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中東,中國基建的第二主場,歡迎閱讀。
随着更多項目的落地和推進,中國基建在中東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還将進一步擴大。中國基建企業的全球化,中東已經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站,甚至是第二主場。
2024 年 12 月 6 日,中鐵十八局承建的全球最高酒店類建築——迪拜藍天酒店順利通過竣工驗收。
這座建築以 373.5 米的高度成為迪拜的新地标,也是全球最高的酒店類建築。中國鐵建以 " 三天一層 " 标準層的施工速度,創造了當時迪拜房建市場标準層施工的最快紀錄。
迪拜全球最高的酒店由中國鐵建承建
而這也只是中國建築企業在中東基建的冰山一角。目前,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基建項目累計投資額已經達到數千億美元。包括卡達世界杯場館,沙特吉達國際機場,阿聯酋拉斯海瑪的豪宅,沙特阿拉伯的城鎮化項目,沙特交通隧道,中東的許多标志性大型建築,都烙着 " 中國建造 " 清晰的鋼印。
回顧中國建築企業在中東的發展歷程,經歷了從少到多的發展歷程。從 2013 年至 2017 年,中國與中東國家大中型基建合作項目的合同總額從 184.6 億美元翻了 3 倍,達到 556.6 億美元。到 2022 年時,中國企業已經成為了中東地區第一大基建工程承包商。
近兩年,中國與中東國家在基建領網域的合作還在深入,2024 年,中國建築企業在中東和北非的阿拉伯國家地區獲得的合同總額近千億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由中東地區貢獻。
中國建築建材產業在國内是紅海市場,幾乎完全飽和,已經缺乏大型基建項目上馬的空間。相比之下,中國之外的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更加薄弱,進行建設或更新的需求更為迫切。
相比很多缺乏資本的發展中國家,中東國家尤其是阿拉伯地區,多年來憑借原油出口積累了巨量的财富,有更強的支付能力。這讓其成為了中國建築企業、建材企業理想的國際化市場,中國的基建能力與中東的有效需求高度契合,進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 " 世界工地 "。
1 需求
中東地區,憑借占據全球 60% 的豐富石油儲量,在短短幾十年内完成了從遊牧部落到現代富國的蛻變。
2023 年,僅沙特阿美一家企業的營收便達到了 4400 億美元,為沙特貢獻了 40% 的 GDP。同年,阿布扎比憑借其龐大的石油儲備貢獻了阿聯酋 68% 的 GDP,年收入總額達到 3100 億美元。" 黑色黃金 " 給中東國家帶來的财富奇迹,是這些國家一切現代化建設的基礎。
硬币的另一面,是過度依賴石油暴露了其經濟上存在的諸多弊端。在全球能源結構轉型下,全世界對石油的依賴正在減弱,這對依賴石油收入的中東國家構成了不小的威脅。
據中國石油報數據,2023 年,全球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首次跌破 80%,而歐盟代表新能源消費的碳價創歷史新高,突破 100 歐元 / 噸。此前國際能源署也曾預測,到 2050 年世界原油需求将從現在的每天 1 億桶左右,下降到 2400 萬桶。
能源結構的轉型、能源價格的下滑預期,意味着中東以石油為經濟支柱的模式不可持續,中東地區開始尋求經濟結構多元化,基建、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領網域成為其轉型的主要方向。
中東地區人口的增長及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催生了其對基建的客觀需求。中東 23 國總人口超過 5 億,人口年均增長率 6%,其中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占比高達 60%,沙特、阿聯酋、卡達人均 GDP 分别達 3.3 萬、5.3 萬、8.4 萬美元。
人口和财富的增長正在倒逼住房供給增長的必要性,以及基礎設施更新的迫切要求。沙特、埃及等人口增長迅速的地區,住宅市場需求激增,對城市建設、公共設施、交通網絡、以及智慧城市等領網域的投資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目前,諸多中東國家已經設立了明确的基建發展目标:
沙特 "2030 願景 " 計劃,将在未來幾年釋放約 1.1 萬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僅 2025 年就計劃新建 150 座智慧城市,建設 85 個工業項目;
阿聯酋迪拜計劃在 2025 年将 46% 的預算投入到主要的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道路、橋梁、能源和新機場等建設;
卡達 "2030 遠景 " 計劃也将在城市建設、交通、能源和房地產等領網域投資超過 2000 億美元。
盡管中東地區的基建需求龐大,但由于長期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結構,許多中東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滞後,缺乏支撐大量基建建設的本土實業和人力,許多城市、交通、電信等基礎設施,長期以來依賴國外企業承建或參與,西方國家長期參與,形成了穩定的合作關系。
而中國企業憑借領先的技術實力、豐富的經驗以及合有競争力的價格,在中東基建市場獲得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自 2022 年以來,中國企業成為中東地區最大的基建工程承包商,到如今市場份額已經高達 40%,為中東地區的經濟轉型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 優勢
回顧中國建築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一直在大力支持基建產業的發展,這為形成一大批有競争力的全球化建築企業打下了基礎。憑借持續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以及工業和制造業的迅速崛起,中國在基建領網域累積了雄厚的實力。
21 世紀的頭十年,我國建築業總產值以 20% 左右的增長率穩定上升,帶動了上下遊 50 多個產業的發展。建築業成為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主力軍,也因此赢得了 " 基建狂魔 " 的美譽。
這一階段,中國建築、中國中鐵、中國能建等一大批中央企業的業務迅速崛起,成為中國基建領網域的支柱力量。許多企業的年營收破萬億,業務遍及全球超 100 個國家和地區,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基建企業的強大競争實力。
基建產業的發展,依賴于城市化的進程,也依賴于資源要素投入和大規模的資本投入。然而随着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資源重心逐步向新能源、智慧交通等 " 新基建 " 領網域傾斜,傳統的建築建材等 " 老基建 " 則因地產周期下行、城市化率見頂等原因,項目數量和規模都開始減少。
2022 年後,中國房地產投資的持續負增長,對基建行業、建材家居行業都產生了較大影響。
數據顯示,行業年投資額從 2021 年底的 13.3 萬億急劇下降至 2023 年底的 10 萬億,新開工和竣工的面積大幅下滑,導致上遊建築建材行業需求的減少。
同時,由于地方财政資金緊張,以往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的城投基建項目增長也開始放緩,以我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為例,其年投入額由 2021 年底的 6578 億元一路下降至 2023 年底的 5668 億元。
建築業開工項目數量的減少,直接導致了相關企業營收和利潤的下降,無論是鋼鐵、水泥、防水材料,還是混凝土、玻璃纖維等領網域,行業普遍面臨需求疲軟和價格下降的困境。
從 2024 年财報數據上看,已公布業績的 17 家建材企業中,有 14 家淨利潤同比下滑或虧損,并且基本上看不到扭轉的希望,行業普遍面臨巨大壓力。
國内市場承壓,越來越多企業加速出海,尋求國際市場的發展機會,東方雨虹、海螺水泥、中國建築、中國中鐵等諸多企業均在加速海外布局戰略的推進。
相關企業憑借長期的技術積澱和管理優勢,即便是行業下滑期,也保持了強大的競争力。這成為這些企業海外拓展過程中的核心能力。
技術上,中國在高層建築、橋梁、隧道、深水港和高鐵等多個基建領網域都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在項目建設周期和成本方面,中國企業的表現更為突出,據麥肯錫分析,中國的大型工程建設成本通常是全球其他地區的 40% 到 60%,而建設周期則為同行的 60% 到 70%。
種種優勢之下,中國基建企業承攬的海外項目規模不斷增加,也帶動了中國建築建材產業鏈條整體獲得了擴展國際化的機會。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營業額達到 1.18 萬億,同比增長 4.2%;新籤合同額達到 1.9 萬億,同比增長 2.1%。
3 選擇
實際上,幾乎所有的海外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有着迫切需求。
在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正在推升對住房、交通等基建的需求,聯合國預測顯示,非洲城市人口将在 2035 年突破 10 億,催生每年 200 萬套住房、3.5 萬公裡道路的新增需求。
拉美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但基礎設施水平落後,導致拉美面臨供應鏈成本高企,電力供應不穩定,信息和通信技術覆蓋不全等復雜的問題,對拉美商業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嚴重制約了其經濟增長。歐洲國家和美國在拉美幾百年的 " 經略 ",并沒有解決過當地的基礎設施更新問題。
東南亞許多地區正處于城市化快速推進階段,住房需求還遠未被滿足,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缺口巨大,不少國家都做了或短期或長期的基建安排。其龐大的人口規模和臨近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都決定了,基礎設施和房地產行業的規模都将非常巨大。
相比之下,歐美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趨于完善,大部分歐美國家的城市已經高度飽和,人口增長放緩,建設基建需求相對較低。并且,歐美本土也有一定的基建承接能力,足夠完成小規模的基建建設和老舊基建的更新維護。
因此,我國基建產業國際化發展的主要市場,基本都集中在中東、非洲、拉美、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國家和地區。
但就像講述中東地區優勢時候提到的,僅有需求還不夠,想做好基建就必須有真金白銀投入。 非洲、拉美等地區雖然客觀上有着對基建的大量需求,但由于财政收入有限,大量的資源所有者其實都是歐美資本,利益無法被當地社會共享,難以支撐這個龐大產業真正發展起來。
2023 年,拉美地區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僅占 GDP 的 2.2%,遠低于全球基礎設施中心所建議的 3.5%。也就是說拉美有近 900 億美元基礎設施需求尚未得到滿足。
非洲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根據非洲開發銀行統計,到 2025 年,非洲每年在基礎設施領網域投資需求達 1700 億美元,但目前的投資缺口高達 680 億到 1080 億美元。
顯然,缺錢這個核心問題直接制約着非洲、拉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中國企業也自然難以在如此貧瘠的土地上耕種收貨。
中東地區的情況則大不相同。由于長期依賴石油經濟發展,部分中東國家 " 富得流油 ",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卡達、阿曼和巴林的人均 GDP 均超過 2 萬美元,卡達人均 GDP 更超過 8 萬美元,位列全球第十,直追美國。
需求和财力的雙重加持下,中東地區成為中國基建企業的重要市場,中國基建企業也憑借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高性價比,在中東市場取得了耀眼的成績。如今中國企業不僅承接了建設高樓大廈這種 " 簡單業務 ",也承攬了各地的鐵路建設、高鐵建設、礦山、油田建設,乃至港口、船塢、數據基礎設施、光伏電站、電網設備等等等等。
如中國建築 2024 年在中東地區的在建和竣工項目數量達到 164 個,總金額達到 1268 億元,占其海外項目金額的 14.7%;中國交建 2024 年在中東新籤合同 387 億元,占境外新籤合同額的 10.4%;中國中鐵 2024 年新籤的境外項目中,有 1/8 的項目都位于中東地區。
中東地區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貫串城市建設、工業、運輸、石油天然氣、公共設施等多個領網域,這些領網域的項目可以大幅度地拉動中國建築建材行業的出口,幫助行業消化過剩產能的同時,也推動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給國内無數產業工人以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4 寫在最後
中國基建進軍中東的歷程可以追溯到 2009 年。當時,中國鐵建與沙特城鄉事務部籤訂了麥加輕軌項目合同,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在中東承接的大型基建工程。
在合作初期,許多中東國家對于中國制造持懷疑态度,更多青睐歐美品牌。然而,憑借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工程交付,中國企業逐步打破了這一壁壘。中國央企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基建的強大實力,逐漸說服了中東國家,将一家家中國企業納入供應商名單。
當時有不少人質疑這條鐵路是虧損的,但其影響力直接決定了未來更多中國企業獲得了在沙特、中東發展的機會。從這個角度看,建設決策無疑是正确的。
中國在中東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明顯增多,通過參與多個标志性工程,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聲譽和品牌形象逐漸提升,全球客戶對中國制造也愈發信任。
随着更多項目的落地和推進,中國基建在中東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還将進一步擴大。中國基建企業的全球化,中東已經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站,甚至是第二主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WEGO 研究院 ",作者:侯恬,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