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格力董明珠,為何被披上了“滑稽”外衣?,歡迎閱讀。
2025 年,一開局就轟轟烈烈。
先有 DeepSeek 帶領 " 六小龍 " 殺出國門,讓國人挺了挺脊梁。
後有雷軍發布小米 SU7 Ultra,總裁試駕。
潑天的流量勢不可擋,唯獨董明珠,竟幫格力電器從中分了一杯羹。
仿佛是在一夜之間,山東、湖南等多省的格力門店更名為 " 董明珠健康家 "。
這是董明珠押上自身聲譽的一戰,顧客只要到任意格力董明珠店消費一次,終身享 24 小時服務。
但紅底白字的設計,卻被很多人調侃:" 像賣保健品的。"
甚至還有質疑的聲音。
董明珠自 36 歲加入格力,如今已經為這家企業奮鬥了 35 年。
而作為格力最重要的流量符号,她代替格力承擔了大量的口誅筆伐。
對此,叫董明珠一聲 " 大姐 " 的俞敏洪,發出由衷感慨:" 她比我難。"
這一 " 難 " 字,可能正是對董明珠當下最精準的注解。
近年來,格力業績增長放緩,2023 年突破 2000 億大關後,在 2024 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只有 1467 億元,同比下滑 5%。
無論是空調產品占比過高,還是經銷商體系帶來風險,都讓董明珠感受到危機。
董明珠想到的辦法,就是圍繞健康、智能等關鍵詞,以互聯網為突破口,用流量來撬動和平衡銷量。
然而,搶奪網絡熱度,早已是相當專業的系統工程。
那就用系統性的方法。
2021 年,董明珠參加綜藝節目《初入職場的我們》,偶遇了孟羽童。
因為欣賞孟羽童的努力,董明珠公開指出,要将她培養成 " 第二個董明珠 "。
二人在節目中挽手散步、親密合影。
後來他們還開通了直播帶貨,取名為 " 明珠羽童精選 "。
然而,後繼有人的快樂,并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2023 年,孟羽童離開格力。
董明珠給出的理由是:" 連一個文都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是什麼秘書,借助我們平台變成一個網紅。"
更有内部調查指出,孟羽童離開格力的另一個原因,是忙于個人賬号而頻繁缺席崗位。
此後,格力的直播賬号 " 明珠羽童精選 " 也被改成了 " 格力明珠精選 "。
昙花一現的接班人,終以慘淡收場。
董明珠的危機感,就此曝光在了大眾面前。
很多人發現,董明珠雖然是格力的一号位,卻可能是最後一個聽到真話的人。
大家極盡所能阿谀奉承、虛與委蛇,但能幫董明珠挑大梁的人,又在哪裡?
去年,格力員工在 " 格力全球夢想盛典 " 表演節目《我媽董明珠》,節目設計中将一句台詞 " 我媽就喜歡董明珠 " 先說成 " 我媽就是董明珠 ",制造笑料反差。
視頻流傳到網上,經過二次剪輯,就變成了格力内部員工 " 拍馬 " 的證據。
碎片化的互聯網生态,加之部分人的斷章取義,讓董明珠、格力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成功企業家被閒散網友嘲笑,盡顯荒誕悲涼色彩。
即便如此,董明珠卻并未放棄互聯網這個戰場,想為格力再搏一搏。
所以面對網友對 " 董明珠健康家 " 的調侃,董明珠也只能忍着,然後在采訪中為自己辯駁幾句。
在與鄧慶旭的對話中,董明珠說:" 很可笑,我要是不負責可以混飯吃三年。"
實際上,對于董明珠來說,現在的困難和曾經比起來,什麼都不算。
1990 年,當格力電器還叫 " 海利空調廠 " 的時候,工人們在一萬平米不到的工廠裡手動打螺絲。毫無經驗的董明珠,就從底層銷售員做起,只用幾個月時間,幹到了格力經營部的部長。
兩年後,她的業績達到 1600 萬,占公司的 1/8。又過了一年,她将江蘇市場的銷售額翻了 10 倍。
到 1994 年時,董明珠在江蘇做了 1.6 億的銷售額,而當時格力一年的銷售額也只有 4 億元,其中還有一億元的退貨。
為保發展,董明珠強力推動改革,大刀闊斧裁掉了很多人,讓格力進入了快速增長期。
1995 年,格力的營收翻了 7 倍,超過 25 億,1996 年超過 28 億,1997 年超過 34 億。到 2003 年營收已經突破 100 億,2012 年突破 1000 億。
圖片來源:《酌見》
在此期間,董明珠不僅要賣貨,她還幫格力搭建組織架構,建立質控部、成本辦、審計部。
到 2014 年前後,董明珠一邊與奧克斯打人才戰、品質戰,一邊與美的打價格戰。見縫插針,她還赢下了與小米雷軍的 10 億元賭約。
但當陳年舊事被互聯網遺忘,董明珠的成功故事也就變得越來越寡淡。
作為身處局外的觀眾,我們看到的董明珠,其實是有些失真的。
對她的評價,自然也不夠客觀。
不客觀在哪裡?
首先,互聯網的規則讓人顯得扁平化,越是復雜的人,就越容易片面。
作為一個普通人,董明珠閱歷豐富。
30 歲時因丈夫病逝,她失去依靠,只能一個人賺錢把小孩帶大。
進入格力後,她經常前一天還在住院,第二天就奮戰在一線。
作為企業家,董明珠功力深厚。
别人開單要喝酒吃飯,喝一杯酒能換 10 萬元訂單。
董明珠不喝酒不吃飯,靠着幫經銷商跑市場,30 萬的貨,她的客戶只用半個月就能賣完。
即使别人降價再多,格力都堅持打技術戰。
在性價比為王的時代,這種反其道而行的戰略打法,被董明珠用成了獨家絕技,可想而知,這背後隐藏着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所以我們看到的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其次,互聯網沒有人格監管,只要有人 " 人設超綱 ",就有更多人刻意包裝。
明星的真人秀有劇本,帶貨的直播間也有劇本。
企業家想要被喜歡,那可太容易了。
你看雷軍,前幾年還是理工男形象,今年呢,在發布會上穿皮衣,像極了黃仁勳,在短視頻中穿的又是白衛衣搭配紅圍脖。
汽車冬測時,他玩潑水成冰,還在冰面上做炒酸奶。
在 4S 店裡跟小朋友互動,小男孩想要他的籤名,他轉身就送給小朋友一個禮物。
親民的形象幫他吸引大批粉絲,車根本就不愁賣,四兩撥千斤。
為此就有很多人調動柔軟的身姿去模仿,包括但不僅限于 " 紅衣教主 " 周鴻祎、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
可同樣是 " 超綱 " 的董明珠,卻因為強硬直率的真性情,總是包裝不了。
比如在《酌見》的對話中,她說話很慢,言語和緩。但 " 鐵娘子 " 的标籤還是很難揭下去。
圖片來源:《酌見》
第三,互聯網是一個進化中的生态,永遠有新物種搶占舊物種的位置。
今年的互聯網,是被 AI 科技、杭州六小龍、頂流雷軍和胖東來 " 開心快樂 " 的祝福所籠罩着。
流量的加冕,從不将努力作為唯一标準。
而聚光燈下的科技企業,其長久經營的能力,并不見得就比格力更好。
在這方面,董明珠其實比我們大多數人都要清醒。
當她決定讓格力将 " 董明珠 " 三個字注冊成商标時,就已經将自己的全部貢獻出去,像一堵堅實的牆,讓格力依靠,也替格力擋住來自四面八方的炮火。
當然有些用力過猛。
但在沒有其他人輔助的情況下,這倒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來看一些被無意間忽略的事吧。
當網友們譴責董明珠,将自己與格力深度綁定,有可能把格力帶偏的時候,她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做了什麼。
2020 年,疫情突然來襲,她為格力啟動了全國巡回直播,親自帶貨 13 場,銷售額高達 476 億,還指出要讓 3 萬家線下門店,成為格力服務消費者的橋梁。
去年,格力業績增長亮眼,在 " 格力全球夢想盛典 " 上,董明珠現場宣布,會多拿出兩億元給員工發年終獎。
随後的兩天裡,格力股價接連上漲,市值摸到了近 2000 億元。
除此之外,格力的員工招聘和關懷,做得也不差。
比如每年從高校招收 3000 名畢業生,提供 " 兩年車間輪崗 + 導師制 " 定向培養。
而且至今保留着 " 員工宿舍永遠比辦公樓先建 " 的傳統,董明珠親自設計員工公寓,要求每戶配獨立陽台。
所以格力員工的流失率,長期低于行業均值。
現在,董明珠在雷軍這樣的企業家愛豆面前,确實顯得有些 " 品牌老化 "。
她和格力,都要想出突圍的辦法。
辦法之一,自然是找到合适的接班人,承接振興企業的責任。
為此,俞敏洪還在節目中發出一連串追問:" 關鍵要有一個人出來,能像你這樣殺伐決斷,敢于承擔責任,并且全身心投入,終生願意獻身,這樣的人比較難找。"
圖片來源:《酌見》
董明珠無奈嘆氣:" 俞老師,人是會變的。"
她熱愛格力,所以不想遷就;想培養人才,卻又怕人心異動。
最後的辦法,就是再争一争,等一等,試一試,以求事緩則圓。
如此來看,這位 71 歲的老年人,其實挺樂觀。
而作為旁觀者,當我們看到更全面的董明珠就會發現,這遠比只看到 " 戰鬥中的董明珠 "、" 驕傲的董明珠 " 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