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面板行業,難言周期反轉,歡迎閱讀。
出品 | 妙投 APP
作者 | 宋昌浩
頭圖 | 視覺中國
在資源、有色等周期股被推上風口浪尖之時,作為順周期的面板板塊同樣也引起了市場的關注。
受到市場傳言夏普關閉日本產能、以及 LGD 廣州產線将出售給國内面板廠、以及 3 月面板價格再次上漲等消息影響,面板企業紛紛衝高大漲。
其中面板雙雄之一的 TCL 科技在當日直接漲停,另一個号稱 A 股散戶大本營的京東方也大漲 8%。
随着股價的上行,很多人喊出面板新一輪上行周期到來,All in 面板的口号。
那麼作為順周期行業的代表,面板行業迎來周期反轉了嗎?
妙投在這裡直接給出觀點,這輪周期不一樣,面板行業尚未迎來上行周期。
鑑古知今,復盤過去兩大周期的驅動因素
面板行業是公認的周期性極強的行業,自 2015 年以來,面板行業的沉沉浮浮,經歷了兩輪的大周期。
復盤每一輪周期行業内發生的變化,每一輪周期的起始和發展都離不開供給和需求的超預期變化。
2015 年 7 月到 2017 年 6 月為面板第一輪周期,供給端的超預期變化是影響此輪周期的主要因素。
2015 年 7 月開始,由于供給端 8.5 代產線的集中投產,使得供給端大幅增加,面板的價格跌跌不休,價格一度跌破面板企業的現金成本。
面板的價格持續下跌至 2016 年 2 月,供給端出現了超預期的變化,面板價格才出現止跌迹象。彼時,中國台灣發生地震,台灣作為面板行業的三大集群地之一(中國大陸、日韓、中國台灣),相關的面板產線產能受到影響,面板價格開始逐漸回暖。
之後,三星宣布将減少 7 代 LCD 生產線的運營,逐步淘汰 LCD 產能,徹底的引爆了這輪面板。
面板產業鏈在過去十幾年中經歷了顯著的變化,在 2010 年初期,產業鏈還仍是由韓國和中國台灣主導,但随後,在國内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中國大陸的面板制造商開始迅速崛起。
而 2017 年正處于產能逐漸的向大陸轉移的重要節點,彼時,日韓企業在面板領網域還有一定的話語權,其產能的變化對于市場的影響還是比較巨大。
在這種背景下,面對大陸面板行業紛紛興建 8~10.5 代超大尺寸 LCD 產線,三星考慮到未來中小尺寸 LCD 将無法避免激烈的價格競争,在同年開始關閉其面板 7 代線,使得面板價格呈現較大幅度且堅定持續的上漲。
從價格上看(以 32 寸面板為例),本輪景氣周期持續了 14 個月(2016 年 2 月至 2017 年 6 月),價格于 2016 年 3 月觸底,上漲持續 2016 年 12 月(9 個月),後價格維持高位(2017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2017 年下半年價格開始逐步回落。
價格的下跌和新一輪的供給增加有關,随着京東方、群創、惠科光電三條 8.5 代線陸續量產,使得行業重新陷入供過于求的格局,加上 2018 年中美貿易争端則進一步影響了需求的信心,加劇了面板價格的下跌。
2019 年 6 月 -2021 年 7 月是面板行業的第二輪周期,和上一輪周期不同的是,本輪周期不僅是供給端的影響,需求端對于面板價格上升的影響更為顯著。
2019 年年初,華星光電 T610.5 代線的集中投產被認為是本輪面板周期的起點。由于高世代線的集中投產預期,大尺寸供需矛盾更為突出,以 55 寸為主的 TV 面板引領了本輪面板價格的首輪下跌。
到 2019 年下半年,中美貿易摩擦的升溫進一步加劇了需求的預期,55 寸面板價格進入第二輪下跌。在此期間,面板廠通過降低稼動率來換取價格的穩定。
從 2020 年 6 月份開始,受到疫情的影響,遠程辦公、居家消費需求十分旺盛,特别是北美歐洲地區,相關政府出台了一攬子經濟刺激措施,為滿足供不應求的需求,TV 品牌廠商不斷補庫存,帶動了整體面板需求的持續性上揚。
随後,供應側受到疫情影響加大了這輪周期。受到疫情影響,全球出現缺芯情況,而作為面板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驅動 IC 芯片出現短缺,加上另一原材料玻璃基板同樣供應出現問題,面板的價格迎來的恐慌性的上漲。
從 2021 年 7 月開始,面板開始逐漸的結束這一上漲周期,随着供給側高代線產能的持續釋放,以及下遊庫存的堆積,面板產品的價格持續下跌。
總結來看,供應端的收縮以及需求端超預期是推動周期的主因。因此,判斷面板行業是否迎來一輪大的周期,對于其供給側的變化、以及需求端的變化至關重要。
那麼,當前供給側和需求側有哪些變化?和前兩輪周期有何不同?面板價格能否持續的上漲?
需求未見明顯回暖,價格上漲難以持續
先說最終結論,從當前供給端和需求端的變化來看,并不支持面板的價格持續上漲。
本輪面板股價上漲,主要是供給端的兩則新聞成為近期面板行業上漲的導火索。
一是根據多家媒體報道,由于長期處于虧損狀态,夏普正在考慮關停其 10 代工廠,若關停将帶來大約 3% 的大尺寸產能減少。
二是據韓媒報道,國内面板廠收購 LG 廣州工廠或将在 4 月 10 日韓議會選舉後落地,LG 廣州 8.5 代線產能 220k,約占大尺寸產能的 4%。
如果兩個事件後續落地,供給端的產能将進一步出清,國產廠商話語權将會繼續提升,特别是在大尺寸產能領網域,有望達到 80%。
在此消息之前,其實面板的價格就已經連續的出現了上漲。究其原因,是在需求端和供給端出現了事件驅動之外的實質變化。
一方面,從供給端來看,和前幾年各家面板搶占市場不同,随着日韓的逐漸退出,國内面板的話語權在逐漸的加大。
韓國面板廠市占率自 2016 年起逐步下滑,同時大陸面板廠市占率進一步擴大,2018 年大陸面板產能占比僅為 36%,2022 年已增長至 54%,產能轉移趨勢明顯。
而随着國内話語權的加大,面板廠為了扭轉持續巨額虧損的困境,23 年初開始聚焦經營策略的轉變," 按需生產 "、" 理性競争 " 成為 23 年 TV 面板經營的關鍵詞,面板廠商開始逐漸的通過稼動率的變化來将價格維持高位,從而開始換取利潤。
另一方面,從需求端來看,自春節以來,為了迎接大型體育賽事需求,品牌采購維持相對強勁。根據 AVC 數據,1Q24TOP11 整機廠采購量環比增長 9% 至 41M,預計 2Q24 采購量将進一步提升至 47M。
供給端的收縮,以及下遊品牌的補庫存需求的提升,促使本輪面板價格持續上行,已超過去年同期高點。
但是,從當前情況來看,本輪面板的漲價可能并不會具有太強的持續性。因為目前看,在供給端和前兩次周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現象。
首先,從供給端來看,和 2017 年相比,產業基本完成了從日韓向國内的轉移。彼時,供給端的收縮主要來自日韓產能的退出,且正處于產能逐漸關閉的初期,在面板領網域還有一定的話語權,其產能的變化對于市場的影響仍然較大。
但是目前看,國内企業已經占據了大尺寸市場的主要份額,海外尚在運行的產線多數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資產折舊,期望供給端的繼續大幅收縮的可能性不大。
和 2020-2021 年相比,供應鏈出問題引起供給收縮的可能性同樣不大。彼時,受到疫情這個巨大的黑天鵝事件影響,玻璃基板以及 DDIC 芯片短缺,使得供給端受限,在當前階段,供應鏈可能會遇到問題的可能性暫時不會出現。
目前,本輪價格的上漲更主要來自面板廠商主動的限制產能,降低產線的稼動率,也就是說是廠商主動降低供給來推動了供需的變化。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三大面板廠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計劃在 2024 年 Q1 大幅削減產能稼動率,且 2 月份有春節假期,顯示面板產線的稼動率可能已低至 60%。但是随着 3 月份以來,面板廠整體稼動率的提升,供給端将會更有彈性。
因此,本輪周期和前兩輪明顯将會不同,在需求沒有爆發性增長的情況下,供給端的增加使得面板的價格難以維持高位。
其次,從需求端來看,來自需求端的復蘇力度仍需觀察。面板的下遊應用領網域主要是電視 TV、顯示器、筆記型電腦等幾個領網域,其中 TV 占比最大,接近 75%,因此,TV 的復蘇對于行業的需求影響巨大。
但是從全球液晶電視的終端出貨量來看,尚未看到有比較明顯的需求復蘇支撐,更多的是下遊終端提前備貨,補庫存情況拉動了需求的增長,雖然 6 月份可能會有運動賽事拉動終端需求,但是後續的持續性仍然存疑。
因此,總的來講,目前產業鏈上并沒有被動的去供給情況,供給端仍然保持穩定。目前主要是供給側面板廠商主動通過降低產線稼動率,需求端終端廠商提前備貨補庫存而推動的價格上行,并不具有太強的持續性。(受到國内廠商話語權提升,可以主動的通過降低稼動率來減少供給,價格大跌的可能性同樣不大)
面板能否迎來上行周期,還需持續跟蹤觀察,但至少現在看不到明顯的迹象。面板板塊,追高需謹慎而行。
免責聲明 : 本文内容僅供參照,文中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