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化工界“華為”去年賺了168億,歡迎閱讀。
命運大逆轉的戲碼,從來都是牽動人心。
人們喜歡的是 " 昨天你對我愛答不理,今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 的酣暢淋漓。化工巨頭萬華化學身上,就帶有這種爽劇節奏。
2023 年的秋招中,萬華在各大化工院校宣講,為應屆博士生開出 45 萬元的年薪,并為入職人提供購房無息借款。對此,不少化工人豔羨不已。
萬華化學大有來頭。它被稱為 " 化工茅 ",又被叫做化工界的 " 華為 "。在 " 國家創新型百強企業 " 中,萬華排名第三,在華為之後。
與華為一樣,萬華的國際地位,也不容小觑。它不僅從 2022 年開始就跻身全球 50 強,還在化工行業處于逆周期的 2023 年,維持業績正增長。2024 年 2 月 2 日晚間,萬華披露的業績快報顯示,2023 年營收 1753 億元,同比增長 5.9%;淨利潤 168 億元,同比增長 3.5%。
▲數據來源:Wind
至此,萬華已連續七年淨利潤突破百億元,2023 年日均盈利規模約 4600 萬元。這跟二十多年前的萬華化學相比,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彼時,萬華是個受氣無名的小弟,被歐美企業壓制得死死的。只因為,萬華一直沒能攻克 MDI 的技術難題。
MDI,是一種特别難生產,生產出來又用途特别廣的塑料原料。它是制備聚氨酯的關鍵原料,而聚氨酯被用在很多汽車頂棚、冰箱保溫層、鞋底漿料等多個生產生活場景中。
在上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全球只有少數幾家化工巨頭,擁有 MDI 的自主知識產權和生產能力。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裡,萬華是如何解決卡脖子問題,進而取得今天的成就?這其中的艱難困苦,唯有局中人能體會。
比如萬華化學的四代掌門人," 如果你經歷過被别人卡脖子是什麼滋味。有這樣的經歷,再燃起自主創新之火,就是真火。真火就是吹不滅、澆不透的火。" 現任掌門人廖增太這樣描述道。
01、四代掌門接力點火
一切還得從 40 多年前說起。
1978 年,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時,中國的產業有千難萬難。讓全國人民穿上皮鞋,就是一大難。為了解決老百姓穿皮鞋的問題,萬華的前身煙台合成革廠誕生了。7000 名建設者,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
這其中,就有劉永祯,他被輕工部從錦西化工廠副廠長的職位上,調任成為萬華第一代掌門人。劉永祯從事化工領網域多年,曾擔任化工部直屬企業的總工程師,有着豐富的行業經驗。" 劉永祯在萬華的發展史上,起着奠基作用。" 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執行院長王兆江,如此評價萬華的第一代掌門人。李建奎當時也在輕工部工作,當看到需要人時,李建奎二話沒說,就從北京來煙台了。
人才有了,那原料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萬華為從日本引進了 300 萬平方米的合成革生產線,并配備引進了年產 1 萬噸的 MDI 裝置。這個裝置,也是被日企淘汰後賣給萬華的。整個合成革引進項目花費約 4.6 億元,相當于當年中國财政收入的千分之四。
但問題來了:有裝備的萬華,卻沒有技術。MDI 自被工業化生產應用以來,其生產技術一直被歐美化工巨頭壟斷。也就是在這樣的囧境中,1982 年,一個叫做丁建生的大學生,被分配到了萬華化學。這個年輕人痴迷技術,喜歡分拆核心技術裝置進行研究。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丁建生這個年輕人,在萬華發展史上,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丁建生來到萬華一年後,合成革工廠建成投產之際,廖增太從華東理工大學畢業加入了萬華,在 MDI 車間當起了技術員。廖增太也是萬華後來的第四代掌門人。
萬華當年被卡脖子的無奈,廖增太與丁建生感同身受:由于光引進設備沒能引進技術,萬華無法真正掌握生產訣竅。洋專家在時,一切順利,他們一走,設備就不靈。萬華前面三年,還能每年勉強生產四五千噸。到了第四年,動不動發生爆炸。
這一年,盡管丁建生已經成為 MDI 分廠車間主任,但他與所有人一樣都無能為力。" 連續 10 年不達產,開開停停,隔一段時間就要在現場處理問題,一處理就是幾天幾夜,有時簡直讓人絕望。" 廖增太後來回憶道," 如果換原裝配件,來來回回要三個月,只好自己想辦法弄配件。"
廖增太回憶中的這種絕境,讓萬華決定再買一部 " 新車 ",并從國外引進高技術。然而,令人受氣的是,歐美國家對第三世界,仍然嚴格封鎖 MDI 技術。萬華花了四年時間,與多家外企談判,最終還是被拒之門外。此時,萬華意識到,高科技是買不來的。
" 中國人靠自己的力量,是搞不出 MDI 的。" 一位西方技術權威在當年下了這樣的論斷。22 人的引進小組解散,最終只有 4 個人留下,其中兩人是專門搞 MDI 的,一個是廖增太,一個是丁建生。作為 MDI 車間總工程師的丁建生,就是不服氣西方人的論斷。
1993 年,丁建生下定決心自主研發 MDI 技術。他與廖增太等 10 人的團隊一起,苦苦摸索研究日本的設備,看它是如何運行的。在管道、閥門、溫度傳感器,以及投料比例之間,丁建生們苦苦探求。整整半年時間,他們反復拆裝零部件,拆了裝,裝了拆。就這樣,丁建生們對幾十萬個零部件了如指掌。
就在丁建生們慢慢掌握了 MDI 部分技術訣竅的 1995 年,萬華改革的序幕拉開時,劉永祯為萬華打下的基礎,交到第二代掌門人李建奎手裡。" 李建奎在萬華早期的戰略布局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兆江認為。
李建奎上任一年後,萬華研究出 MDI 制造技術,工廠產能達 1.5 萬噸。至此,中國突破了歐美國家長達 60 年的技術封鎖,成為世界上繼美、德、英、日之後,第五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MDI 制造技術的國家。李建奎在任期間,除了創新技術取得突破外,萬華還啟動了 " 打碎鐵飯碗 " 行動。
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 1996 年到 1998 年,萬華連續虧損三年,機關人員只能發 60% 的工資,一線員工發 70% 的工資,人才也大量流失。當時工人月收入為 300 元左右,廖增太是副廠長,月薪為 600 元左右。
改革從來都是逼上梁山,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萬華新的改革方向,是通過股份制改造,倒逼觀念與機制的轉變。時任萬華人事主管栾新光說,如果沒有這些變革,後期很難實現與國家改革的對接。
1998 年 12 月,萬華以集團下屬的 MDI 分廠為主,聯合四家外部公司,成立了煙台萬華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在這次大改革中,丁建生先是出任萬華總經理,後出任董事長,成為萬華的第三任掌門人。" 丁建生是萬華化學走向高速發展的靈魂人物。" 王兆江如此評價道。
他上任後,将前任董事長李建奎的改革創新延續下去。比如引進人才,丁建生招來博士楊勇,開出八萬元的年薪,配 150 平方米海景房,比自己兩萬元的年薪,高出不止一星半點。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時間很快來到了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的 2000 年。僅僅半年時間,中國市場就湧入高達 10 萬噸的 MDI。在外國產品價格低、品質高的衝擊下,失去了競争力的萬華,再度陷入了危機之中。關鍵時刻,丁建生一邊穩住大局,一邊對原有設備進行改造,擴大產能。比如在寧波新建 16 萬年產能的 MDI 生產線。
產量提高後,成本攤薄了,萬華也擁有了打價格戰的底氣。2001 年,萬華一腳踏入了資本市場的大門。
02、煉成 A 股化工巨頭
登陸中國資本市場這個動作,是萬華歷史性的轉捩點。" 這不僅為萬華帶來 4 億元的資金,更帶來了體制機制的變化,助推了萬華的高速發展。" 許多年後,廖增太向媒體感慨道。
萬華化學上市之後,以華衛琦(現任萬華化學常務副總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長 ) 為首的新生代科研團隊繼續研究,對各個關鍵部位建立了化工模型,進行詳細的化工模拟計算。華衛琦是浙江大學化學工程博士,留過學,畢業時為多家央企、跨國公司青睐。丁建生三顧茅廬下,華衛琦才在 2001 年進入了萬華。
萬華給華衛琦配有一個優秀的科研團隊,一筆上不封頂的科研經費,一個能鑽研 MDI 技術的工作平台。華衛琦失戀後,萬華甚至幫他找到了對象,解決了對象的工作問題。全方位的護航下,華衛琦帶領的科研團隊,沒有讓萬華失望。
在他們的不斷創新努力下,萬華的 MDI 技術和產能,不斷更新和突破。到 2004 年,萬華已經是亞太地區最大的 MDI 生產商。四年後,萬華斥資 12.6 億歐元,成功并購歐洲第五大 MDI 供應商匈牙利博蘇化學。通過這次收購,萬華成功打開海外市場,合并其 30 萬噸產能,迅速成為全球 MDI 產能前三的化工企業。
萬華的第二次躍遷,是 2010-2015 年。這個時期,正值 MDI 需求再次激增,萬華又踏中產業節奏,并且依靠相對低廉的成本,迅速占領市場:以 25% 的市占率,成為全球龍頭。
2015 年後,萬華放慢了腳步,全部資本開支投入石化、大乙烯及新材料等上下遊化工項目,成功躲過了 2015 年 MDI 產能過剩期。這一年,丁建生由于身體原因,不再擔任董事長。經選舉,萬華最早的核心骨幹、攻克很多關鍵節點技術的廖增太,成為萬華新一代掌門人。
在廖增太的帶領下,萬華的第三次躍遷開始了。也就是在這一年二季度,淡水泉首度出現在萬華前十大流通股之列。2016 年開始,國際油價反彈,MDI 需求再次爆發,聚氨酯行業開始復蘇,再次擴產踏中周期的萬華,在資本市場開始起飛。
經過一年多時間,萬華股價翻倍并回調,從 2015 年年底的 11 元左右,漲到 2017 年 4 月的 22 元每股。在萬華的第三次躍遷期間,淡水泉在 2015 年二季度 -2017 年二季度期間," 深度操作 " 萬華化學。
若以 2015 年 6 月 30 日 -2017 年 6 月 30 日來計算,盡管這兩年期間股市經歷了牛轉熊、熔斷、股債雙殺等多次大幅波動,但萬華化學的股價還是漲幅達到 56%。這也就意味着,淡水泉入股萬華是大賺了。
但淡水泉并不是賺的最多的,賺瘋了的是淡水泉退出之後的一些入局者。彼時的萬華,正處于從 " 中國萬華 " 走向 " 世界萬華 " 的迅速成長期。從 2017 年下半年開始,随着 MDI 的漲價,萬華化學開始受到市場追捧,股價大幅提升至 2018 年 7 月的 54.95 元每股。
也就是在這一年年初,萬華提出了力争在 2025 年,成為全球化工企業 10 強的目标。經歷過三個月的大跌後,自 2019 年下半年開始,萬華化學的股價開始企穩。此時的萬華,已經憑借居高不下的 MDI 產能,穩坐世界第一的位置好幾年了。
到 2021 年一季度,萬華化學股價達到階段高點,最高觸及 144.78 元每股,市值一度達到 4000 億元。這令不少未持倉萬華的股民,感覺錯過了一個億。2018 年重倉萬華,2021 年初高點賣出的牛散孫惠剛,卻從中豪賺五六十億元。
2021 年這一年,萬華憑借超過 1445 億元的銷售收入,進入全球化工前 20 強。至此,萬華不僅将自己做成了周期成長企業,還成為了 A 股世界級化工巨頭。
▲萬華化學總裁寇光武
為了防止萬華技術洩露與外傳,萬華實行員工激勵改革,讓骨幹員工持股,這也是萬華技術保密的重要制度保障。除此之外,不偏離化學領網域,一直聚焦主業,是萬華走向成功的另一主要原因。
" 除了創新等文化優勢外,萬華的另一大優勢是本身為國企,資源優厚,并享有中國得天獨厚的内銷市場,這是奠定它成為行業龍頭的重要原因。" 王兆江告訴「市界」。
然而,萬華也逃不過周期魔咒。進入 2022 年以來,在原材料價格高企,疊加下遊需求不振的情況下,萬華化學的業績開始下滑。
03、周期魔咒下的隐憂
股民王楓在投資萬華的三年間,獲得了較好的收益。他曾一度忽略了化工行業周期性這一特點,直到萬華 2022 年淨利潤同比下滑,王楓才深切理解這句話:誰也逃不過周期魔咒。即便是化工巨頭萬華也不例外。
進入 2023 年,雖然因全球石油、天然氣價格下調,萬華化學原料成本得以下降,但由于化工行業下遊需求處于恢復階段,萬華化學仍增收不增利:前三季度歸屬淨利潤同比減少 6.65%,至 127.03 億元。業績表現不佳的情況下,萬華的股價開始回調。
截至 2024 年 2 月 23 日收盤,萬華化學報收 77.62 元 / 股,較 2021 年 2 月的 144.78 元每股的歷史高點,已下跌超四成,市值蒸發超過 1500 億元。
▲(萬華化學股價走勢圖 來源:同花順)
" 一般來說,公司股價下跌的情況,有市場估值預期過高、行業景氣度下行、企業經營發展遇到瓶頸、行業突遇黑天鵝事件等等。" 王兆江告訴「市界」,但萬華股價的走向,除了跟 A 股的市場流動性,以及投資者的情緒有關外,主要取決于主營業務的全球需求走勢。
在某化工企業任職的孫宏對此深以為然。他告訴「市界」,在周期魔咒下,萬華最大的優勢,也變成最大的劣勢。" 聚氨酯板塊對萬華來說太重了。而恰恰萬華的體制和規模,決定了其不會看重較小的市場和產品。"
然而,從目前來看,化工行業逆周期中,聚氨酯行業的确處在產能過剩的狀态中。
聚氨酯行業市場分析顯示,2021 年我國聚氨酯產量達 1532 萬噸,較 2016 年增長 447 萬噸。從聚氨酯產銷情況看,近年來我國聚氨酯產銷率不足 1,且呈逐年下降趨勢,2020 年僅為 84.4%,表明我國聚氨酯產能過剩情況加劇,出口依賴加重。2022 年,中國聚氨酯產量已達 1600 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 45%。
這也導致萬華部分產品價格下降,進而影響了公司的利潤率。另一邊,近幾年來,萬華逆勢擴張的過程中,資本開支并不小," 這會在短期内增加萬華财務負擔,對現金流產生壓力。" 前述化工企業人士告訴「市界」。" 太過于依賴某一單一業務,會拖累公司的整體業績。" 對于這一點,萬華其實意識到了。
在萬華坐穩 MDI 全球第一後,萬華就進入新的賽道石化行業(乙烯、氯乙烯、環氧乙烷等)和新材料(TPU 、SAP 、PC 、 PMMA)行業,意圖形成完整的生產線。
在萬華的設想中,石化產業鏈是萬華整個產業鏈的橋梁,它能支撐起聚氨酯和新材料、精細化學品生產,為其源源不斷地提供廉價的原材料。
這些年來,萬華沒閒着:包括聚氨酯事業部在内的七大事業部,都在積極開拓新產品。如 2023 年,萬華一邊布局聚砜、異丙醇胺、尼龍 12 彈性體、間苯二甲胺、特種異丁烯、POE 等多項關鍵化工新材料項目,一邊在電池電解液和電池回收領網域加緊布局。
但這長周期的布局很難在短期内見效。從目前來看,石化行業除了乙烯、聚乙烯,以及某些高性能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尚有一定短缺外,國内其餘主要石化產品,比如環氧丙烷、MTBE、丙烯酸及酯等,均已呈現出產能過剩的特征。
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萬華的石化板塊業績不盡如人意。2023 年前三季度,石化板塊銷售額 518 億元,下降 8%。但好在,萬華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板塊,在前三季度的業績表現還不錯,其營收 175 億元同比增長 15%。至于聚氨酯板塊,銷售額為 500 億元,增長約 2%。
與去年相比,萬華 2023 年業績雖然處于微增狀态,但在化工行業處于寒冬的當下,這家龍頭公司又一年維持正增長已屬不易:全年營收 1753 億元,同比增長 5.9%;淨利潤 168 億元,同比增長 3.5%。只不過,在這樣的業績增速面前,萬華也意識到,2025 年定下的全球 10 強的目标,大概率是完不成了。
「市界」從公開信息中看到,達成全球 10 強這一目标的時間表,萬華已經變更為 2026 年了。2026 年,萬華能否實現全球 10 強這一目标?" 雖然目前化工行業整體市場較為悲觀,但預計從 2024 年年末開始,化工市場會有起色。萬華在 2026 年,進入全球 10 強,還是有希望的。" 跟萬華打過交道的孫宏向「市界」預判道,萬華有能力,也有實力。
萬華股價持續下跌,并不意味着公司就失去了成長。" 成長是一個長周期概念,應該結合整個行業生命周期和宏觀經濟趨勢來看,股價在某個周期的波峰波谷之間運行,并不能說明其真實的成長性。" 王兆江說。
然而,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若想進入全球前 10 強,萬華首先需要赢過中國的六家化工企業。2023 年,全球化工 50 強榜單中,上榜的 7 家中國化工企業中,有 3 家位居排行榜前 10 的位置,分别是中國石化、台塑和中國石油;另外 4 家企業位居排行榜前 20,分别是排名第 11 的恒力石化、排名第 15 的先正達集團、排名第 16 的榮盛石化。萬華化學則排在了第 18 位。
離 2026 年還有兩年時間,就看萬華如何再次衝刺了。
(文中王楓、孫宏為化名)
作者 | 陶 婷
編輯 | 孫春芳
運營 | 解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