否定,并試圖逃避負面情緒帶來的痛苦。久而久之,他們逐漸習慣了不去感受自己的情緒,使自己陷入一種情感淡漠的狀态,内心世界變得既無起伏也無波瀾,讓情感的自我背叛成了日常。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 體貼周到明事理 ",很可能是被動認同
你是否經常擔心會冒犯或打擾他人?你是否很難拒絕他人的請求或建議,害怕令對方失望?你是否很在意他人的意見和評價,容易被他人的觀點左右?你是否經常委屈自己去遵從身邊人的意願,即使這些意願與你的個人想法或利益背道而馳?
從小到大,有多少次你曾被告知要做個 " 好孩子 ",要助人為樂,要先人後己,要善解人意,要為他人着想?大人們灌輸給我們的這些社交規則,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快速搭建自己的社交圈子,但也讓我們不知不覺陷入了 "好女孩綜合征 "(good-girl-syndrome)的困境。
患有 " 好女孩綜合征 " 的人,往往傾向于優先考慮他人的願望與需求,将他人的快樂置于自己之上。這一綜合症常見于那些從小被教育要善良、有教養、懂禮貌的人身上顯現。因此," 好女孩 " 所表現出的體貼入微和為人着想,并非簡單的讨好行為,而是其内心深處對這些道德規範的 " 内向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綜合征并非女性專屬,調查發現,許多男性也表示感覺自己被困在類似 " 好男人 " 标籤所帶來的束縛。
" 内向投射 "(introjection)是對外部環境的一種 " 吸收 " 過程。在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兒童早期,通過與重要他人的互動,我們會無意識地吸收和内化他們的态度、行為、情感和信念,這是構建自我認同和個性特征的關鍵途徑,但也潛藏着壓抑真實自我發展的風險。比如一個本性活潑開朗的女孩,可能被要求變得文靜溫婉;而一個内向細膩的男孩,則可能被強迫展現出獨立剛強的一面。
如果說 " 讨好行為 " 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自我背叛,那麼" 内向投射 " 則是一種更為隐秘的無意識認同,它試圖将個人目标與他人期望對齊。當個人目标與他人期望不一致時,迫于壓力," 内向投射 " 會轉變為一種自我防御機制,以被迫認同他人的方式,來規避可能的衝突、批評或排斥。
但這一過程往往在無意識中使人偏離了 " 真實的自我 ",構成了一種深層的自我背叛。" 做個好人 " 這一信念,就如同孫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劃圈為牢,既是自我認同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成為了一種自我設限與束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結語
在人生的紛繁復雜中,幾乎無人能完全逃避 " 背叛 " 這一情感漩渦的觸及。我們或許曾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欺騙了那個最親近的人;也同樣在某個深夜,獨自舔舐着自我背叛的傷口。無論是他人背叛,還是自我背叛,走出背叛的過程,始終是自己與自己之間的博弈。
自我背叛,其本質在于以一種拒絕接納真實 " 自我 " 的方式去回應他人和回應自己。然而,致力于減少自我背叛,并不意味着可以無視社會規則或漠視他人感受,随心所欲做自己。相反,它要求我們将 " 自我背叛 " 所帶來的不适與痛苦作為一個寶貴的警醒信号,促使我們更加深入地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審視過往的行為和決策,探尋真正的需求和核心價值觀,在自我需求與他人期望中尋找平衡點和邊界線。
為了克服這一困境,心理學家約翰 · 戈特曼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他在對夫妻關系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維持健康關系的 " 神奇比例 ":積極互動:消極互動 >5:1。這意味着,在伴侶關系中,每一次負面的感受或互動都需要通過五次積極的感受或互動來平衡,以确保關系的健康穩定。
以此為參考,我們可以将這一 " 神奇比例 " 的概念擴展到個人成長與減少自我背叛的領網域中。在個人層面,每一次我們感受到自我背叛帶來的内疚、遺憾或不滿(消極互動),都應當努力通過五次對自我的肯定、接納和積極行動(積極互動)來抵消其影響。
在他人層面,也不必樣樣周到、事事體貼,偶爾違逆一下,并不意味着關系的破裂或是對他人的不尊重。相反,适度的 " 違逆 " 或表達不同意見,是健康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促進雙方的理解和成長。
總而言之," 自我背叛 " 無關對錯,卻是改變和成長的契機。
參考文獻
[ 1 ] 卡爾 . 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和人類優勢的科學:第 2 版 .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3.
[ 2 ] 羅蘭 · 米勒 . 親密關系(第 8 版).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4.
[ 3 ] How Self-Betrayal Undermines Fulfillment | Psychology Today
[ 4 ] Emotional Unavailability: Causes, Characteristics, and Coping ( verywellmind.com )
[ 5 ] Misattribution of duties as free choices: The role of emotional awareness in self-infiltration - ScienceDirect
[ 6 ] 5 Ways to Stop Being the Good Girl and Start Getting Stronger | Psychology Today
策劃制作
作者丨蘇靜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林林
審校丨徐來
相關推薦
3.吃這 6 類素菜,約等于在 " 喝油 "!很多人天天吃卻不知道
5.蒸米飯時只需 1 個小改變,就能幫你平穩血脂、血糖!快收藏!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